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儿童双眼调节功能的检查与分析
2023-11-21王霁雪荣师佳倪赫阳
王霁雪,荣师佳,倪赫阳,李 妍
(1.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2.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人数已超过6亿人。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近视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整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以下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尤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未成年人近视发病年龄出现明显的提前趋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近视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及户外运动的减少,为此应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用眼习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调节功能障碍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但调节在近视发病中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3月在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就诊的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1例,其中男45例(44.6%),女56例(55.4%),年龄7~14岁,平均(10.46±2.05)岁。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低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DS)和中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3.00DS)。根据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两组。患儿双眼矫正视力≥1.0,无斜弱视、眼部疾病及眼部手术和外伤史。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1.2.1视力检查:所有纳入研究患儿均经客观验光(自动电脑验光仪)+ 主觉验光(尼德克全自动综合验光仪),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最终瞳孔恢复后综合验光仪确定屈光度。
1.2.2主观调节功能检查:综合验光仪上,在MPMVA的基础上,做好双眼平衡,Worth4点灯、立体视定性检查确定患儿有双眼近视。调节反应(BCC)检查,若横线与竖线同等清晰,说明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如果横线清晰,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加正球镜,若竖线清晰,即为调节超前,双眼同时加负球镜。负相对调节(NRA),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每次增加+0.25D,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正常值+2.00~+2.50D;正相对调节(PRA),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每次增加-0.25D,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正常值≥-2.50D。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根据屈光度分组,低度近视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平均年龄(10.31±2.02)岁;中高度近视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10.72±2.11)岁。两组男女比例(χ2=161,P=0.688)及平均年龄(t=-0.972,P=0.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年龄分组,≤9岁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平均屈光度-2.50±1.37 D,>9岁组 61例,男31例,女30例,平均屈光度-2.93±1.50 D。两组男女比例(χ2=2.447,P=0.118)及平均屈光度(t=1.476,P=0.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Worth4点灯检查均看到4个点,所有患者均有立体视。
2.2视功能检查指标:NRA均值(2.21±0.32)D;PRA均值(-1.80±0.85)D;BCC均值(0.28±0.34)。负相对调节不足16例(15.84%),均值为(1.66±0.13)D,略低于正常值;正相对调节不足79例(78.22%),均值为(-1.43±0.43)D,明显低于正常值;调节滞后63例(62.38%),均值为(0.48±0.27)。
2.3不同屈光度组调节功能比较:低度近视组NRA均值、BCC均值及PRA均值略高于中高度近视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调节滞后41例(63.08 %),中高度近视组调节滞后22例(61.11 %),两组调节滞后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8,P=0.845)。见表1。
表1 不同屈光度组双眼调节功能NRA、BCC、PRA比较
2.4不同年龄组调节功能比较:≤9岁组NRA均值稍大于>9岁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PRA均值低于>9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BCC均值>9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岁组调节滞后28例(70%),>9岁组调节滞后35例(57%),两组调节滞后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0,P=0.200)。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双眼调节功能NRA、BCC、PRA比较
3 讨论
中国儿童近视表现为高发病率,低龄化特点[3]。过早的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严重影响儿童眼睛的正常发育。当眼睛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像落在视网膜之后,此时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从而使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这种能力即为眼的调节。临床工作中常通过BCC、NRA及PRA等检查对调节功能进行评价。
眼睛对于某些刺激产生的调节称为BCC。调节反应能够显示个体对调节刺激做出反应的准确性,当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即为“调节超前”、调节反应低于调节刺激即为“调节滞后”。严重的成像滞后,会发出眼轴增长需求的信号,称为近视刺激。一些研究表明,近视程度越深,调节滞后程度越大[4-5],但也存在一些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6]。但大家普遍认为,近视儿童青少年的BCC是滞后的。本研究显示,发病年龄晚或增长速度慢的近视患儿其调节滞后相对较少。
调节力是眼睛既能看清远处,也能看清近处的能力。调节力分为正向和负向。NRA反映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扁平的能力,而PRA反映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的能力。PRA是眼睛的最大调节紧张量,代表眼睛的调节储备能力,PRA降低在有调节需求时可动用的调节储备减少,导致调节滞后程度增加,近视进展。本研究对象中负相对调节不足的比例为15.84%,并且患者降低的幅度较低,NRA无论是按屈光度分组还是按年龄分组,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其均值在正常值范围内,考虑NRA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关系不大。蔡春艳等[7]认为PRA值偏低可能是近视发生的早期征兆。王祎洁等[8]的报道近视儿童青少年PRA平均值低于正常值,并随着屈光度增加PRA降低。吕扬等[9]研究发现低度近视组PRA降低的比例高于高度近视组。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屈光足矫后,调节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10]。发病年龄晚或增长速度慢的近视患儿其调节储备更多,其调节滞后量也更少,或者说调节力强,调节滞后量少的患儿其近视发病较晚或增长速度会更慢。但PRA、BCC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
综上所述,近视儿童普遍存在着调节功能的异常。调节功能异常与近视关系密切,调节参数的检查能够为近视的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关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视功能检查可作为视光机构的常规检查项目,为及早发现及早防控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的防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