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对胸痛患者应用胸痛中心建设对治疗时间和预后的影响
2023-11-21刘林娜
刘林娜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天津 300280)
根据相关医疗研究报道显示截止至2021年11月底我国胸痛中心数量已经超过5 000家,胸痛中心的覆盖率已经超过70%,国内以有超过2 000家的胸痛中心获得认证[1]。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急性胸痛救治网络的建设,已经为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打通了一条关乎生命的绿色通道,这也使我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医疗技术方面获得了显著的发展[2],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率以及生命安全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和保障。除了急性心肌梗死之外,如急危重症胸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会诱发胸痛,对于不同的患者而言胸痛疾病的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不同、危害不同,临床对于胸痛疾病的治疗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核心原则[3],胸痛中心是胸痛疾病重要的治疗理念和治疗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从胸痛疾病发生到救治的间隔时间,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对胸痛患者应用胸痛中心建设在治疗时间和预后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痛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组时间进行数字标记,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与试验组(胸痛中心建设)各120例。对照组男与女分别为73例和47例;年龄42~78岁,平均(57.19±3.28)岁。试验组男与女分别为69例和51例;年龄41~75岁,平均(55.62±3.14)岁。本次入选试验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已获得知情权,并且本次研究已经获得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胸痛标准[4];②患者在入选之前均已完成各种基础检查,包括生化检验、血常规、尿常规等,评价是否有有影响研究的指标;③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意识清楚,能够正常沟通与交流,可以独立完成试验;④患者能够遵医嘱,并且未伴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排除标准:①患者除了胸痛症状外还伴有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②患者无法生活自理,只能依靠家属从旁协助;③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四肢功能较差;④患者伴有免疫疾病或是肿瘤疾病;⑤患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遵照医嘱。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心肌梗死急救干预,当患者进入医院时即刻打开绿色通道,并且组建诊治团队,由至少2名医生对患者病情、病症进行诊断。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相关事宜,并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由此同时开启导管室准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手术,术后将患者转入心脏监护(CCU病房)。
1.3.2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胸痛中心建设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于第一次收治的患者,在医疗开展的10 min内必须要完成首诊医生和护理团队的初步诊治和护理工作,并且同时与多名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胸痛中心制度下采用第一接触责任制,首诊医生以及护理人员需负责患者的诊治全过程,并且对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医疗数据和资料做好留存。在接触患者后的10 min内要进行12导或18导心电图监测,以及床旁快速检测3项心肌梗死项目,并最后相关医疗数据和信息记录。其次,将患者医疗数据、信息发送至医护工作群,如微信工作群等,激活线上胸痛系统,使更多的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参与到胸痛中心诊治和护理工作之中。同时告知PCI团队进行手术准备,在胸痛中心经过2名及以上医生进行会诊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一键开启导管手术室,且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告知,包括患者的病情状态、治疗方法、预后结果等内容,并让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与手术同时为患者进行CCU病房的准备工作,手术后即刻将患者转送入CCU病房,并与CCU病房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交接。最后,对胸痛中心的医疗团队要进行规范化培训,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操作规范,将其以明文表述出来。建立责任制,当问题发生时能够追根溯源,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医护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能和职责。定期对胸痛中心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性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要增加护理人员的临床知识内容、团队协作内容、医德素养内容以及规范化急救内容。
1.4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观察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诊疗时间、满意度评分、预后效果等指标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①满意度评分:使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服务态度、沟通技巧、住院环境、康复时间等方面,分别用0分、1分、2分表示不满意、一般满意与非常满意,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满意度越好。②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5],包括环境支持、心理状态、生理情况、社会功能等维度,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诊疗时间与满意度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检查时间为(17.36±1.49)min、平均分诊时间为(26.17±3.28)min、满意度评分为(95.27±2.18)分;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检查时间为(24.16±2.94)min、平均分诊时间为(38.19±2.65)min、满意度评分为(82.14±3.62)分;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预后效果比较:试验组有120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有113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94.17%;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0,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n=120)
3 讨论
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6],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胸痛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急危重症胸壁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7],这些疾病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性,急救的开展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危、致残结果、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医疗研究报道显示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已经突破2 500万人[8],并且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其概率增加了50%,心肌梗死致死率已经从原先的第五位跃然而上升至首位。在国内心肌梗死也是国人重要的健康威胁之一,每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约为100万人,国际医疗机构更是将2021年11月20日设定为中国心肌梗死救治日[9]。
胸痛中心就是以急救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相关胸腹部内器官和组织为主要发病根源的疾病为治疗目标和内容而创建的医疗体系内容的急救通道和急救措施[10],因为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重症主要的表现就是胸部疼痛,并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重、危的特点,根据相关医疗数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1 h内致死率超过62%[11],并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致残率与其开展救治的间隔时间呈反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得越及时、发病与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其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理想、致残率越低。相反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得越晚、发病与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其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不理想、致残率越高[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120 min在临床上称之为黄金治疗期,而建设胸痛中心是保证患者胸痛相关急危重型疾病及时、有效获得救治的关键和重点。
胸痛中心建设是一个医院、医疗组织、机构中极其重要的医疗环节、医疗制度和医疗内容,并且是其医疗技术的重要体现[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而且病情富于变化,情况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和治疗风险。临床常采用经皮PCI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血管、冠状动脉堵塞后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治疗效果与治疗介入时间具有正相关性,因此临床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十分重视时间,而胸痛中心则是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所需时间的最有效途径。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胸痛中心每年可以挽救约1 000万急性心肌患者的生命,有效提升患者在灌注后的生存质量[14]。
综上,在胸痛患者的临床干预中,采用胸痛中心建设措施能够有效缩短诊治时间,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