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网络暴力:我们与恶的距离

2023-11-20紫云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网暴暴力

紫云

事件回放

最近,网络上一则“地铁偷拍乌龙”的新闻走上风口浪尖:女大学生坐地铁时怀疑一位大叔偷拍自己,检查了对方手机后,发现是误会,但她依然选择在网上发帖,说对方是“偷拍猥琐男”。被网友质疑后,虽然该女生道歉并得到大叔谅解,但汹涌的舆论仍不肯放过她——打开网暴别人的潘多拉魔盒后,很容易被网络暴力“反噬”。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人性阴暗面释放的恶果,当互联网成为“赛博菜市口”,大家似乎都丧失了“好好说话”的能力,只剩下闻风而至的审判者与被审判的人。面对网络暴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乌合之众的嘴,成了杀人的刀

15岁的刘学州,只是为了寻找亲人,却被网络喷子推向绝境;刚考上研究生的郑灵华,只因染了粉色头发,便被造黄谣,最终香消玉殒在维权路上。乌合之众的嘴,成了杀人的刀;键盘侠的一时之爽,成了无辜者的一生之痛。

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网民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评论热点新闻事件时无所顾忌、信口开河。特别是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下,一个个网络黑手早已将热点事件当作吸引流量、创造效益的“摇钱树”,当网暴成为一种营销模式,讲再多的道理也是枉然。可以说,有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仅仅隔着显示屏。

在网络空间,我们很容易把他人符号化,而忘记了对方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从而渐渐丧失了对复杂情感的体察和对他人境遇的体谅。空洞和浅薄,导致观点的极端和情绪的残暴,使人容易被极端意见挑动,也越来越倾向于对他人进行非黑即白的评判。而这种情绪和判断,又会像利刃一样刺向身处舆论旋涡的个人。

电视剧《开端》中,在爆炸案中丧生的乘客,被网民在其生前的社交平台上留言“死得好”;与炸弹客搏斗的男主人公,因被网友扒出他正在开发中的游戏包含暴力元素,就被视为“杀人魔”……美国法学家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中一旦开始有某些偏向,在群体商议讨论后,人们就会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非常极端的观点。如果这种极端意见集中于某个个体,就很容易演变成对他的网络处刑。《黑镜》第三季里,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投票,被网民打上“去死”标签最多的三名“人民公敌”相继遇害。人们只是跟风,并不在意是否有人真的死去,这些“键盘侠”最终也遭到反噬,参与投票的数十万网民都被“杀人蜂”处以极刑。故事似乎是一种警示:雪崩发生时,不要以为自己这片雪花无辜。

针对网络暴力,法律可以做些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指出,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有造谣就没事,但其实法律不仅惩罚虚构事实的诽谤,还惩罚损害他人名誉的侮辱,用真实的信息损害他人名誉也可以构成侮辱。无论是侮辱,还是诽谤,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举过一个隐身人的例子:牧羊人发现一只可以隐身的戒指,利用戒指谋杀国王,夺取了王位。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们拥有隐身的戒指,所有的不法行为都不受惩罚,人性深处的幽暗就会被无止境地释放。

很多人把网络当作隐身的戒指,在這个空间无限地释放自己内心的幽暗。但事实上,网络上人们的真实身份信息是可以被捕捉的。无论是法律规定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都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来主张权利。

罗翔老师建议采取如下步骤维权:首先是保留证据(最好在公证机关的公证下),对于所有侮辱、诽谤的侵权行为截屏固定证据。其次是走司法程序,让隐蔽的网暴者现身。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查令,或给网络平台发律师函,要求网络平台提供网暴者个人信息。还有一个方案是到公安机关告状,公然侮辱、诽谤可能属于行政不法行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证据,也可以让公安机关直接依照职权查询违法行为实施者的个人信息。

2021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经多次部署并开展多次专项治理行动。2023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方面提供了有效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认定标准、程序规则和综合治理方案,另一方面也为公众如何遵守网络秩序、共同维护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行为规范。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恶行终要受到惩戒。

抵制网络暴力,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抵制网络暴力,我们个人还能做些什么呢?日剧《三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师,在毕业前10天,绑架了班里的29名学生,目的是揭开一位遭遇网暴的优秀女生的自杀真相。老师为学生的冷漠痛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试图通过特殊的“最后一课”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个朴素的道理:“语言有时候会成为凶器,和刀子相比更深、更锐利地插入你的心。”或许,比罪恶更可怕的,是对罪恶的麻木与漠然。这个故事有点极端,不过对个体来说,面对网络上零碎、驳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是避免网络暴力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明白“未知全貌,不要轻易对任何人、任何事妄下结论”时,互联网或许将不再是一个大型垃圾场。

如果网络暴力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尽可能减少伤害:不要频繁刷社交媒体的消息,适当脱离网络,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及时寻求帮助,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或向专业人士求助。如果受到极端人身威胁,可以报警;及时保存遭受网络暴力的证据,如截屏、录屏、录音,必要的话使用法律武器维权。不要与键盘侠辩论,回应反而容易激发反扑;调整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修改他人查看权限,拉黑持续攻击你的账号;及时删除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帖子。如果家人、朋友遭受了网络暴力,则要给予他们支持和陪伴。

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个人信息的保护、实名制的贯彻、媒体的及时纠偏、网络素质和安全教育的提升,以及平台的自检自查,都是当务之急。我们绝不能让网暴肆无忌惮地继续,这是在保护正在承受网暴的他和她,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网友这么说

@子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凯斯:等流量的潮水退去,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地鸡毛的网络环境和刻板印象的进一步加深。

@黄瓜汽水:网暴的人轻飘飘地消失在网线另一端,而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是我们自己或家人、朋友,谁也无法预测。

@张佳婧:一出出热点事件、网络暴力的背后,流量的利益、猎奇的心理、舆论的轻率审判成为焦点,却鲜有人关注真实的人与真相本身。

猜你喜欢

网暴暴力
磨砺法制武器,惩治网络暴力
反网暴的呼声
Buried Post Truths
整治网暴
拒绝网暴,从我做起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TACKLING THE TROLLS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暴力云与送子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