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2023-11-21杨明源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史料课程标准

杨明源

(昆山市娄江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300)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聚焦“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程标准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强化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和基础性作用,体现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以培育历史核心素养为核心主轴。然而,在设计和实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和价值观念,不断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

(一)初中历史课程目标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引导教师转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初步发展阶段的产物,指引着前期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中明确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凝练,它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指导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均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蕴含了相似的教育理念,都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两者都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更加关注能力与优良品格的培养,它们同属于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具有许多的共同性与相通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对其进一步提炼整合,把知识、方法等目标提炼为关键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炼为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同时,历史学科完善了三维目标的不足之处,对人的发展的内涵和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界定,并进行了水平划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目标的内化,更能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以课时为单位,由教师自行拟定,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在三维课程目标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通常采用三维的模式,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情感等领域,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态度观”三个维度。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制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则应是依据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进行科学、具体、恰当的转化的过程。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着力构建符合学生学情和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适当,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中,也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落实。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机械地以核心素养分类

部分教师在撰写课堂教学目标时,机械教条地采用五大核心素养分类的书写方式,如“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地图,使学生认识早期农耕遗址分布的地域,分析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培育学生时空观。

(2)唯物史观: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3)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研读本课“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中的史料及历史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解读课件中文献资料,教材中“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中的史料及历史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做到论从史出。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我国先民的勤劳智慧及其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热情。

事实上,五大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重叠交叉的部分,如果刻意从五个方面表述,则会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如本案例中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部分,均涉及“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中的史料及历史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显得重复烦琐,应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目标过于空泛

一些历史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简单地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去完成,照搬教学参考书或者他人教学设计上的教学目标,有的则直接将核心素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相混淆,如“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梳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目标中有“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等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表述,但却没有说明教师应如何具体“培养”“引导”“培育”,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此外,部分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与初中学段目标相混淆,造成了教学目标过于空泛的弊端,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的教学目标为:感受孙中山勇立潮头、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命运追寻救国之路的伟大精神,树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志向。这一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培育,但仅通过本课对孙中山事迹及相关思想的学习,就树立起“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志向”,显然难以实现。事实上“树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志向”属于学段目标,需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才能较好地实现,作为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则显得大而空泛。

(三)课堂教学目标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没有体现“全面、具体、可检(观)测”的要求,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残缺不齐、抽象模糊,难以指导课堂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鸦片战争”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将认知类目标拟定为“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战败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而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这项教学目标时难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标,是否真正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过程、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南京条约》。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知道等)重视不够、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判断依据或者标准不够清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坚持整体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首先应遵循坚持整体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不同维度和不同类型。教师应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各维度、各层次相互关联,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性并不等同于均衡性,全面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全面中有重点的发展。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将五大核心素养视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构建起时空框架,通过研读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与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解释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升华,形成家国情怀。但坚持整体性与全面性并不是说要面面俱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整合,聚焦于某个或某几个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尝试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原始农耕文明”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识读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图,能够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位置,说出其时间。(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及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生产情况;结合相关史料,分析与概括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点,感悟我国先民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二)坚持可检测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指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果应当是可检测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要求目标的行为动词应当是具体的而非抽象模糊的,如尽量避免使用“认识”“理解”等较为抽象的动词,而使用“说出”“指出”“概括”等较为具体且明确的行为动词。在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关于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的统一,通常对认知类目标要求较为严格,而情感类目标与价值观目标难以做到直接观测,因此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认真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先对课标进行详细研读,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与基本要求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对本课教学的方向与总体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部分进行详细研读。研读时注意体会行为动词,明确具体要求。例如,对于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其中“了解”一词体现出课标对于相关史事的要求是在识记层次,“认识”一词定位于理解层次。明确层次要求后,可拓展相关范围,确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识记层次,学生应当掌握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等事件的相关时间、地点、简单过程等。

(四)有效整合目标,精确目标描述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撰写,涉及书写格式的选择。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直接分条陈述教学目标的格式,在每条后点明所涉及的具体核心素养。例如,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进行以下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识读地图,能列举出战国七雄,列举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并了解其特点,对比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

(2)通过创设情境、史料研读,分析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推动社会发展,顺应历史的潮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观看视频,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情况,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与智慧。(家国情怀)

采用核心素养的形式书写课堂教学目标,并不是将教学目标机械地分割为五点,严格地按照五大核心素养逐点列出。对于一些交叉重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核心素养,可以对其进行适当整合。

当前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不是意味着不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目标,它们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途径与过程,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因此,在撰写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根据课程内容与学情,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领域的目标与五大核心素养相融合,有效整合教学目标,制订精简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书写时也应注意精确目标的描述,在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后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述。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史料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