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绘本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21江苏泗洪县通济实验学校223900陈玫玫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7期
关键词:高跟鞋图画绘本

江苏泗洪县通济实验学校(223900) 陈玫玫

江苏泗洪县经济开发区小学(223900) 陈 亮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热的词汇,即“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绘本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的,学习主体可以辩证地将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感知等转换为自己本来的认知建构,进而提高学习水平,适应新的状况,探索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实施深度学习,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绘本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读本。而绘本的深度教育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思维挑战;二是合理的语言建构;三是适度地感知深度;四是情感的转移升华。那么,如何将深度学习融入低年级绘本课堂教学之中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设置阅读门槛,培养提问思辨能力

绘本是运用图片和文字共同讲述一个故事的图画书,可以从三岁读到八十岁,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阅读绘本,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绘本。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绘本阅读的门槛,分别从问题导读、问题深读、问题延读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深入学习绘本的能力。

1.问题导读

如在《爱心树》的绘本导读课中,教师先根据书名提问:“为什么叫爱心树?爱心树长什么样子?树的形状像爱心吗?树上长满了爱心吗?”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并继续提问:“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呢?它会同大树玩些什么游戏呢?”最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想象回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绘本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推理思考能力。

2.问题深读

每本绘本都至少贯穿一条故事主线。台湾作家林芳萍创作了一本非常特别的绘本故事书,书名为《爱画画的诗》。整本书由20 首独具匠心的图像诗组成,每首诗不仅形状独特而且恰好能呼应主题,清新简洁的文字中充满了想象与童趣,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小女孩的画面,原来看似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却串联了小女孩的成长过程。阅读时,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师生共读中就可以发现故事的脉络。借助故事脉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培养读图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3.问题延读

读完绘本《不要和青蛙跳绳》后,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小主人公壳壳的性格特点。通过讨论,学生对故事中的壳壳的性格特点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有的说壳壳很有爱心,他能珍惜爷爷的礼物,还请小动物们吃饭;有的说壳壳很任性,一言不合就耍脾气,还敢和父母叫板;还有的认为壳壳很有公平意识,做事情严谨,喜欢挑战。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渐得到了培养。

二、品读关键语句,培养语言建构能力

绘本的言语形式丰富多元,有的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发笑,有的语言简洁优美、值得欣赏,有的语言富有童心和想象力,还有的语言平淡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品读关键语句,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搭建支架,引导他们想象、体验、模仿、创编,进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

1.想象中习得

绘本《爱画画的诗》中有一首图画诗《风筝》,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这首诗时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它会怎样地飞。学生通过绘本图画和“轻轻地”一词体会到这是一只轻盈的、可爱的风筝。接着,教师追问:“如果你是这只飞得又高又远的风筝,你还会飞到哪里,和谁打招呼呢?”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有的说飞到金色的沙漠里和骆驼打招呼,有的说飞到绿绿的森林里和小鸟打招呼,有的说飞到高高的山上和白云打招呼,还有的说飞到广阔的草原中和牛羊打招呼。学生的想象新颖独特,语言充满诗意。最后,教师紧紧抓住关键的语气词“嗨”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得了诗意的语言。

2.体验中习得

绘本《爱画画的诗》中还有一首有趣的童诗《高跟鞋》,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妈妈有一双红蝴蝶结的高跟鞋,像一只酒杯,我的小脚穿了,走路会酒醉。”教师出示书中高跟鞋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高跟鞋?”学生说这是一只美丽的高跟鞋、红色的高跟鞋、可爱的高跟鞋,而且女孩子都很喜欢。围绕诗中“酒醉”一词,教师进行挖掘,问:“谁穿过妈妈的高跟鞋?”好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有的男生也表示穿过。教师追问:“穿上了妈妈的高跟鞋后,走路会怎样?酒醉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歪歪斜斜,一边学着喝醉酒的样子做动作一边朗读。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对诗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3.模仿中习得

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中,主人公祥太说:“我是一只猴子,因为我喜欢跳跃和吃香蕉。”在完成绘本阅读后,教师让学生小组间模仿类似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绘本《我爸爸》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爸爸像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手。”有的说:“我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还有的说:“我爸爸像狗熊一样健壮!”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整合后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发现都有“像”和“一样”这两个词。接着,学生继续表达:“我爸爸为了工作经常熬夜,像猫头鹰一样。”“我爸爸工作时不怕苦不怕累,像个超人。”“我爸爸跑得像风一样快。”教师相机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旁边配上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觉得创作绘本原来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4.创编中习得

读完绘本《爱画画的诗》后,如果立即让学生创编图画书,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首先在创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视频中的同学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绘本作品以及创作意图,学生听完后深受启发。接着,教师出示三幅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图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创作哪幅图,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打开,并且依托图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最后,教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笔,开始自己的创作,绘出心中的一首图画诗。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有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有的在自己的诗旁配上了图画。学生在课堂上争先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把这些作品汇聚起来,生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图画诗集。在创编绘本的过程中,学生用心观察、大胆想象,强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三、深度解读文本,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绘本阅读课不是道德与法治课,善与恶、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在绘本课堂中,学生都会一一面对,有很多情节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视觉思考阶段,但他们对绘本的解读非常独特,教师如果只是引导他们用单一的解读和表面的感知简单地概括自己的想法,就会失去很多优秀的课堂生成。

绘本大师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失落的一角》,画面线条简单,却充满哲理和隐喻。教学后,教师询问学生读后的心情。有些学生说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独立,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把母亲比喻成大成功,把自己比喻成小成功,她知道她的母亲是她的指导者,她需要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面对世界的人。9 岁、10 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因为他们情绪控制能力有限,开始叛逆,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基于生活经验和智慧,学生从这本绘本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绘本故事《逃家小兔》让学生明白了长辈对他们的追随并不是想要剥夺他们的自由,而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所以,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大胆猜测故事会有怎样的发展,一边感受逃家小兔的顽皮、妈妈对它的爱。学生在爱与温暖中快乐阅读,最后又把绘本故事大胆地创编成一首儿童诗。

教学绘本《爱画画的诗》中的《椅子》这首图画诗时,读到“让椅子抱着他,他手里抱着我”时,教师问:“书中爸爸对孩子的爱藏在了这把温暖的椅子里。你的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关心你的?他对你的爱又藏在哪里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藏在温暖的怀抱里、慈祥的目光里,有的说藏在美味的饭菜里、暖和的被窝里,还有的说藏在亲切的话语里、宽广的胸怀里,等等。教师继续追问:“你对爸爸妈妈的爱又藏在哪里呢?”“藏在滚热的茶水里。”“藏在优秀的成绩单里。”“藏在捶背的拳头里。”“藏在快乐的笑声里。”……原来诗中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还有美好的情感啊!浅显的绘本得到了深入的解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建构课程体系,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绘本阅读课一般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了。借助绘本这一阅读载体,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展开阅读教学,包括阅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内化、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挑选出读起来生动有趣,能给学生充分想象空间的绘本,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从阅读理解的输入到多途径表达的输出,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到“学科阅读+”,构建绘本课程阅读体系,创新实现绘本阅读新样态。

1.单篇阅读:重组课程结构

在教学绘本故事《大脚丫跳芭蕾》时,刚开始,教师设置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课堂教学始终以“我发现”来贯穿。这样的课堂,打破以往“初读感知—质疑提问—合作探究”的固有模式,以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期待为出发点,师生一起一页页地阅读一本图画书,看插图,读文字,边读边预测。在这样的走走停停中,学生不断地发现、分享、交流,在多元互动中师生情感得以沟通,思维得以碰撞,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长。

2.群文阅读: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从绘本《爱画画的诗》中精选出《风筝》《椅子》《生日》《高跟鞋》这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图画诗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最终发现图画诗的秘密所在:图画诗没有题目,没有标点,图片和文字密切相关,格式千变万化。令人惊奇的是,有一个学生观察出这些诗不仅仅是独立的,串联起来还是小女孩的成长过程,原来每一首诗都来源于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诗。在多角度的观察和多边交流中,学生突破思想的束缚,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思维的发展。

3.“学科阅读+”:构建课程体系

绘本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教师可以大胆探索其与学科教材的融合路径。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学习一年级课文《小青蛙》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收录三百个汉字的《“汉字树”阶梯识字图画书》;学习三年级课文《花钟》后,可推荐科普绘本《花园时钟》和《花儿在呼唤》;学习二年级课文《开满鲜花的小路》后,可推荐绘本《花婆婆》《园丁》《凯琪的包裹》。有了绘本的加入,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师生之间有了更加亲密的互动。除了可以根据学科教材拓展与其内容相似的主题系列绘本,教师还可以根据绘本的特点、构成要素、创作规律等建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绘本课程体系。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绘本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推理思维、逻辑思维,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世界、体验世界,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绘本如何与学科教学进行更好的融合,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

猜你喜欢

高跟鞋图画绘本
绘本
绘本
高跟鞋浴缸
常穿高跟鞋或致“腰突”
绘本
高跟鞋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偷穿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