APP下载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及其影响最大化研究

2023-11-21王奕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领域

摘 要:

文章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构建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和检验其影响最大化的途径。通过列举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内部交叉、外部交叉现象,站在学科交叉点上分析理论构建三种研究模式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构建中的运用,引入“影响轮”模型,从理论、领域、学科、研究者、外部相关者和话语体系六个方面,讨论其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构建的相互影响。根据三种研究模式运用优化原理和“影响轮”的交互作用,提出努力追求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构建影响最大化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学科交叉;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研究模式;影响最大化;影响轮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5-0031-08

Research on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e Max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From the Subjeet Crossover

WANG Yi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ways to test the maximum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By enumer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rossover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research mode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from the subject crossover point,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wheel" model,and discusses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from six aspects:theory,field,discipline,researchers,external stakeholders and discourse system.Using the interaction of optimization principle and the "influence wheel" according to the three research modes,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ursue the maximum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scipline.

Keywords:

subject crossover;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theory construction;research model;influence maximization;influence wheel

0 引言

在当代科学融合的大趋势下,跨学科研究的价值日益彰显,通过两个或更多的领域与学科的交叉,进行创造性融合的三种对应研究模式(借用与复制、借用与拓展、改变核心理论创新)备受学界广泛青睐,这三种对应研究模式把着眼点放在交叉融合上,通过跨不同学术领域、学科与哲学模式的理论交叉研究,对学科的理论构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学科影响的最大化作出了贡献。Zahra S A等对组织科学的交叉理论构建过程和影响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1]。

本文试图借鉴、拓展学科与学术领域交叉处的三种对应研究模式,讨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构建,并通过“影响轮”分析众多因素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构建的影响,进而给出今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构建的若干建议。

1 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交叉

1.1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内部交叉

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下,图情档三个二级学科的交叉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趋同:①本体,任何一个成熟学科都必须要有本体[2]。记录资源(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信息资源)载体的发生、发展、保存、利用等社会现象,构成信息资源管理共同的独立内核即“信息资源”,是图情档的共同学科本体[3]。②领域,领域是本体运动的范围和形态。信息资源管理共同涉及的领域是信息、知识、智能,是通过对人类记录资源的收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实现以知识信息为核心的人类记忆的传承、传播和智能服务。③学术话语,学术话语是一个学科社会功能和地位的表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立足于知识信息的整理、组织和管理,面向知识信息挖掘和价值开发,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化的共同学术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包括一系列专有概念、原理、命题和认知规律。④方法论,方法论是一个学科成长发展的驱动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信息有效管理利用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構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特有的方法论基础。⑤职业使命,是一个学科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导引,也是实践反哺理论的起点,知识发现和创新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共同职业使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活动,都是为满足社会认识需求走向高级化。

当然,信息资源管理之间也有区别,如记录资源间的区别,它们既有来自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产生的各类知识信息资源,还有保存人类社会活动特定事件记录的档案信息资源,也有文化艺术作品,这就构成了三个二级学科之间本体的差异。又比如,同是研究记录资源,图书馆学强调的是知识功能,情报学强调的是情报功能,档案学强调的是凭证和历史记忆功能。另外,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内部,也因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不断调整着学科内部的领域界限。如,在情报学内部“intelligence”与“information”之间的交叉和转化,“intelligence”模式和“information”两种模式的协同发展[4],体现了学科内部的交叉性。

1.2 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从理论交叉看信息资源管理与哲学的交叉。首先,哲学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的灵魂,如流行于20世纪末的“世界3”学说统领了整个信息世界“记录资源”的认知哲学基础。传统图书馆学的规律说、矛盾说等也都来自哲学命题。而“图书馆学五定律”“社会认识论”“知识交流说”等又丰富了哲学的“知识论”体系,使“认识论与认识方法”和“知行论”等通过“记录资源”在人类知识活动中的功能效用拓展得到论证和充实。其次,哲学的结构主义、科学模式、唯物辩证法等哲学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石,是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演变更迭合理性的方法,从思想层面上指引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战略方向。再次,知识之间的体系结构以及相互的逻辑自洽是哲学反思一直所强调的,所以运用哲学反思,能让我们更为全面地思考信息资源管理原理,帮助我们在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重要假设。

从研究领域看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知识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必然领域,在知识和信息管理中,管理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交叉。管理学的战略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等理论与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因此管理学与信息资源管理在理论溯源上是关系密切的[5]。

经济学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有着较高的交叉融合度。在信息时代里,知识高度密集产业离不开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又与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信息经济学对图书情报机构有偿服务研究的深化起到了基本原则指导作用;而信息资源管理不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情报、档案信息资源,还为信息经济学培养提供了服务理论和方法支持,培养了大批人才[6]。

从研究内容看,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科学交叉。“信息”与“情报”相同的“information”的直观语言翻译,图书馆院系更名i-school的潮流,档案学领域向“文件信息学”拓展[7],都说明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科学关系紧密。除了信息工程领域以外,信息资源管理在不同信息载体内容挖掘和形态管理方面对信息科学的研究贡献很大,如涉及信息载体形态本体、元数据、关联数据研究,涉及信息管理的数据组织、数据整合、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数据治理,数据库建设理论(智库)研究,以及以数据科学支撑的学术评价、资源评价研究等等。

从研究方法看,信息资源管理与技术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交叉。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逐渐从“知识”走向“信息”,由上世纪中叶的“社会认识”理念转向本世纪初期的“网络分析”方法,从半个世纪前纯人文的“层次、要素、关系”等基础理论探讨,走向当今人文与信息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的“模型、评价、共享”等最新理论方法运用[8],图情档学科不断地采用各种信息技术来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和利用信息。近年来,信息资源的定义不断扩展,信息科学技术应用快速普及,以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新方法主导的新型研究模式,正在信息资源管理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如将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长短时间记忆模型、生成对抗网络、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的新方法引入进来,为信息资源管理产生新发现、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2 三种研究模式与理论构建

在学科与学术领域交叉处构建理论,研究者们经常使用三种对应的研究模式:①借用与复制:将一个学术领域或学科理论引入到本学科来,浅显地、复制性地与本学科或领域的理论相结合,以解释本学科问题;②借用与拓展:将一个学术领域或学科的理论适当拓展,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应用于本领域或学科理论研究;③改变核心理论创新:借鉴一个领域或学科理论,不仅拓展其与本学科交叉的某些方面,还通过跨学科对话,使原有理论的核心与本学科理论核心结合,创新和形成本学科的新理论核心[1]。

2.1 模式1:借用与复制

借用与复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在学科交叉处高产研究成果,形成学术繁荣表象。比如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競争力,但由于信息生态理论的许多命题并非静态的图书馆或者档案情报部门的一些条件分析能包括的,不去理解信息生态理论的整体,不能坚持生态观念的独特性,就不属于信息生态理论研究,也不能对信息资源管理竞争力理论研究给出论证支持。所以实践尝试的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理论境界,当然也不可能产生能够改变理论边界或者理论基本命题的发现[9]。甚至产生误导,阻碍研究的发展潮流[10]。

2.2 模式2:借用与拓展

借用与拓展模式能通过借用理论,激发在学科交叉处某一现象的研究。比如马费成提出的情报离散分布、有序性、相关性、易用性、小世界、对数透视六大原理[11],梁战平提出情报重组、隐藏、可视化、最小努力四大原理[12],就是从信息科学的“信息链结构”受到启发的。在档案学领域,以文件信息学统领,便有了将档案学嵌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协同演进的观点[7]。这些都是在学科交叉处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具有独特规律性的问题,并借用有关理论拓展了本学科理论构建。再如,将数字人文方法与信息资源管理联系起来研究,把重点放在重新审视“文献、情报、档案”在全媒体时代表现出的数字化和数据化概念和形态,发掘传统“文献、情报、档案”的全新变化和潜力,研究智慧数据[13];利用

标引关联、内容挖掘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为数字人文提供资源和平台[14],反哺数字人文发展的认识,也给构建新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一种启发。

2.3 模式3:改变核心 理论创新

模式3需要研究者在拟借鉴理论的母领域和母学科中扩散,即对原有理论母领域或母学科核心的关键问题有很深刻的理解和强大的驾驭能力,以实现借鉴中继承、继承中创新,以新的理论解释和解决本学科关键问题、挑战现有的规范和模式,并且展开全新的领域讨论、探索[15]。

在图书馆学领域,美国学者谢拉是创新理论的楷模,他的“社会认识论”不仅在母学科图书馆学领域引起重视,还被作为信息科学认识论纳入整个社会认识论体系,充实了认识论理论领域[16]。21世纪以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建构的本体从零星的记录资源到整合的知识集合[17],再到走向“数据—信息—知识”的“知识世界”,其核心正在改变,也提供了学科理论内容构造和学科结合的基础,近年来,柯平从哲学角度的“抽象、客体抽象和学术文化抽象”思维[18],叶鹰在信息学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构成的DIKW 概念链基础上的定性、定量机理分析[19],马费成的模式融合论[5],李国新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的图书馆学[20]都是运用模式3,力图改变核心,走向理论创新 “开新”尝试。

3 六种影响范围与理论建构

3.1 影响范围与影响轮

Zahra S A等认为学科交叉处的理论建构在理论、学术领域、学科体系、研究团队以及外部相关者五大范围内有不同的影响。对五大范围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都可能会引起其他领域的积极或消极反馈效应。并提出借用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创造的“影响轮”作为学科理论构建的评价工具,直观地评价在不同模式下,对不同范围所产生的影响[1]。本文借鉴Zahra S A等研究成果,按照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要求,在前五个要素范围基础上增加了“话语体系”范围,以六大要素范围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影响轮”(图1),逐一讨论各影响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对学科理论构建的影响力。

3.2 理论发展的影响

3.2.1 理论融合提高影响力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如图书馆学研究的客体是“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8],以及图书馆学的理论发展基础是“知识资源及其管理”[21]等,就是以“知识论”为纽带,将要素说、交流说、管理说的核心观点融合,从理论上将信息时空建构“有序化”和从本质上分析“知识集合”[22]引入图书馆学原理研究,也就是通过提高探索理论核心问题的有关解释能力,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产生了影响。

3.2.2 理论的内部一致性提高影响力一个好的理论必须具有内部一致性,即在其边界内应具有逻辑有效性和实证有效性[23]。事实上,在图情档三大体系内部,有许多理论发展也是相互影响并逐步趋于内部一致的。如在档案学领域覃兆刿创立的“双元”价值观[24],在图书馆学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即藏与用的“双元”,在情报学里的“intelligence”模式和“information”模式的协同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双元”问题,可见“元观点”[25]能支持以不同视角对不同的实证目标进行多维描述,其实也是辩证法的活用。又如,作为现代档案学成熟重要标志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图书情报学里同样受到研究者重视,细究起来,该理论与情报学的文献增长率、老化率一脉相承。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信息资源管理“三大体系”理论交叉融合的启发?

3.2.3 理论的外部有效性提高影响力

“一个学科新理论的构建与外部已经成熟的学科理论有很好的融通性,甚至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母学科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26]奥尔的《作为通讯系统的图书馆》就是理论外部有效性的范例, 他以“通讯系统论”确立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人类知识活动中的工具性作用学原理,强调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预言了当今人们对图书馆功能作用的认知和期待[27]。另外一个实例就是,谢拉的社会认识论给出了图书馆学原理的客观逻辑起点,他的理论阐释与我国信息科学专家钟义信提出的“把信息提炼成为知识、把知识激活成为智能”的“知识论”[28]过程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徐红玉等认为“知识论”理论阐明了人类知识活动的过程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图书馆存在的原因、图书馆职能履行的动力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制,完全可以成为图书馆学原理的理论内核[29],本文认为,类似的探索值得鼓励和关注。

3.2.4 理论的兴趣点激发提高影响力

在社会真理的构建中,理论的发展范围与实证准确性关系并不太大,更多的是與其在社会构建系统中的趣味性、普遍性相关[30]。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每年都要出炉年度十大热点问题,一些带有时代烙印和潮流特征的热点问题激发了学者们研究热情,促成了兴趣点。热点问题对具有代表性现象发生的原因解释,相对于其他解释更具时空有效性,必然对理论构建带来积极的影响。

3.3 学术领域与学科发展的影响

3.3.1 理论构建视角的学术领域与学科

理论可以在学术领域内集聚。前文已经阐明,信息、知识、智能是信息资源管理共性的领域。即,信息资源管理关注、聚焦的核心概念范围集中在信息、知识、智能,但又不是研究这些领域的全部问题,它与哲学、知识论、信息论、人类智能等学科的组成部分和研究领域交叉,重点在于这些领域的数据治理、信息优化、知识解析三大方向。叶鹰将图情学科涉及的领域归纳为10类问题[19],其中也包括了档案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只是这三个二级学科研究这些问题的立足点和实践范围各有侧重。

学术领域的积累形成学科。一个学科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和其他学科的专业领域的交换[31]。信息资源管理的许多研究领域成果的集合,既界定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学科特色,并显示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处。

3.3.2 学术领域理论模式融合提高影响力学术领域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理论的发展。如果理论的发展有助于研究模式的发展以及研究模式的多样性,那么理论发展就会积极影响学术领域发展[32]。即:“理论发展→学术模式发展(多样性)→学术领域的进展”是一条互动的因果链,不同理论与不同模式的有机融合,可以从学术领域发展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在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的驱动下,正在探索影响最大化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构建策略,形成了一批能统筹学科全局的、有影响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术思想和观点,如:在资源上向数据领域发展、在空间上向虚拟空间发展、在技术上向信息技术发展、在服务社会上向公共文化领域拓展[20],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道路。无疑,这些思想观念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领域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問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围绕学术领域发展将信息资源管理本体领域、术语学领域、学科史领域、法学领域、信息领域、治理领域以及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模式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相融合,达到不断提高其解释力、预测力、拓展力、激发(质疑)力、满足需求力。

3.3.3 学科理论模式层次提升影响力学术领域的发展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正向螺旋式影响。学术领域的理论模式融合会极大地丰富学科理论模式层次,学术领域内好的创意,能够影响甚至可能重塑学科进程。

对于学科理论模式层次提升,Zahra S A等人还增加了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的科学可信性指标[1]。这个指标指向了信息资源管理界长期关注的学科“科学化”问题,2016年叶鹰发文讨论“科学化图书馆学及其问题建构”,认为主要涉及方法科学化、理论科学化和问题科学化,并提出“理想模式”和“平衡状态”两个基准[33]。将“三化两基准”加上前文学术领域理论模式的“解释力、预测力、拓展力、激发(质疑)力、满足需求力”五个指标,形成“五力三化两基准”指标体系,本文建议参考和完善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科交叉处的三种研究模式,展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模式层次提升研究,以加大学科理论构建影响力。

3.3.4 制度支持提高影响力

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一个学科领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建立合法性还要靠构建领域周边的制度框架来实现[34],即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培植。这个制度框架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理论探索的学理性规则和研究模式等基础性制度发展的总结,以提高学科领域理论构建区别于其他领域理论框架的独立性。最近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一些领军学者参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研究,承担了该项目的子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图书情报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并发表了系列成果[35-37],在协同模式下探索创新中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方法体系[4]。努力从系统化视角,汇集各个分支学科和领域的中坚研究力量,协同推动学科、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等全方位、包容性地发展就是这方面的明显建树。

二是要加快学科支持性制度结构的发展。如,增加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和研究者团体并吸引更多研究者加入,发展优秀人才团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学科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期刊的引用率来提高学科理论构建影响力。

三是要组织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人类学等学科直接展开交流、合作与竞争,在制度层面上吸引更多学科领域外部相关人才、资源,关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

3.4 研究者发展的影响

内部和外界对研究者所做出努力的认可决定了对研究者发展的影响。首先从内部看,理论建构的创新常常来自一个多领域人才集聚的团队,团队内部成员的年龄、经历以及他们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等,决定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都应该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去看待,这样的团队性协同协作创新才是理论构建得以传承、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其次从外界看,外界对理论建构创新的认可,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精神和物质需求满足的源泉,直接影响到其他研究者加入研究行列的动力。另外理论研究者在教学中,通过向其他研究者和学生传播新理念、新思考也是直接影响外部相关者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信息资源管理近年来在研究团队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步伐加快[38],显示出研究者发展的巨大潜能。

3.5 外部相关者发展的影响

学科交叉处的理论构建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现象,需要全新的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来丰富甚至改变实践活动[39]。这些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密切相关性,离不开外部相关者,因此,外部相关者会对理论,甚至是学术领域和学科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如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智库功能是国家情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学的研究重点从“文献、信息”向“情报”转移[35],情报学理论的构建无疑将由于研究重点的转移而重构框架。

理论构建在行业内传播与运用的程度,对关键外部相关者有着积极影响。本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建构首先是要在行业内被认可,表现为构建的理论能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内快速传播并被广泛运用,如图书馆学的“知识说”,情报学的“协同交叉论”,档案学的“双元价值论”。同时要围绕经济社会结构,在多元层面解读理论架构,做到既能点上聚焦,又能面上拓展。尽管不同层面的解读有着不同的传播与运用的程度,但是其影响范围肯定会在解读中不断增大。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要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行业层面广泛宣传自己的理论,并将有关理论推向各个层面的运用,让社会更加关注、了解、认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3.6 话语体系发展的影响

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通过话语体系表达。话语体系由历史话语、当代话语、学术话语、国际话语等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话语构成,话语体系反映的是一个学科理论的解释性,方法的普适性,成果的价值性,是理论创新自信的基石,也是理论构建价值的试金石。好的理论建构必然创新出好的话语,好的话语体系必然会对理论有好的影响。

话语体系必须通过话语权表达。话语权的使用要具有权威性、指导性,要在相应的领域和范围产生影响。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来源期刊目录》就是在期刊评价领域获得权威性、指导性话语权的实例。

反之,话语权的大小又是通过话语的影响力来体现的。如我国图情界研究信息素养已近10年,但是我们取得了信息素养的话语权了吗?2021年11月5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出台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40]并未提及信息资源管理和相关部门在其中的职能与作用,可见在信息(数字)素养领域信息资源管理话语影响力还很小,这就需要我们用合适的话语、合适的技巧与社会沟通,说服他们接受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观点,争取得到全社会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4 讨论

4.1 研究模式、影响轮与理论建构关系

4.1.1 研究模式、影響轮与理论建构之间的联系首先,学科交叉处理论建构的三种模式所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影响轮中表现为影响轮的规模大小不同。其次,由于不同模式的反馈效应(作用)对每个影响范围的影响程度不同,也会使影响轮产生多元的、不均衡的影响。第三,创新性的理论构建并不是完全与三种模式相对应的,五种范围里不同的理论构建努力可能产生不同影响,从影响轮看,呈现出非对称的状态。如当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贡献,可能对相关学科理论、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可能对图情档工作实践影响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反之,理论构建如果聚焦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可能对实际工作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理论研究、领域和学科可能难以产生较大贡献。

4.1.2 研究模式对影响范围的影响不同学科交叉研究中模式的细微差别,可能对理论、研究领域、学科的演化以及管理实践产生影响,从三种研究模式的影响范围及其前因看,模式1产生影响是最小的;模式 2 常常因为不能对某一领域或学科的核心进行重新界定,限制了构影响轮规模的扩大;模式 3 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注意力聚焦于理论层面的限制性前提假设,还要关注整个研究领域或学科的限制性前提假设。研究者聚焦于这些限制性前提假设,并产生深刻洞察的能力(如信息科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共同的知识观)努力创新理论和方法,以求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者还可以根据领域和学科演化的规律和机制,通过关注本学科研究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找到本学科跨领域的理论构建最大化影响支点。

4.2 借鉴影响轮原理优化三种研究模式

影响轮的重要特性之一是交互性,三种研究模式的共同点是注意到了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利用其他学科的观点来推动本学科研究的持续繁荣。但是,互动的作用也有两面性,整合的优化、融合的新生是正面作用,摩擦的消耗、移植的畸形是负面作用。信息资源管理真正有生命力的科学发展,需要的是在与其他学科交叉处互动,在“借用复制→复制拓展→改变核心创新”理论构建模式演进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螺旋式上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借用、复制、拓展,今天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已经走到了理论构建实现“改变核心理论创新”的“交道口”,我们应该注意总结运用三种研究模式的经验教训,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出版发行等领域整合优化三种模式,为创新良好的

理论建构研究模式起到引领作用。

4.3 理论建构的最佳状态:研究模式优化、影响最大化

遵循模式 3 的理论建构可以挑战、影响与重新定义当前学科学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一步优化这种模式,加上反思和影响力评估环节,可以促使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者对长期接受的前提假设进行反思,甚至是质疑,以利重新审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当下的一些热点、分析和其理论稳健性。这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是新思想孕育的过程,研究模式优化的过程,新活力产生的过程,也是理论构建影响最大化的影响轮建设过程。

5 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构建,不仅是如何“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不在于学理上如何预设和定义,而在于从实践经验和历史脉络中,从时代发展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地去归纳总结。信息资源管理应该汲取100多年来学科原理研究之精华,循着大家的足迹,按照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着时代的节拍,注重交叉渗透理念,优化研究模式,坚持在有限的边界内部深化研究,适当在相邻的边界之间融通研究,尝试在可及的边界周围拓展研究,防止无边界的扩张研究,就能达到理论建构最大化影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ZAHRA S A,NEWEY L R.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Science:Theory-build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and/or Field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6(6):1059-1075.

[2]高奇琦.智能社会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之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4):14-18.

[3]周文杰.从多元异构走向融合归一:图情档新文科建设的趋向评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2):14-21.

[4]马费成,李志元.中国当代情报学的起源及发展[J].情报学报,2021,40(5):547-554.

[5]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36.

[6]李仲良.试析信息经济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J].情报资料工作,2007(2):10-13.

[7]何思源,安小米.文件信息学:起源发展与批判反思[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4):92-100,151.

[8]刘竟,王亚楠,杨志刚.我国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应用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3):34-42.

[9]COLQUITT J A,ZAPATA-PHELAN C P.Trends in Theory Building and Theory Testing:A Five-Decade Study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1281-1303.

[10]KNIGHTS D,WILLMOTT H.The Hype and Hope of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Studie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8(1):9-22.

[11]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26(1):3-13.

[12]梁战平.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J].情报探索,2007(7):3-7.

[13]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17-34.

[14]蔡迎春.数字人文评价:学科性、专业性、技术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4):86-96.

[15]GIOIA D A,PITRE E.Multiparadigm Perspectives on Theory Build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4):584-602.

[16]石德华.社会认识论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第一届社会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视域学术论坛”综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32-135.

[17]王子舟.知识集合初论: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7-12.

[18]柯平.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6):4-17.

[19]叶鹰.图书情报学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及其开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2):15-25.

[20]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下的图书馆学[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6):4-11.

[21]柯平,王平.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9-14.

[22]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学原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7 (1):38-46.

[23]MARKOCZY L,DEEDS D L.Theory Building at the Intersection:Recipe for Impact or Road to Nowher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6):1076-1088.

[24]覃兆刿.从一元价值观到双元价值观: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J].档案学研究,2003(2):10-14.

[25]LEI D,HITT M A,BETTIS R.Dynamic Core Competencies through Meta-Learning and Strategic Context[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6,22(4):549-569.

[26]SUTTON R I,STAW B M.What Theory Is Not[J].Admin-is 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40(3):371-384.

[27]石宝军.国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 (4):37- 45.

[28]钟义信.“知识论”基础研究[J].电子学报,2001(1):96-102.

[29]徐红玉,艾华,刘玉梅,等.知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学原理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2-9.

[30]DAVIS M S.That′s Interesting[J].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71,1(2):309-344.

[31]多冈.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壁垒上的裂缝[J].凤兮,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3):143-157.

[32]VAN DE VEN A H,JOHNSON P E.Knowledg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02-21.

[33]叶鹰.科学化图书馆学及其问题建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5-18.

[34]DAVIS G F,MARQUIS C.Prospect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Institutional Fields and Mechanis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4):332-343.

[35]苏新宁.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4):16-27.

[36]张斌,尹鑫.中国特色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6):36-49.

[37]肖希明,沈玲.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3):4-22.

[38]冯惠玲,闫慧,张姝婷,等.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发展研究:历史与现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1):38-52.

[39]GAVETTI G,LEVINTHAL D A.The Strategy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Science:Divergent Strands and Possible Integr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0):1309-1318.

[40]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 /OL].[2022-05-20].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 8867754305.htm.

作者简介:

王奕 (1982— ),女,碩士,副研究馆员,任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领域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美军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概况研究与启示
领域·对峙
大数据在部队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年总目录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