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静脉通畅评分的影响

2023-11-21彭丽娜

吉林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下肢

彭丽娜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湖南 郴州 42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见于任何年龄段,该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凝固而导致,以局部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诱发肺栓塞,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溶栓治疗是DVT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抑制凝血酶,控制病情进展。尿激酶是一种从尿液中提取出来的溶栓药物,能够在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发挥作用,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原,发挥溶栓作用,而且该药的使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2]。外周溶栓与置管溶栓是两种不同的溶栓方式,在DVT治疗中均有着广泛使用,但临床上对于两种溶栓方式的效果还存在一定争议[3]。本文探讨不同溶栓方式对血流动力学及静脉通畅评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47.65±1.73)岁;病程2~12 d,平均(6.71±1.32)d;其中左下肢16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2例。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2~67岁,平均(47.67±1.75)岁;病程2~13 d,平均(6.72±1.31)d;其中左下肢16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DVT位置等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3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病程不超过15 d者;④患者意识清晰,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伴有严重外伤者;③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入院前经过相关治疗者;⑤对抗凝药物过敏者;⑥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尿激酶外周溶栓治疗,将留置针置于大隐静脉内踝或足背静脉处,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肢进行包扎,自足背处开始,直至腘静脉上方结束;连接微量泵与留置针,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01)24 h持续泵入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为60万U/d,对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进行定时检测,每48天行1次深静脉造影,当深静脉通畅、FIB<1.0 g/L或溶栓7 d后结束治疗。观察组接受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向患者下腔静脉置入临时滤器,患者置于仰卧位,B超引导下定位腘静脉后穿刺,将7F血管鞘置入后固定,引入导丝,导管造影下对血栓部位及范围进行充分了解,并选择长度合适的溶栓导管,沿导丝置入导管,保障导管的灌注段充分置入血栓内,头端到达下腔静脉。使用弹力绷带沿足背处包扎至腘静脉上方;在术中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推注,剂量为20万U,连接后连接微注泵,3万~4万U/h持续将尿激酶泵入,检测FIB水平,24 h/次,48 h/次进行深静脉造影,待血栓充分溶解、FIB低于1.0 g/L或溶栓7 d后撤除导管,取出临时滤器。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溶栓效果:在治疗3 d、7 d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其中,患者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消失,下肢周径差不超过1 cm,血管通畅即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下肢周径差超过1 cm但低于2 cm,存在部分血栓或血管狭窄情况即为好转;不符合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即对溶栓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③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在治疗前及治疗3 d、7 d后使用多功能血管病诊断仪对静脉最大血流量(MVO)、节段性静脉容积(SVC)、MVO/SVC、静脉压恢复时间(VRT)进行测定,其中MVO/SVC≤0.5即为存在深静脉血栓,>0.5即为深静脉通畅。④对比两组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及治疗3 d、7 d后评定,将患侧深静脉分段进行评定,共分为6段,各段取分范围为0~2分,得分与静脉通畅程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溶栓效果比较:观察组3 d治疗总有效率[97.06%(33/34),痊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26/34),痊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8例,χ2=6.275,P=0.012]。观察组7 d治疗总有效率[100.00%(34/34),痊愈28例,好转6例]与对照组[94.12%(32/34),痊愈24例,好转8例,无效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1,P=0.151)。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溶栓时间[(2.23±0.46)d]、住院时间[(6.95±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5.17±1.14)d,(11.24±1.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5,P=0.000;t=1.316,P=0.000)。

2.3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MVO、SVC、MVO/SVC、V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 d后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4两组静脉通畅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 d后评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DVT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外周血管疾病,在美国,DVT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每年约有0.5%的DVT患者因并发症而导致死亡[5]。DVT的发生与手术、肿瘤与长期卧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其发病较为隐匿,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较快,患者确诊时一般已发展成为重症,需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6]。

静脉切开取栓术是DVT治疗的传统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创伤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使抗血栓作用与致出血作用分离,降低出血发生风险;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能够对凝血因子合成进行抑制,减少血小板集聚,有效缓解机体血液中的高凝状态,达到抗凝效果;但低分子肝素需长时间使用,华法林的药物使用剂量若不能达到抗凝药物起效标准,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影响患者预后[7-8]。

溶栓是现阶段DVT治疗的主要方式,其中尿激酶是一种酶类溶栓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对纤溶酶原进行有效激活,促进其向纤溶酶转变,游离脂肪酸,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且尿激酶能够促进腺苷二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对血小板积聚进行抑制[9]。外周溶栓、置管溶栓均为临床常用的溶栓方式,但与外周溶栓相比,置管溶栓的药物使用方式在早期能够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病灶,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预后[10]。本研究提示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短期溶栓效果的提高,究其原因为溶栓导管的使用在早期能够促进静脉回流,且直接接触血栓的方式可加速血栓溶解,针对血栓位置对导管进行调节,能够使溶栓更具有针对性,从而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与姜坤等人[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尿激酶置管溶栓的应用在早期能够改善血流循环,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提高。此外提示尿激酶置管溶栓能够更快地清除血栓,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保持静脉畅通,降低静脉通畅评分。

综上,在DVT患者治疗中尿激酶置管溶栓在早期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外周溶栓,可提高血流动力学,有效降低静脉通畅评分,但二者远期疗效无差异。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下肢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