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3-11-21江苏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221122郑友才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7期
关键词:小玲国籍重难点

江苏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221122) 郑友才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概念需要理解,有重难点需要突破,有教学情境需要创设,运用案例教学法能顺利打通这些环节,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下面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的部分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突破概念理解

概念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直接讲授法,让学生进行识记,从而掌握概念。通过这种传统方式的学习,学生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能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完成考试时的知识再现,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也难以提升核心素养。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在适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教学中,“法律是什么”既是第一目的标题,又是这一目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教学任务。法律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通过电视和手机网络等媒介已经接触过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运用过这个词,但如果要学生非常严谨地回答“法律是什么”则是一大难题。如何突破这个概念理解呢?教材中并没有概念式的回答,只对法律的有关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描述。如果教师对照教材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为此,教师可通过案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法律。

案例一:小玲满六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是小玲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虽然基本生活能够自理,却行动不便。小玲的父亲带着小玲到学校报名。学校以小玲有后遗症为由拒绝小玲入学。学校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案例二:小玲满六岁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是小玲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虽然基本生活能够自理,却行动不便。小玲的父亲以小玲有后遗症为由拒绝送小玲入学。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针对上述案例一中的学校和案例二中的父亲拒不实现小玲上学的愿望的事例,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人物及其中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逐一分析出案例一中学校不接受小玲上学、案例二中父亲不送小玲入学都是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律规定了我们享有权利,也规定了我们应该履行义务。如果学校拒不接受小玲入学、父亲拒不送小玲入学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因为国家制定的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

通过上述案例,学生就能生动、形象地理解“法律是什么”这一抽象的概念,并能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厘清重难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重难点的教学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一步。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应进行学情分析,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梳理出重难点。重难点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想用简单的方法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是难以实现的,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教学瓶颈。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中“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一目由引言、两个活动和一个“知识窗”组成。本目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知道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包括共同拥有的公民身份;知道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身份;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公民”一词的含义。在这些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中,可以明显看出“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是本目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教材中,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只用了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另配了几张图片进行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运用讲授法对“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的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学生就很难理解,尤其是具体到我国,对于如何取得中国国籍的内容学生就更难理解透彻。因此,教师可结合教材“知识窗”中的图片内容设计案例,形象生动地展示取得中国国籍的几种情形。

案例: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我出生在中国,我们全家人都具有中国国籍,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全家人都是中国公民。但我有几个小伙伴,我不清楚他们是不是中国公民:王强父亲是中国公民,但他母亲是外国公民,王强是在中国出生的,我想王强应该是中国公民,但如果他在外国出生呢?我班上还有一个外国小朋友,中国名叫布林森,他可以成为中国公民吗?

以上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只是提出了具体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还得补充以下资料。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有以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一、中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中国的;三、有其他正当理由。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类进行讨论,将父母两人的国籍情况、日常定居情况和本人出生地的情况统筹考虑,准确说明本人具有哪国国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上述案例编成是非判题,将几种可能的情况按不同的类型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判断本人具有哪国的国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上述案例故事化,编排出一个一个故事,将“国籍”一词的理解通俗化。

重难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的核心点。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一定要搭建坡度阶梯,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就是教师搭建的坡度阶梯。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补充课外资料帮助学生轻松答出问题,并厘清了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本目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基本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起点和支点,也是教学的主要抓手。运用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目“生活与法律”,以“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作为引言,概括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学生仅仅通过这句话还不能够体会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创设生活情境,就能使学生的感受发生变化。

情境一:同学们,工人在工厂里做工,与老板要约定工作岗位、工作时间,要约定每天或每月的工资待遇,要签订用工合同。如果遇到纠纷,工人该通过什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情境二:同学们,在上、下学途中,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来往的车辆要走自己的道,在十字路口要按指示灯的信号行驶。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该通过什么渠道来处理呢?

情境三:爷爷、奶奶到超市买菜,要挑选合格的商品,如果不小心把过期的商品买回家了怎么办?

情境四:妈妈到商场精心挑选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可是回家后发现是冒牌货,妈妈要去退货。

……

上述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也可以做成视频,制作成微课,以图文并茂、声形具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与法律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还原情境,以小品、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情景更真实、更逼真,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的案例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传授新知做好了铺垫,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基本性质。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果光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口头说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的空洞,而且收效甚微。比如,什么是祖国,我们如何热爱它。学生会感到这是一件看不到、摸不着的事,也难以从心底产生热爱之情。只有运用案例,让学生看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学生才能通过体验,产生主观的感受。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爱和平》一课,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一课。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小康社会的学生对战争感到非常陌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部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体验并不强烈。教师在处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运用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是用好教材中的案例。在“战争带来的伤害”一目中,教材提供了一组案例,有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儿童的图片,有儿童在帐篷中学习的图片,有战争中幸存的儿童口述的经历,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2016 年因战争、暴力而被迫流亡的儿童数字,这些都是处于战争中的国家所呈现出来的创伤。教师要把学生带入这些案例的情境中,让学生用心观察图片,用心体验画面背后、经历背后、数字背后的场景,让学生说说无家可归的儿童吃什么,在风雨之中如何睡觉,在帐篷里学习条件是怎样的……再对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的自己,吃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在哪里学习、在哪里睡觉,这一切幸福的生活是谁给我们的。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给我们提供了和平的环境,我们的爸爸妈妈才能安心工作,为全家过上幸福生活而打拼。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祖国,更要热爱祖国,具体应做到努力学习本领,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在“中国为和平做贡献”一目的教学中,教师也要运用好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边界问题,为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曾设立特使,穿梭于中东问题各方,了解最新情况,劝和促谈,推动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军队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具体的案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是用好身边的案例。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锁”在了家里。因对新型病毒的无知,一些人对疫情感到恐惧,整日不敢出门,甚至连门窗都不敢打开,觉得空气中都弥漫着病毒。然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救治病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国人民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这是国家的力量!国家为我们撑开了安全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过上了安全、稳定、幸福的生活。

上述案例,有图有真相地让学生对国家有了客观的了解,有了理性的认识,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思想的共鸣。案例胜于雄辩,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案例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但要做到恰当选择、精准运用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多谋划,多创新,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教学才是成功的,也才是值得推介的。

猜你喜欢

小玲国籍重难点
神秘的啼哭声
jiāo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韩国:放弃国籍逃兵役人数创新高
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答读者问)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可可西里没有海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