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温泉资源及其文化品牌应用探论
2023-11-21彭众
彭 众
(贺州市博物馆,广西 贺州 542899)
地方文化品牌在提高地方竞争力和扩大地方影响力上起着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地方文化品牌是维护地方利益,促进地方发展的无形利器。历史经验证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应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贺州位于南岭地区地理中心,温泉资源丰富。多维度发掘有价值的温泉文化和打造温泉文化品牌,对贺州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现实维度的特色资源是打造温泉文化品牌的基础
贺州历史悠久。自汉至明初,“临贺”“贺州”两个名称时有更叠。明洪武十年(1377)贺州始降为贺县,属平乐府,1997年复称贺州。由于“贺州”名称自明初始至今中断了620年,以及明初撤贺州隶属平乐府后行政级别下降,历史文化重视不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称几近湮没。为了发展需要,贺州学界重新拾起历史记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创建地方文化品牌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一些文化地名上反复酝酿,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贺州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结合实际条件树立起属于自己在国内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贺州二十年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回顾
2002年,贺州建市之初,市政府提出把贺州打造成“商贸之城”的构想。2009年,贺州发展战略方向调整为“森林之城,田园都市”。2016年贺州调整为“重钙之都”。2018年,自治区要求贺州全力东融,2019年,贺州创建东融先行示范区。2020年,贺州获“全域长寿市”称号,2022年,获“中国温泉之城”称号[1]。2023年,贺州发布《东融示范区发展蓝皮书》。回顾近20年间,贺州在打造文化品牌上鲜见树立有能得到外部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究其根本原因,近二十年贺州打造的称号“放之四海”皆可用,没有一个品牌称号具有排他性而专属于贺州,因此,这些品牌称号作用非常有限。
(二)贺州打造文化品牌应当立足于温泉资源
放眼南岭地区考察,贺州在南岭地区较耀眼的资源要数矿山和温泉(虽然温泉亦属矿产资源)。矿山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而温泉资源相对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性质,所以贺州温泉或是区域特色资源的切入点。从湘粤桂三省区域看,湖南有37处温泉,广东有33处温泉,广西主要有贺州、龙胜、象州、陆川等17个县市的温泉。贺州有17处温泉,是湖南或广东全省温泉数的一半。
从水质看,湘粤各处温泉水质参差不齐。广西温泉开发较少,公布的水质情况较零星。因而,各地温泉水质比较起来相对困难。
在温泉出水量方面,全广东乃至比较出名的韶关温泉出水量未见公布。湖南公布的出水量较大的温泉主要有衡阳江南温泉,出水量0.036立方米每秒。常德热市温泉、宜章莽山温泉、郴州炎帝温泉、新晃八江口温泉、常德石门温泉、汝城罗泉温泉等出水量在0.035立方米每秒至0.017立方米每秒之间。广西象州温泉号称“中南第一美泉”,出水量达0.056立方米每秒,颇有名气。而贺州南乡温泉群的四大泉口中,仅一个泉口出水量就达0.2立方米每秒,在岭南地区已公布的泉口出水量中排名第一,但鲜有人知。可见,贺州虽然在岭南地区有突出的温泉资源,但贺州温泉知名度不高,且其品牌缺失相当严重。
(三)贺州温泉资源分布特征为地方文化品牌奠定了方向
贺州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对中央而言,贺州属于边疆地区,对省级行政中心而言,贺州在地理上处于“省尾”位置。但换个角度看,在高铁和高速公路畅通的今天,处于边疆和“省尾”位置的贺州,恰恰是三省区的中心,反而是一种地理优势。边缘中心的贺州温泉,特征明显。
1.贺州温泉的分布
(1)从地质结构上看,贺州地质构造上隶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位于粤桂海西—印支凹陷带的南东边缘,粤桂向云开加里东隆起带的北东端。地壳曾发生过多次的构造运动,计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而以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构造运动最为强烈,使地层产生褶皱隆起或断裂。贺州市地处南岭走廊中段,也是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岩成矿带的中段。地层出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为地热资源的集聚孕育了条件。
(2)贺州温泉主要分布在矿山山区。贺州已发现的17处温泉,除富川秀水村温泉和黄姚温泉2处温泉外,贺州15处温泉皆分布在崇山峻岭的富矿山区。虽然历史上多有采矿,修筑有简易道路,但总体来说通往温泉的交通不太便利。
(3)贺州温泉主要分布在江河上游,甚至是江河源头。南乡温泉、里松温泉这两个主要温泉群分别是桂岭河支流都江和里松河的源头。秀水村温泉则在富川江上游。三江皆属珠江水系,汇于贺江,注入西江经珠江口入海。
(4)贺州温泉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个集中区,五个分散点的特征。一个集中区是南乡,南乡出水量较大的6处温泉都集中在半径5公里的区域。另一个集中区是以路花温泉为中心,半径10公里的区域,分布有六处温泉。两个集中区距市区分别是17公里和40公里。五个分散点之秀水、龙口、黄花山、高田、黄姚分别是距市区83公里、44公里、62公里、61公里、60公里。
2.贺州温泉的特征
贺州温泉群是三省区的重要温泉资源,较别的地方而言,特征明显。
(1)贺州温泉泉眼数量多。目前,贺州已发现17处温泉中,有明泉眼30多口,暗泉眼无数。
(2)贺州温泉矿物质含量丰富。贺州温泉含有硫、砷、锌、硒、锰、氟、锶等矿物质。温泉中富含有抗氧化抗衰老的硒,水质弱咸性,PH值在7.0—7.4之间。因此,贺州温泉非常适合康养。
(3)贺州温泉水温较高。光绪十七年刊本《广西通志辑要》载贺县“温泉,有二处,一在南乡洞,一在松里乡①松里乡应为里松乡,里松河下游的半路温泉自然出水量很小,《广西通志辑要》忽略不记。。一稍热可浴,一极热可燖脱猪毛”。民国版《贺县志》载,“贺县温泉,冬夏皆温”。[2]与《中国温泉辑要》载象州温泉、上思布透温泉、阳朔温泉、平南温泉等,皆曰其水“夏凉冬暖”不同。从资料对比看,贺县温泉水温确实比别的地方温泉水温高很多。现代科学调查显示,贺州有温泉多处,最高水温86摄氏度,平均水温55摄氏度。
总体来说,首先,贺州温泉群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的中心,也是岭南地区高质量温泉的重心,地理位置优越。其次,贺州温泉群分布集中,有利于集中连片开发。第三,贺州温泉基本位于河流源头和上游,从地理位置上保障了温泉水质不受污染。第四,贺州温泉主要分布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空气中负氧游离子含量极高,符合现代休闲和康养要求。因此,贺州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坚定温泉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品牌的方向。
二、在历史维度中发掘温泉文化及其价值
历史空间相对于现实空间,文化积累更丰富、更深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是地方文化品牌的灵魂。发掘温泉历史文化是打造温泉文化品牌的有效路径。
(一)贺州温泉的历史文化发掘与思考
贺州山峦莽莽,地广人稀,常有野兽出没。正如清代贺县知县黄利通诗云:“不经百粤地,何识一官难。三宿村烟少,千林虎迹盘。行人皆带剑,宿客不弹冠。听说南天暖,阴山白日寒。”[3]在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原因,文人雅士难以前往贺州温泉,没能为贺州丰富的温泉资源留下半句诗文。一些零星的历史记忆,仅载于少量的金石铭刻和历史文献。从有限资料看,贺州在历史上三现“温泉乡”。
1.北宋初年首现“温泉乡”
《太平寰宇记》 载,“临贺县…皇朝开宝四年(971年)废荡山、封阳二县,并宝城场入县”“宝城场,古劣下场改名…今并入临贺县,为温泉乡。”[4]这是最早记载贺州温泉乡的文献。
(1)“温泉乡”与“宝城场”的探讨
贺州博物馆藏的南汉青铜钟铭文载:“维大汉大宝四年(961年)九月辛酉……左厢都押衙、知桂岭县事欧阳敬。右厢都押衙梁存忠。防城都押衙黄延静。四界马步都虞侯、知冯乘县事孟汉琟。马步都虞侯莫庆。典议郎,守连山县程崇珪……军事孔目官、知宝城场务虞延懿。鼓铸、都勾孔目官、知富川县梁珠……宝城场行首宾怀祚”。铭文中“知宝城场务”与“知XX县事”并列,又据“开宝四年省荡山、封阳二县、宝城场入临贺;冯乘县入富川”[5],可知宝城场相当于县级行政级别。另外,“宝城场出白蠟②联系上下文看,疑为“镴”。二万九千斤”[6],至元丰元年(1078),其锡产量占到全国锡产量的38%[7],说明当时宝城场在国家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量,是当时贺州的经济重心。“宝城场入临贺县为温泉乡”,表明温泉乡的设置或源于宝城场的降级,宝城场与温泉乡名称或有关联。
关于“宝城场”的地理位置,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宝城场在“半路”,另一种意见认为宝城场在“南乡”。为解决宝城场方位问题,需厘清与宝城场相关联的称为“橘江”“橘山”的地理位置,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持宝城场在“半路”的学者认为,民国和清光绪版《贺县志》载,“橘山,县北四十五里,有七十二峰…多生橘,故名。唐时有铜冶,又产银,宋置银场…银场当在今姑婆山之间…”[8]断定橘山在姑婆山一带。又以里松有锡山,锡山下的小溪为锡溪,小段往西流,故又称为“西溪”,认为西溪即今里松河。其流经半路,在半路有姑婆山溪流汇合,下游俗称马尾河,即橘江,在松栢汇入临江。这部分学者以西溪的流向和橘山在姑婆山及半路温泉为前置条件,推断出劣下山位于路花温泉旁。认为上述条件符合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温泉,在贺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劣下山半岩石壁中,出泉三道,一热,一冷,一温,各有眼,五十步作二舍,西流入锡溪”[9]的描述,从而确定橘山在姑婆山、橘江为马尾河,宝城场(劣下山)在半路。
支持宝城场在“南乡”的学者认为,首先,自汉元鼎六年(前111)至1952年,临贺县(贺县)县城一直在贺街。按文献载,“橘江,在贺县东二里,源出橘山,南流入贺江。”[10]此贺县东二里,即贺街东二里。从地理位置看,县东二里南流入贺江的 “橘江”,当为现名之桂岭河无疑①民国《贺县志》地图标为桂江,《水经注》称贺水,现俗称桂岭河。。沿江上溯至都江口,有支流都江汇入。都江发源于南乡,流经今之黄洞乡和南乡镇。按《新唐书》载:“临贺…土贡:银…东有铜冶,在橘山。”[11]以及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橘山,唐书地理志,临贺县东有铜山冶,在橘山。旧志,在贺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七十二峰,攒奇竞秀,其中多橘,故名。旧当产银,宋置银场于此。”[12]表明橘山在县东或东北,今旧县东北倘有地名“桔山”和“柑子冲”,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桔山(太平银场)区域吻合。[13]即橘山在今都江一带。其次,历史文献载贺州温泉有四,一是南乡,二是里松,三是半路小温泉,四是北陀。从方位看,旧县治东距南乡四十五里,北距里松一百里,北距半路八十里,西北距北陀一百六十里。与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劣下山三道温泉的“在贺县东北四十五里”方位距离对比,唯南乡温泉符合。再者,“锡溪”,现在南乡当地人叫西溪②西溪为南乡6大温泉之一,现已开发为“西溪温泉度假区”,为贺州已开放的规划最大的温泉旅游区。,劣下山至今仍沿旧名。故认为宝城场在南乡。
宝城场两种方位意见的依据分析。民国《贺县志》载,“橘山,县北四十五里,有七十二峰……多生橘……”[14]同时又载,“灯山,县北四十五里……又名点灯山”[15]。首先,所载橘山、灯山方位相同,近似同地,但灯山在今八步江南街道,八步一带无矿。第二,姑婆山,在旧县北偏西八十里,与县志载的橘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方位里程不符。第三,按平桂矿务局地质调查资料显示,在临贺(贺县),产金、银、铜、锡等的地方,唯有南乡[16],今有龙水金矿。里松至姑婆山一带主要产锡,不产铜、银。贺县志载“银场在姑婆山之间”没有事实依据。部分学者据旧县志载,认为橘山在姑婆山,橘江为马尾河的观点不符事实。最后,旧《贺县志》多抄自前人著录,错漏较多,所载诸多情况偏离实际,明显有误。故对民国《贺县志》混乱错误的著录不予认同。与之相比,《太平寰宇记》等成书时间(984—989)与省废“宝城场”时间(971)接近,仅距十多年,且其载“橘江,在县东二里”,表述清晰、方位里程与实际相符。所以,可以判断橘江、橘山在南乡和黄洞方向。另外,半路温泉原是田中的一小股自流细泉③半路温泉原为一股自流细泉,今路花温泉(半路在温花村)主要靠打深井获得温泉水。,泉边是无名泥山,与“劣下山半岩石壁中,出泉三道……”不符,而南乡温泉与史载相符。故劣下山,即宝城场在南乡。
综合可知,宝城场,银场,橘山、橘江,皆在橘江流域,它们由河流串成点与线的方位关系。宝城场一带有6处大温泉[17]④南乡6处大温泉中,每处都有3至8个自流泉眼,刨挖发现暗泉眼更多。,降宝城场为温泉乡后,原宝城场,即南乡是温泉乡的核心区。温泉乡的起名缘于宝城场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丰富的温泉资源。
(2)北宋临贺县温泉乡的地望
宋开宝四年(971),贺州“元领县六,今三:临贺、富川、桂岭。三县废,荡山入临贺,废封阳县……入临贺县,为信都乡。”“废宝城场……并入临贺县,为温泉乡也。”“临贺县,旧五乡,今二乡”“富川二乡”“桂岭(依旧)二乡。”[18-19]故,开宝四年贺州辖三县,有六乡,临贺县由五乡改设二乡,即“信都乡”和“温泉乡”。由此可见,北宋大宝四年(971)始设的临贺县温泉乡地望为今之南乡、黄洞、黄田、里松、沙田、公会、大平、八步、鹅塘、莲塘、步头等乡镇,辖区内有12处温泉。
2.清代再现“温泉乡”及其地名更叠
贺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贺县莲塘上寺村行穹祠铁钟铭文载:“风调雨顺,维皇清乾隆六年辛酉岁建月谷旦。大清国广西省承宣布政平乐府贺县温泉乡宝盈里第十二都上左、佝儿湾、母子二寨行穹祠下居住…”
清光绪版和民国版《贺县志》无清代“贺县温泉乡”记载,但不能否认上寺行穹祠铁钟铭文载的清乾隆六年“温泉乡”地名。行穹祠铁钟铭文小地名“上左、佝儿湾母子二寨”位于萌渚岭山脉南麓,属今莲塘镇上寺村,是今莲塘镇和黄田镇交错相连之地。二寨南面是马尾河。发源于村北山脉的龙江穿二寨而过,在村口汇入马尾河。行穹祠位于马尾河北岸,龙江之西,是马尾河起始分界点,上游为里松河,下游称马尾河。
(1)清乾隆“贺县温泉乡”地望的逻辑分析
乾隆贺县温泉乡仅有孤品铁钟铭文为证,难于界定其“温泉乡”地望。从“宝盈里十二都”看,“贺县温泉乡”可能辖数“里”多“都”。据明清时期贺州碑刻铭文分析,一个“都”基本就是一个大村寨,或紧相连的数个村寨,按此推测,此“温泉乡”可能含数十个村寨。
纵观有清一代,乡辖区仍较广阔。例如,从金石铭文看,有清一代,贺县信都乡和姜城乡辖地几无变化,分别辖今天之信都、铺门、仁义、灵峰四镇和八步、沙田、鹅塘、莲塘(部分)、黄田(部分)五镇。温泉乡地域范围应该不小。今上寺村的上左、寺背、黄龙、米坡、文林等小村寨相邻相连,地域窄小。其东、南、西三面毗邻广阔的姜城乡,温泉乡的其他“里”“都”只能往北面的山区寻找答案。在北面山区方向,沿里松河上溯,有新村、半路、里松三大中心村。其中里松有村寨叫“温泉村”,有温泉。因此,乾隆六年“温泉乡”极可能北达里松,辖区内有“温泉村”和“半路”等温泉。
(2)清代温泉乡、里松乡、文林乡的逻辑分析
半路三界庙有乾隆三十五年碑称“平乐府贺县里松乡”,说明乾隆三十五年半路与里松同属“里松乡”。从碑刻线索看,乾隆三十五年里松乡还辖半路近邻的白面、浩洞等村。
清光绪年间,贺县有文林乡。据光绪十六年《贺县志》载,文林乡辖今里松镇全部,黄田镇半路、浩洞,以及乾隆六年贺县温泉乡之文林村等区域,南及今黄洞乡、步头镇全部,贺街镇部分如南木洞等,共176个村[20]。地域范围由北而南连成一片,纵向百里,中部与南乡镇接界。文林乡名字可能取自乾隆六年“温泉乡”所辖的文林村。乡内有里松温泉和半路温泉。
总之,乾隆三十五年的里松乡和光绪十六年的文林乡都含半路和里松温泉,主要辖区重合。如果乾隆六年温泉乡含里松,那么,此片区域的乡名在清代的三个时期先后经历了“温泉乡”“里松乡”“文林乡”更叠。
3.民国贺县三现“温泉乡”
1985年版《贺县地名志》(内部资料)载,1936年半路为“温泉乡”,但不见书中有什么考证资料。不过,1936年至1985年间隔不足五十年,撰书者经走访老人们和稍加考证,信息应当准确。另外,民国版《贺县志》发行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不可能载1936年在半路恢复设置的温泉乡,以至民国县志无载“温泉乡”。这点可以在以后方志补正即可。
从半路村三界庙乾隆碑可知,有清一代此村叫半路,二里外有黄花村。民国版《贺县志》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花村、半路①半路是历史名称,解放后亦称新路,曾为平桂矿务局新路矿区行政中心。、白面、浩洞、新村一带属新村乡。从民国期间新村乡周边辖区无变化推断,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温泉乡应由新村乡更名而得。新中国成立后,半路和黄花村合并,各取一字叫“路花”(行政村)。半路是街,名称保留,黄花村为自然村亦保留。今有路花温泉。
“精神富有”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省十三次党代会将现代化浙江定位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之后,绍兴也迅速做出呼应,并赋予“精神富有”以绍兴内涵加以传播和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从实践的层面,将精神形态特征明显的文艺创新置于“精神富有”的视域之中,开展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二)贺州“温泉乡”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思考
历史上,贺州三次出现“温泉乡”地名,另有一个“温泉”村地名。“温泉乡”内有温泉,其命名缘于温泉。可见,温泉在封建统治阶层意识中占据着较重要的地位。位于岭南地理中心的贺州温泉群,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值得一番思考。
1.贺州“临贺温泉乡”在岭南的历史地位
贺州市地处南岭走廊中段,也是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岩成矿带的重要地段,地层出露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南岭中段是温泉较集中的地带。东段、西段温泉相对较少。南岭中段温泉区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郴州、道县、象州、阳朔、平乐、钟山、八步、平桂、昭平、怀集、清远、平南、北流、桂平等县区(市)[21]。
各地温泉相关历史名称较多。如乾隆版《象州志》记象州温泉为“热水池”,所在村曰“热水村”[22]。新编《陆川县志》载,陆川县在唐武德四年称温水县,1982年设温泉公社[23]。乾隆版《重修北流县志》记北流温泉为“温汤井”,井边墟曰“温汤墟”[24]。嘉庆《大清一统志》载贺县温泉为“沸水泉”。民国版《贺县志》则记为“汤泉”。贺县里松温泉有“温泉村”。北宋初设“临贺温泉乡”,乾隆六年和民国设“贺县温泉乡”。
在南岭地区,陆川在唐武德四年即设 “温水县”,设“温水乡”更早,温泉公社则始设于1982年。而临贺县于宋开宝四年(971)直接用“温泉”二字设“温泉乡”。因此,贺州是南岭地区最早以“温泉乡”命名设置乡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方。
2.“温泉乡”在南岭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铭文和历史文献证实,北宋开宝四年(971),贺州在南岭地区率先设置“温泉乡”。临贺温泉乡的地望边界清晰。在贺州,与“温泉乡”相关的重要地名经历了多次更改。唐代的“古劣下场”,南汉时称为“宝城场”,废宝城场后,称“临贺温泉乡”。清乾隆六年和民国称 “贺县温泉乡”。贺州 “温泉乡”地名从南汉末至民国,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名称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临贺温泉乡”地名,其历史文化真实、风貌完整,在南岭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三、温泉文化品牌在温泉开发利用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策略
(一)后发的贺州温泉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文化品牌促其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贺州偏隅一方,温泉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又由于贺州温泉主要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外人鲜有进入。温泉实际上成为当地村民封闭的专属区,几乎闲置。进入21世纪以来,贺州温泉才进入商业开发阶段。
1.贺州温泉资源开发历程。
贺州温泉开发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年积累,至1991年前后,温泉所在村落的村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自发开发本村温泉,但设施简陋,规模较小。1994年,路花温泉引入资本,开始商业性开发。2000年,由于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热播,引来大量珠三角地区游客,路花温泉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客人要求。2002年,国有资本注入路花温泉进行升级改造,建有一温泉大池和有几十个客房的温泉宾馆,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仍然较低。2016年,按度假村模式开发的南乡西溪温泉投入使用。
2.贺州温泉资源利用情况
1994年以前,贺州温泉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村民一般用温泉治皮肤病,宰杀禽畜。特别是夏天,较之温泉,取之不尽的甘甜山泉水对村民吸引力更大一些。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村民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群众对温泉利用意识得到加强。
一方面,温泉作为饮用矿泉水得到利用。昭平县甘甜泉矿泉水公司对黄花山温泉开发桶装矿泉水。由于黄花山温泉水达52摄氏度,含有硒等人体需要的14种微量元素,每升水中锶含量达3.81~5.52毫克。因此,甘甜泉矿泉水得到贺州市民的广泛认可,成为贺州当地第一品牌的饮用矿泉水。
目前,贺州已开发投入使用的温泉有里松温泉(部分)、路花温泉、天沐温泉、南乡温泉(部分)、黄花山温泉共5处,建成投入使用的温泉客房1100多间。即使疫情的2021年,贺州温泉业带动的产业收入达7.86亿元[25]。贺州温泉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较之于已知的17处温泉群,开发数量明显偏少,温泉利用率仍然较低。贺州作为后发地区,要真正提高温泉利用效益,需要走文化品牌与开发利用相促进的发展道路。
(二)历史文化地名“温泉乡”与其他文化品牌的应用与价值
在国内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今天,休闲、旅游、康养已成为群众普遍的需求。但国内温泉较多,竞争激烈,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显得非常重要。
贺州市“全域长寿市”称号的取得,与贺州温泉(含饮用水)有极大的关系。据检测报告,贺州温泉含有丰富的硒。对防止血管老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肿瘤等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长寿”需要“温泉”。“温泉”也需要“长寿”品牌支持。“温泉”与“长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按照此思路,贺州要朝着“温泉+康养”“温泉+医养”“温泉+休闲”和“温泉+生态”“温泉+运动”等温泉产业链拓展,以期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温泉旅游之城(度假区)。
但是,目前贺州市温泉品牌标识仍然不明确,历史文化品牌发掘利用的力度不够,文化底气严重不足。贺州应当充分利用“温泉乡”在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恢复使用“温泉乡”文化品牌,并利用长寿品牌辅助作用,一方面以凸显贺州是真正的温泉之乡,彰显贺州温泉泉眼数量多、分布广、流量大,泉水质量高,温泉区富含负氧离子,有利长寿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为宣传造势,让外界知晓贺州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温泉之乡。“温泉乡”历史文化品牌对支撑贺州市“全域长寿市”和“温泉之城”两张名片组合运用的效果大有帮助。
(三)“温泉乡”文化品牌运用策略
1.利用政策和法律依据,恢复设置“温泉乡”地名
贺州“温泉乡”名称,从北宋至民国都有使用的记载。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温泉乡”作为地名,符合现代地名科学规范要求,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温泉乡” 名称在南岭地区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中应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加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26]。同时,《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设置应当“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贺州“温泉乡”作为历史文化地名,对其恢复使用有政策上和法律上的依据。
目前,我国新疆设有温泉县,广西玉林市陆川县设有温泉镇。根据我国《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名在全国范围内不得重名或近音;同一省(区)乡镇名不得同名或近音[27]。因此,贺州市已错失恢复设置“温泉镇”的机会。
但是,贺州在名义上已从历史上的“温泉乡”直接升级为有现代化概念的“温泉之城”,实现由农村版向城市版的跳跃。贺州市应当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温泉乡”这一历史文化名称,设置以“温泉”命名的街区名,甚至设置三个字的“温泉乡”镇,绕开重名,以区别陆川县的温泉镇,从而达到在贺州恢复使用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温泉乡”名称的目的。
近年来,南乡温泉在宣传中称“温泉之乡”,显得历史文化底气不足。建议“南乡镇”更名为“温泉乡镇”。或把南乡、黄田、里松三镇合并设为按副处级管理的“温泉乡街道”,把有文化缺陷的“姑婆山大道”更名为“温泉乡北路”,把八达路中、东段经莲塘到南乡的道路改名为“温泉乡东路”,把贺州最繁华的主要街道“建设中路”更名为“温泉乡路”。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临贺温泉乡”“太平银场”“宝城场”等注册商标,大力推广地方文化品牌。
2.利用相关文物,展示宣传“临贺温泉乡”历史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增加文化旅游情趣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指示,贺州市可以利用“温泉乡”相关的文物文献策划温泉专题展览。把专题资料图册放在景区供客人阅读。编排温泉相关戏剧巡回演出。复制乾亨寺铜钟挂在各温泉景区,一方面用实物展示贺州温泉历史文化,提高温泉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利用铜钟供游客祈祷、祝福、鸣钟等,增加旅游情趣。同时,还可以开发文物纪念品,让客人把贺州的“温泉乡”“宝城场”带回家。
当然,上述文化品牌运用策略还有很多方式,兹不赘述。
四、结语
地方创建文化品牌主要有两种视觉角度。在中央与地方上下关系中,从上往下看,各个地方的地理、历史等资源各有特色,情况不尽相同。从下往上看,各地方的情况经归纳后又有统一相似的一面。贺州在创建文化品牌的二十年间,总体上是采取从下往上看的视觉角度。贺州创建文化品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脱离地方特色资源的实际情况,一味向上看的结果。因此,地方在创建和树立文化品牌中,要以乡土资源为基础。发掘具有地方特色和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贺州应当充分利用在南岭地区具有优势的温泉资源,坚定温泉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向。鉴于历史文化名称的重大价值和地名使用的排他性与专属性,抢占和使用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名称作为地名,是地方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效路径。贺州作为南岭地区的地理中心,有优质的温泉资源,其历史文化地名“温泉乡”有重要的价值。其地名的重新启用,不仅能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还能直接为贺州增添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综合运用与“温泉乡”相关的其他历史文化名称、“全域长寿市”称号以及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等,全面发展和宣传温泉文化,对扩大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建成“温泉之城”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北宋初年临贺县温泉乡地望示意图
清乾隆六年“贺县温泉乡” 铁钟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