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域流量:数字时代区域媒体品牌破局新方向
2023-11-21张新华
文/张新华
当今,流量是各级各类媒体竞争的焦点,区域媒体也不例外。然而,随着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式微,流量见顶、成本提高,如何找到更高效的公域流量,又如何运营好私域流量成为区域媒体的新困境。对此,笔者提出“心域流量”这一概念,认为无论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都必须转化为“心域流量”,才能建立受众从认知到认同、认购的链路,并赢得受众的长期信任。
一、“心域流量”对区域媒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新传播环境下,区域媒体逐渐沦为商业平台的内容供应者,处在价值链的末端。为冲破当前困境,当务之急是进行品牌化建设,努力追求“心域流量”,以打通受众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认购的信任链路。
1.“心域流量”的必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域媒体影响力同比下降,有的甚至腰斩,矛头直指不断上涨的流量成本、越来越多的投入产出比(ROI)。用在运营上的资源,引来了一时的围观,却赢不来品牌和受众。其原因在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当下的受众,面临的是信息爆炸的传播环境,有限的注意力或有意或无意耗散在各种网络热点中,不断转移、不断遗忘。博眼球、追热点很容易变成过眼云烟,想赢得受众的心很难。以往那套批量复制的流量逻辑和爆款打法,不仅难以“破圈”,并在广大受众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反而会将区域媒体困在“流量陷阱”里。再加上央/省级媒体以及各类商业平台的竞争,区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对区域媒体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不是终极的目标,而是运营的起点、传播的工具。在流量竞争中,媒体应摒弃传统打法,转而追求创造信任的“心域流量”。所谓“心域流量”是基于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贯穿着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和其它品牌专有资产的持续传递而汇聚和最终沉淀的“流量”。除了要将流量下沉,媒体还要重视与受众的连接,为提升受众黏性注入持久动能。许多媒体品牌的建设就是“心域流量”的积累过程。例如,具有84年历史的《大众日报》在新闻传播中持续深化其“大众”的品牌形象,除了优化受众体验、保持优质生产,还通过组织引导受众参与、延伸线上场景、提供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方式,促进受众的深入互动,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受众基于价值观认同和情感共鸣而产生的强关联,以流量为基础,但又超越于流量之上,其对《大众日报》的黏性自然大大提升。因此,《大众日报》成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2.“心域流量”对区域媒体的重要性。随着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的见顶,以及生产力的攀升,媒体行业进入到一个同质化竞争的时代。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媒体付出很多努力争夺有限资源,但收益却不增反减。在此背景下,媒体竞争的核心转向如何抢占受众的心智。建设“心域流量”,一方面,能够帮助区域媒体赢得人心。因为品牌一定不是注意力的短暂吸引,而是与受众长久的情感积累,有持久的“心域流量”,区域媒体就可以与受众建立情感和价值认同的纽带,在受众心目中的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此同时,“心域流量”能够给受众提供超越产品/服务本身利益之外的价值,如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受众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媒体客户端若能始终在首页和界面设计上,保持较高的审美和独特的风格,给受众带来美好的体验和想象,就能让受众认可、推崇并乐于分享。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区域媒体“算”准人心。以往,区域媒体多借力商业平台,实现内容快速触达受众,为平台“做嫁衣”,而通过构建“心域流量”,可以把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传递给受众,能够带来持续免费的流量,形成更好的转化/复购。这也是《羊城晚报》《大河报》《齐鲁晚报》等地方性报纸,在数字媒体时代依然长盛不衰的原因,它们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心域流量”已经成为区域媒体摆脱流量战的“内卷”,实现品牌“破圈”、二次发展的最优解。
二、区域媒体“心域流量”的建设现状与不足
当下,不少区域媒体开始着手“心域流量”建设,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剖析区域媒体“心域流量”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1.区域媒体“心域流量”的建设现状。从底层逻辑来看,“心域流量”的建设和公域流量或私域流量的获取不同,并不以抢占流量为核心,而是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流量当中流动的内容建设。与此同时,在“心域流量”的建设上,区域媒体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是可以将自身优质资源辐射延伸到市级、县级地区,地域优势明显;二是在一些领域深耕数年/数十年,如民生新闻、旅游报道、产业宣传等,在受众中有着较高的美誉度。
因此,靠“心域流量”跳出流量困局,已经有很多范例。例如,青铜峡市融媒体中心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按照新媒体新闻生产品牌化要求,实施“云上青铜峡”APP研发项目,开通了新闻、市民云、文化旅游版块、秦腔微社区,为青铜峡市文化旅游以及红酒、大米等特色优质产品提供了宣传和展示的窗口,形成了具有可复制粘贴、推广价值的运营模式和宣传体系,以内容集聚受众群(尤其是本地受众),靠效果增强黏合度,让流量承载情感价值(欣喜、兴奋)、精神价值(荣誉感、归属感、信赖感)及文化价值,为自身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区域媒体“心域流量”建设的不足之处。当下,区域媒体对“心域流量”的重视度较高,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传统理念束缚。建设“心域流量”是模仿不来的,区域媒体必须以我为主,开创差异化价值,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打进受众心智。但当下,很多区域媒体依然采取“内容/产品找受众”的做法,通过建立或借助一些流量入口,增加受众的曝光度,但只重视“种草(一味地购买流量)”而轻视“种树(品牌价值建设)”,品牌自身不能形成驱动力,往往在一定阶段会遭遇瓶颈。
二是运营手段单一,总是需要找商业平台、央级/省级媒体来帮助破圈。在互联网上,受众大多是以直觉反应来看待信息的,容易被直觉/认知偏见所影响,低频的品牌传播根本赶不上受众遗忘的速度,“心域流量”的建设缺乏时效性。
三是媒体竞争激烈。以往,区域媒体通过打造爆品,就能给品牌带来极大的曝光率,但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要用创新的媒体逻辑打赢不确定性的市场,这种手段不仅成功率低、难以复制,且可遇不可求,有时再多的投入在里面,也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很难引爆品牌。
四是年轻受众对媒体更加挑剔。“使用和满足”理论强调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传播效果,将受众的选择行为从个人需求和兴趣来解释,探索其如何使用媒介、选择传播内容。对如今的年轻受众而言,除了基本需求的满足,他们需要更多的意义,如良好的观感、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层互动带来的情感调动、激发受众主动反馈和诚实表达的机制等,这一切都要求区域媒体真正走进受众的“心域”。
三、区域媒体“心域流量”建设的五大策略
“心域”是一种长期的情感价值和关系建构,从创造心流到构建“心域”,不仅要强化受众对区域媒体的认知度、参与度、忠诚度,还要通过内容资产、技术资源、传播渠道等一系列元素“攻心入心”。
1.构筑坚实的品牌吸引场。品牌源于对媒体价值简单恒久的坚持,区域媒体须坚持初心和主线,让品牌在任何时期都保持强大的吸引力。一方面,要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先通过对媒体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发现细分的受众市场和目标群体,再结合自身优势,提供精准的媒体服务,以及一套独有的风格和形式,彰显出独特的品牌个性,并一以贯之,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延续性,在受众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圈层化,数字时代的媒体环境多元化、碎片化、多中心,受众在网上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给品牌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区域媒体应结合信息透明、链路缩短、体验至上等时代特征,建立从理念到场景的心智矩阵,通过圈层文化、娱乐化场景和体验等综合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全链路产生心智影响,让品牌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2.打造动态的内容引领场。内容输出力是“心域流量”建设的重要维度。当品牌在原点人群圈内验证可行性后,通过分众引爆式投放,实现对受众的饱和式覆盖,以主动、高频的媒体优势,帮助内容/产品突破圈层,形成认知记忆,打响知名度。几轮投放后,受众甚至会主动搜索,这就是从“内容/产品找受众”到“受众找内容/产品”的转变。品牌引爆的同时,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免费流量,使流量所需要的投入大大降低,投放效果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数字时代,品牌具有流动性,还应持续运营内容动态助力区域媒体成为一个有引领的IP。例如,华龙网多年来对智博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连续报道,始终围绕“智能化:为经济赋能 为生活添彩”这一主题,“会、展、赛、论”内容丰沛,“线上、创新、独特、精品”特色鲜明,实现了超乎预期的情感体验和传播效果,让“智慧名城”的名片深深扎根重庆。这一专题报道就成为其重要的内容资产,不断累积着受众的“心域流量”。
3.创设受众参与的交互场。受众参与是一个流行词,但绝不能被区域媒体当成一个口号,而应落实在品牌运营的实践与创新之中,筛选出真正忠实的受众群体。相比商业平台和央级/省级媒体,区域媒体资源较为有限,更应该给足受众参与的机会,创造出能将受众主动卷入的品牌场域。这种模式类似于今日头条的运营模式,给受众提供工具和场域,让其发挥个人创作能力生产内容,如此一来,区域媒体自然会被受众赋予更特殊的意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受众共创这一领域就做得非常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系统,尤其是忠实受众生产的及时新鲜内容(UGC体系),一方面,在高校、医院、企业等建立了各种专业的情报站,吸纳各行各业的受众加入,跨界共创内容;另一方面,推出点赞上头条、抢红包等功能,以及“春风计划”等鼓励受众生产积极性的现金奖励活动,将“共创”贯彻到底,强化了与受众的心域连接。
4.选择持续稳定的传播场。建设“心域流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区域媒体只有选择持续的传播场,在稳定的场域中陪伴受众,才能从“网红”做到长红。首先,要打好基础。目前,绝大多数区域媒体只有一个内容制作团队,在创作的同时还负责各个新媒体账号的日常运维。必须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包括负责人、策划小组、文案设计小组、视频制作小组、媒介管理小组。其中,负责人统领整个团队,负责媒体的内容输出策略;策划小组负责线下会议活动的策划、线上内容输出的互动机制策划、整体活动的引流过程,必须有很强的创业能力;文案设计小组负责文案的撰写以及图文海报的制作工作,以及区域媒体旗下所有新媒体账号的日常运维工作。其次,要关联更多的场景,例如,区域媒体可以选择电梯广告,在乘坐电梯的这一场景中,人们拥有强烈的、下意识的视觉需求,可以使用喧闹、夸张、富于爆发力的画面,结合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文案,以及耳熟能详的广告曲调,率先抢占受众心智,增加受众相较于同类媒体的记忆。如此一来,才能让“心域流量”的建设脚踏实地、走向正轨。
5.追求长期主义的文化场。区域媒体品牌走向卓越,会经历三个趋势,先创造产品,再建立连接,后文化驱动。实现文化驱动,从社会价值层面构筑品牌,这才是“心域流量”的护城河。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媒体文化建设,推进内部的品牌认同,重点是将区域媒体文化与管理经营结合在一起,增进品牌历史、品牌架构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区域媒体应勇担责任,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地域特色文化等方面,让品牌从中得到升华。例如,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依托中国传统节日,结合本土文化的神话传说、民俗礼仪、非遗技艺、潮流文化,利用“真人+特效”的表现形式,打造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河南广播电视台也凭借这股“热潮”频频出圈、成为焦点。这些节目对区域媒体的文化挖掘力、技术能力、节目集约力要求很高,体现出河南卫视在品牌文化方面的持续深耕与长久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