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2023-11-21战亚南
战亚南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最准确方法,具有分辨率高、临床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检查过程能够更为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情况,且对疾病的定位定性方面价值远优于超声、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1-2]。但由于全脑血管造影术需要进行穿刺、动脉插管,属于一种有创检查,存在操作风险,且术后易发生并发症[3]。因此,为切实提高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性,促进手术顺利进行,需辅以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系统化护理是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各环节系统化的新兴干预模式,开展期间可充分体现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决策性与科学性,能够确保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和维持[4]。本研究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探析实施价值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0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展开分组处理,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2~75岁,平均(53.62±10.44)岁;脑梗死13例、脑出血15例、脑动脉瘤18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4~75岁,平均(54.11±10.53)岁;脑梗死12例、脑出血14例、脑动脉瘤20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具有明确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指征;②均为首次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③患者言语、视听等功能均正常,且意识清晰、神志清楚,可配合研究;④知情研究相关事项,基于平等自愿原则签署书面协议书;⑤研究开展前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公正独立审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血管等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②对造影剂过敏、不耐受;③伴有严重高血压,即舒张压>110 mmHg;④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疾患及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⑥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未控制等情况;⑦合并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⑧拒绝配合或因主客观因素退出观察。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①术前: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检查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签订协议书,并协助完成血常规、必要影像学检查等。叮嘱术前4 h禁食、禁水,排空大小便,并结合检查需要做好备皮、镇静以及静脉通道建立等准备工作。②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至恢复平稳状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并遵医嘱予以体位、心理、饮食及运动和并发症预防等基础护理服务。
1.2.2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1)术前。①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解释工作,详细告知检查内容、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以热情耐心态度向患者介绍情绪应激可能会对检查实施的不良影响,并列举成功案例,促使其能够保持健康平和心态,树立积极态度,良好意识信念,主动积极配合检查。②准备工作:与麻醉、检查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排除检查、麻醉禁忌证,充分做好备皮、留置针穿刺等准备工作。分析既往在我院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应激反应、并发症等,提出针对性处理对策。提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并向其说明训练的真实目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保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同时进一步强化导管室、使用器械以及各种抢救用品等准备,为手术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2)术中。陪同患者入手术室,结合手术需要、患者舒适度等强化体位护理,指导患者处于平卧体位,充分暴露穿刺、插管部位,并对足背动脉、耳前动脉等进行标记,方便术中、术后对照。注意询问和倾听患者主诉,予以精神上的鼓励、支持,安抚其紧张担忧情绪,并叮嘱患者若有不适,立即向医护人员反馈。全程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神志以及肢体活动等,做好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异常情况。(3)术后。①基础护理:以“谢谢您配合”等安慰性语言告知患者检查结束,消除担忧心理,并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指导患者多饮水,进食低盐、低脂肪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促进造影剂的排泄。②并发症防治:术后相应侧下肢制动5 h,使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12 h,注意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血肿,使用听诊器检查穿刺部位附近有无血管杂音,若存在,适当延长加压包扎时间。注意监测足背动脉的搏动及皮温变化,明确有无足背动脉减弱、皮温降低等情况,若出现,考虑可能是包扎过紧或形成血栓,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密切观察全身,尤其是前胸及颈背部有无瘙痒、皮疹等情况,若有类似情况,及时向医生告知,遵医嘱予以抗过敏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态:于干预前、干预后,使用正负性情绪状态量表(PANAS)评价,包括正性情绪(PA)、负性情绪(NA)2 个分项,由患者自行填写,若患者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或无法看懂量表内容,由护理人员逐条念,让其作出评定,采用5级评分法,PA评分高、NA评分低表示心理状态好[5]。
1.3.2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计算尿潴留、局部血肿、感染以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总发生率。
1.3.3护理质量: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自制问卷,调查对象为患者,共包括基础护理、物品管理、专科护理以及护理安全4个方面内容,各方面分值范围0~10分,评分高说明护理质量好。
1.3.4血压情况:于入室时、手术30 min、术毕,监测并记录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
1.3.5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自制问卷,调查对象为患者,总分100分,测评目标为非常满意(≥90分)、一般满意(75~89分)、满意度差(<75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心理状态比较:干预前,两组PA评分、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N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n=50)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3/50),尿潴留2例,局部血肿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10/50),尿潴留5例,局部血肿2例,感染2例,血栓形成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
2.3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基础护理、物品管理、专科护理以及护理安全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分,n=50)
2.4血压情况比较:入室时,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0 min、术毕,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发生波动,但观察组波动明显更小,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血压情况比较
2.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8.00%(49/50),非常满意34例,一般满意15例,满意度差1例]调查明显高于对照组[86.00%(43/50),非常满意25例,一般满意18例,满意度差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
3 讨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项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技术,因该方法能够全面、精确以及动态显示脑血管的结构和相关病变,故被公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6-8]。虽然全脑血管造影术为脑血管疾病的最高级别检查手段,且效果也已得到患者、临床的认可,但由于此检查项目为有创操作,需要穿刺进行,且操作相对复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样不可忽视[9-10]。因此,检查期间的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更好改善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都对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实施存在恐惧、担忧心理,这也是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顺利安全进行的关键所在[11]。与常规护理相比,系统化护理能够充分体现患者的中心地位,将护理程序作为核心,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不同阶段为患者提供协调一致的护理服务,如护士对患者个体化的的注意力和照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帮助维持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情绪,更好地应对和调整心态,也能够较大程度规避相关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结果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质量提升、血压水平维持以及护理满意度提高等具有显著作用。这是因为,系统化护理是一种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协作性以及可改进的护理模式,通过从整体上对护理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为患者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以及协同的优质护理服务,通常可取得最佳护理效果,使护理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12]。同时系统化护理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的护理过程,摒弃了理想化的分工方法与不相适应的责任关系,具体至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以为患者有效地预测和提供检查期间不同阶段所需的护理服务,从而降低患者情绪、不当操作等因素对血压水平的刺激作用,并更好满足患者真实护理需求,实现护理工作优质化[13]。
综上,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维持血压水平稳定等方面也有确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