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抗体联合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价值
2023-11-21张改玲
张改玲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5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由EB病毒(EBV)致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症状[1]。由于IM病例不典型,体征变化及症状多样,临床中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加了诊治难度[2]。现阶段,我国IM主要发病在学龄前期,依据血清学调查,我国EB病毒VCA-IgG阳性率在3~5岁学龄前儿童中超过90%,已经逐渐发展为该年龄段儿童常见的发热病原体,且EB病毒直接关系到1%的肿瘤发病[3-4]。因此,需探究便捷、快速及具有特异性的检查方法,依据机体感染EB病毒后会有抗早期抗原抗体和抗衣壳抗原抗体等不同类型抗原抗体产生,主要特征是于急性发病期增高[5]。基于此,本文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行不同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2020年9月~2021年2月收治于儿科病房的8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男51例,女31例,年龄1~10岁,平均(5.29±1.35)岁,其中<3岁、3岁~6岁、>6岁者各21、41、20例。研究组病例纳入标准:①所有小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6]IM诊断标准;②无其他特殊用药史者;③未并发其他疾病者;④具备完整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①并发恶性肿瘤者;②并发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及先天畸形者[7]。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IM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评估指标包括患儿年龄、性别、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发热、眼睑浮肿、皮疹、鼻塞及睡眠打鼾等,在患儿入院第1天于清晨行静脉血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按照说明书实行具体操作;采用Sysmen XN-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采集,并进行实际分析,以手工镜检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以西门子ADV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检测,按照说明书实行具体操作;采用BDFACSCanto 2型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及CD4+/CD8+T细胞比值),按说明书实施操作。
1.3观察指标:①分析IM患儿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眼睑水肿、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脾肿大及皮疹、鼻塞、睡眠打鼾;②EBV抗体检测结果:抗EBA-VCA-IgM和抗EBA-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A-VCA-IgG阴性;抗EBV-VCA-IgM抗体阴性,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③观察并记录IM患儿EB病毒抗体检测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联合检测的阳性例数,计算阳性率。④分析IM患儿不同年龄组实验室指标:分析<3岁、3~6岁、>6岁者ALT、CD3+T、CD4+T、CD8+T、CD4+/CD8+T细胞比值。
2 结果
2.1IM患儿临床症状分析:82例IM患儿中75例鼻塞,占比91.46%,70例夜间睡眠打鼾,占比85.37%,73例发热,占比89.02%,58例咽痛,占比70.73%,79例淋巴结肿大,占比96.34%,扁桃体炎82例,占比100.00%,41例肝肿大,占比50.00%,61例眼睑浮肿,占比74.39%,35例脾肿大,占比43.21%,8例皮疹,占比9.76%。
2.2IM患儿EBV抗体检测结果:经检测82例IM患儿病毒抗体44例抗EBA-VCA-IgM和抗EBA-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A-VCA-IgG阴性;28例抗EBA-VCA-IgM抗体阴性,抗EBA-VCA-IgG抗体阳性;且10例为低亲合力抗体。
2.3IM患儿阳性率:EB病毒抗体检测阳性54例(65.85%),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阳性51例(62.20%);联合检测阳性79例(96.34%),联合检测比EB病毒抗体检测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阳性率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78,P<0.05)。
2.4IM患儿不同年龄组实验室指标:3~6岁组较<3岁组CD3+CD4+T、CD4+/CD8+T细胞比值更低,CD3+CD8+T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组较3~6岁组、<3岁组ALT、CD3+T、CD3+CD8+T水平更高,CD3+CD4+T、CD4+/CD8+T细胞比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 讨论
IM是以EBV为病原体,EBV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伴有潜伏-活化的临床特征,致使靶淋巴细胞无限增殖。目前,有研究结果显示,IM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损伤的联系性较大,参与其中的EBV会直接造成细胞损伤[8-9]。近几年,IM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主要发病群体为小儿,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导致就诊难度增加[10]。本研究中病例主要表现为咽扁桃体炎、眼睑水肿、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症状,与很多研究结果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鼻塞、夜间睡眠打鼾比例较高,且部分患儿为首发症状,在既往报道中并不多见,综合分析后认为可能与小儿咽喉黏膜下腺体组织及淋巴组织丰富有关。
现阶段,临床上将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超过10%作为诊断IM的一项标准[11]。目前,临床应尽早对未确定发热原因的IM患儿实行WBC分类计数检验,若白细胞分类异常报警,需采用显微镜检测血细胞形态,尤其应对异型淋巴细胞着重关注[12-14]。异型淋巴细胞常于发病后第3天出现,以后逐渐增多,于2~3 w达峰值,比例可达50%,之后缓缓降低,一般持续至5~7 w。即使异型淋巴细胞首次检测结果在10%以下,也不能排除IM,需动态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综合分析,适时复查。IM可累及多个器官,尤其是肝脏,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肝功能受损。肝功能受损主要发生于病程1~2 w,部分严重病例于发病第2天即出现肝功能损伤[15-16]。IM患儿肝功能受损表现为酶学变化,其中常见LDH、AST及ALT升高,本研究肝功能异常者34例,占比41.46%。
T细胞的来源是淋巴样前祖细胞,CD3抗原标志于T细胞表面,CD4标志于辅助性T细胞表面,CD8标志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IM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多由CD4+/CD8+T细胞比值标志,比值降低则代表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患儿机体在受到EB病毒感染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有效结合病原,将其摄入细胞内,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进而转为CD8+T淋巴细胞,引发细胞毒效应,因而IM患儿体内CD8+T淋巴细胞处于高度活化和增值状态,导致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甚至倒置[19],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T细胞均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指标,可有效检测机体免疫功能[20]。IM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儿的EBV载量偏高,严重损伤细胞免疫功能,且可能发展至嗜血细胞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21]。因此,尽早诊断和有效治疗可发挥关键作用。以定量PCR检测EBV-DNA,可直接反映机体EBV-DNA水平,并将病毒复制和EBV感染情况显出,有效实行IM诊断。有研究结果显示,EBV-DNA浓度分别正关系与负关系CD3+CD8+T和CD3+CD4+T细胞频数、CD4+/CD8+T细胞比值[22]。若实验室指标的EBV-DNA水平检测率较低,IM发病程度可借助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进行准确检测和有效判断,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疗效。
综上,IM患儿实行EB病毒抗体联合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测,可快速检测患儿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体征,有效提升疾病诊断水平,实践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