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中室温控制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影响
2023-11-21高芳
高 芳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四川 宜宾 644000)
高脂肪、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饮食及缺乏体力活动和运动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2]。人口老龄化对结直肠癌也有重要影响[3]。外科手术仍是当前结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肿瘤有同样的根治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在手术创伤、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明显优势[4]。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PH),在各类手术中发生率为7%~90%,与多种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事件及输血风险增加等密切相关[5]。因此,防治IPH成为快速康复外科中的重要环节[6]。本研究探讨不同术中室温控制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指针[7];预计手术时间>1 h;术前体温正常;体重指数(BMI)18.5~28 kg/m2;ASA Ⅱ级或Ⅲ级。排除标准:术前体温异常(>37.0℃或<36.0℃);合并感染;术前合并严重肠梗阻;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术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凝血功能障碍及中重度贫血者;远处转移;因术中特殊原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超过6 h或出血量>400 ml)退出研究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BMI、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腹腔冲洗液及输血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均使用充气式升温毯覆盖患者,设定温度为42℃,进行预保温30 min后再转运入手术室,并持续使用维持保温至手术结束。患者核心体温≥36℃可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除裸露部位加盖棉被外,使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加温输入液体及血制品至37℃再输入;术中腹腔冲洗液采用加温至38℃~40℃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患者入室前、术中及术后30 min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在23℃,湿度为40%~60%;观察组在患者入室前、术中及术后30 min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在26℃,湿度为40%~60% 。术中每15分钟对两组患者监测一次体温,维持患者温度在36℃以上,若患者体温低于36℃,立即调整加温措施。
1.3观察指标:①采用鼓膜温度计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1)、麻醉后15 min(T2)、手术开始30 min(T3)、手术开始1 h(T4)、手术开始2 h(T5)、手术结束时(T6)和出室时(T7)7个时间点的鼓膜温度;②观察并记录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PH)、寒战、恶心呕吐、躁动、苏醒延迟、认知障碍及切口感染发生率。③苏醒质量:记录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各时间点鼓膜温度比较:两组在T1时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2~T7时间点鼓膜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鼓膜温度比较
2.2两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IPH、恶心呕吐、苏醒延迟、认知障碍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等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40]
2.3两组苏醒质量比较: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苏醒质量比较
3 讨论
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正常体温,人体严密调控核心体温维持在37℃左右,外周体温较之低2℃~4℃。患者在围术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极易发生IPH,其发生机制为:在麻醉诱导1 h内,因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患者血管收缩及寒战阈值降低,血管扩张,机体热量由核心分布至外周,核心体温急速下降;手术2 h内,因代谢产热低于术中辐射和对流产生的热量流失,患者体温缓慢下降;最终低体温达到血管收缩阈值,限制了核心热量继续流失,机体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8]。IPH可导致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手术部位感染、麻醉苏醒延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风险增加[5]。因此,预防IPH是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研究显示,维持围术期正常体温与其他ERAS措施一起实施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改善预后[9]。
研究表明,年龄≥60岁、BMI<22 kg/m2等患者自身因素;麻醉药物、ASA分级>Ⅱ级、麻醉时间>2 h、联合麻醉等麻醉因素;开腹手术暴露或腹腔镜手术中的气腹、手术时间>2 h、术中使用大量冲洗液、输注未加温的液体及血液等手术因素;手术室环境温度低、未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等均是造成IPH的危险因素[10]。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储备降低,对手术承受能力较差,更易发生IPH,有统计老年患者IPH的发生率高达85.42%[11]。老年患者本身基础代谢率较低,基础体温较低;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体温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较慢,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反馈并调节体温;同时对麻醉药物代谢能力较差,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功能。腹腔镜手术需持续向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来构建气腹,而目前医用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为 20℃~21℃,远低于正常体温,促使人体热量散失,增加IPH发生率[12]。研究证实,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与年龄、BMI、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二氧化碳总量及麻醉时间有关[1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持体温防止IPH的方式包括:维持手术室环境温度不低于21℃;术前预保温;覆盖手术单、棉毯、保温毯等被动保温措施;使用压力暖风毯,输液加温设备加温输液液体及冲洗液等主动保温措施[6]。但对特殊人群婴幼儿及老年人来说,21℃~23℃可能仍是低温环境。谢言虎等研究显示,环境温度低于22℃使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增高,随着室温升高,低体温发生率逐渐下降,增加环境温度是患者体温的是保护因素[14]。也有研究报道,当环境温度<23℃时,患者即可发生低体温,但环境温度过高也可能引起手术者出汗及不适,甚至影响术中的无菌操作,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15]。王会等[16]将行开腹手术的卵巢癌患者术前初始室温分别维持在22℃、24℃及26℃的水平,室温较高的组别表现出体温变化趋势稳定,体温下降幅度小,有效并减少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并缩短了其术后复苏时长及寒战发生率,将手术间初始室温维持在26℃为最佳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将室温控制在较高水平(26℃),患者的体温更加稳定,寒战及躁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并未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并提高了患者的苏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