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综合征患者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

2023-11-21王战胜陈燕梅

黑龙江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家属

李 欣,王战胜,陈燕梅,张 寅,杜 锟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脑损伤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进行性脑部功能损害。相对于足月儿而言,早产儿解剖生理学结构特殊,一旦发生脑损伤综合征,脑室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极易引起脑瘫,同时视觉、听觉及认知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残疾[1]。因此,采取措施促进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的预后改善,对其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2]。以往实施常规干预,护理人员多将病情改善情况作为重点内容,缺乏对早产儿预后的关注[3]。部分学者[4]认为,幼儿大脑可塑性较强的发育阶段为3 岁之前,在此阶段开展早期综合干预,可通过多方面训练刺激有关功能区的神经通路,促进血液循环。鉴于此,本研究对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行早期综合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0 年12 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干预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50例单一接受常规干预的早产儿,观察组为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干预的早产儿。其中,对照组男婴27 例,女婴23例;胎龄32~36 周,平均胎龄(34.57±0.73)周;体重1.50~2.50 kg,平均体重(1.90±0.35)kg。观察组男婴25例,女婴25 例;胎龄32~36 周,平均胎龄(34.68±0.50)周;体重1.40~2.50 kg,平均体重(1.76±0.32)kg。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早产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且体重1.50~2.50 kg。(2)早产儿符合《实用新生儿》[5]制定的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3)早产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2)合并短肠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新生儿期严重并发症。(3)合并脑积水疾病、恶性肿瘤。(4)合并畸形或肝、肾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干预,即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早产儿状态,与家属反映早产儿当前情况;护理人员每日协助早产儿开展视力、运动训练,指导家属多与早产儿交流、玩耍,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爱抚的眼神;为早产儿摆放正确体位,开展各项操作时减轻对其造成的刺激,并做好感染预防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综合干预。(1)听觉刺激:选择音色优美且音调悠扬的音乐进行播放,3 次/d,20 min/次,在播放过程中观察早产儿聆听音乐的反应,并予以安抚。(2)视觉刺激:使用红球、黑白视觉训练卡引导早产儿,同时结合一些声音吸引早产儿的注意,3 次/d,20 min/次。(3)触觉训练:护理人员搓暖双手后涂抹适量润肤油于早产儿肌肤,以合理力度进行抚触、按摩,并与早产儿进行互动,2 次/d,15 min/次。(4)运动训练:适当屈伸早产儿的肢体,通过语言鼓励、诱导其进行主动运动,如伸手、抓握、蹬腿等;针对部分不配合的早产儿,可使用有响声、色彩丰富的玩具与其玩耍,吸引其注意力后,再开展运动训练。(5)平衡感训练:护理人员将早产儿抱在怀里后摇晃,保证摇晃的力度合理,适当进行侧滚、旋转,刺激早产儿平衡感发育。(6)健康教育:与家属讲解早期综合干预的目的、作用与方法,引导家属深刻认识到开展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今后发育的重要性,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早期综合干预中,主动协助早产儿进行相关训练,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7)家庭干预训练:组织家属参加座谈会,主要宣传早期干预作用,同时还指导家属掌握相关家庭干预训练方法、合理喂养与护理知识。指导家属从纠正胎龄满40周开始,以婴儿具体运动发育规律、认知情况为根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患儿语言、认知、情感和生活交往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强调必须强化动作训练以及运动训练,具体内容主要包含抚触、俯卧抬头、翻身、拉坐、伸手抓物、爬行、独坐、站立、行走训练,还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关节屈伸等被动体操,训练次数为2 次/d,训练时间为15~30 min/次。两组早产儿干预时间均为24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早产儿干预12 个月、24 个月后的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2)两组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包括脑瘫、智力低下、语音障碍、听力障碍。(3)干预12 个月、24 个月后应用Gesell发育诊断法量表评估早产儿智力发育商(DQ)[6],其中包括5 个项目,如大运动、语言等,得分越高说明智力发育越好;应用运动功能发育指数(PDI)评分[7]早产儿运动功能,其中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条目,得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越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发育情况

干预12 个月和24 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身高高于对照组,且体重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发育情况(x±s)

2.2 两组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情况 例(%)

2.3 两组早产儿DQ、PDI情况

干预12、24 个月后,观察组DQ、PDI 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DQ、PDI情况(x±s) 分

3 讨论

早产儿脑损伤主要包括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其中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主要形式,白质损伤还涉及灰质损伤[8]。婴幼儿3 岁之前的脑组织代偿性、可塑性较强,在脑损伤综合征发生后,局部脑组织细胞会发挥修复能力,同时周围其他细胞有关功能会随之代偿,促使受损部位重塑与发育[9]。脑损伤综合征发生后,如患儿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救治,并同时积极配合科学干预,可导致患儿出现瘫痪、癫痫发作、智能障碍、行为异常、感知觉异常等,是婴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0]。救治过程中同时配合科学、系统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病情改善及生长发育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1]。

胎儿以及婴幼儿的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脑损伤的可塑性最强。环境的影响可改变神经元的大小、脑结构总体重量、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包括轴突的绕行投射和树突的不寻常分叉,从而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12]。基于这种可塑性的生物学基础,以丰富环境为主的早期综合干预措施才有可能大大改善早产儿的精神、感知觉发育和运动功能,从而降低脑瘫等神经伤残的发生率[13]。早期综合干预是护理人员针对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身心特点制定的一种干预方案,其中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听觉、视觉等,可以多重刺激早产儿大脑皮层,进一步修复其受损神经功能[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身高更高,体重更重,提示早期综合干预在促进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发育上可取得理想效果。护理人员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时协助早产儿开展多项康复刺激训练,如通过音乐刺激早产儿听觉发育;应用色彩鲜艳的物体逗引早产儿,训练其视觉;诱导早产儿进行蹬腿、伸手等主动运动,均有助于激活早产儿大脑组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反馈,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使大脑组织得到进一步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与张燕芬等[11]研究结果类似,表明实施早期综合干预能够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1 岁以下的婴儿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姿势和运动模式发育尚未成熟,早期综合干预有利于修复神经损伤、减轻异常姿势、肌张力和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认知语言发育,从而降低脑瘫和认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以修复早产儿受损神经细胞为首要目标,协助早产儿开展多项训练,可促进其大脑代偿功能的充分发挥,刺激新神经通路的形成,进而减轻神经损伤程度,预防或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DQ、PDI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行早期综合干预,有助于促进智力发育,并提高运动功能。神经系统得到良好发育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运动功能,带动肢体功能与协调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护理人员鼓励家属参与到早期综合干预工作中,协助早产儿进行各项训练。一方面能够增进亲子感情,保证训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改善早产儿预后的干预目标,使其智力水平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脑损伤综合征早产儿中实施早期综合干预,有助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促进机体发育与运动功能的提高。

猜你喜欢

脑损伤早产儿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治干预探析
脑钠肽与心肺复苏后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