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上最靠谱带货主播:“张骞严选”+“郑和海淘”

2023-11-20梅姗姗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张骞牛油果郑和

梅姗姗

张骞和郑和:影响深远的“流量带货大王”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100多人从甘肃出发,向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出发。没过几年,他便带着团队再度出访,随身带的还有无数丝绸铜器。

张骞的两次出访,让西域各国直至中亚腹地都了解了大汉王朝的存在,这条线上的各国百姓也基于这次出访,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商贸交流。无数瓜果蔬菜香料器具美食佳肴,比如中亚的大蒜菠菜、西亚的蚕豆芝麻,以及广泛培育的西瓜……都通过这条线来到中国。19世纪末,一个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把这条基于张骞探访而打开的商贸交易通道取名为“丝绸之路”,这便是“张骞严选”的来源。

时间线往后再拨1000多年,来到1405年,明成祖让郑和率领240艘庞大海船和2.4万多名海员,走海路对其他各国进行拜访。

郑和领命出访各国的目的,自然不是贩卖蔬菜,他的目标是建立友好邦交,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识遥远东方这个了不得的大明王朝。

每到一地,当地人都让郑和带回不少礼物。中国也因此有了长颈鹿、大象、金钱豹、狮子以及各种奇珍异宝。但郑和无意殖民掠夺或侵占,于是并没有随身带回太多原产于异国的蔬菜粮食。反倒是这次出访,让当时开始全球海洋殖民的葡萄牙认识了大明王朝。

16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来到广州。他们带着做生意的目的,将从各大陆新收集的瓜果蔬菜、金银财宝与本地港口商人进行交换。随后的几百年,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的船只也陆续到达。因为他们的“生活驻扎”,中国土地上第一次种上了花生、土豆、红薯、番茄、辣椒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食物。这些食物一开始只是满足他们自己的日常口腹需求,但逐渐地,中国人也看到了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伴随着迁徙传播开来……“郑和海淘”由此而来。

谁在为我们的餐桌甄选?

显然,张骞和郑和并不是海淘代购菜贩子,他们也并非古代董宇辉和李佳琦,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参与食物优中选精的选品过程,只是在自己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中,创造了一种中西方物种地域交换的可能。

但历史上是否有人为我们的餐桌做过甄选?答案应该是有的。通过丝绸之路带回来的食物种类繁多,但古人并不会全盘接受。像阿拉伯人最爱的椰枣,地中海人喜欢的莳萝,印度人做菜离不开的胡芦巴,千年前就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记录乃至甘肃西安一带老百姓的餐桌上,但在今天却没有留下任何重要的痕迹。

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味蕾为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对比椰枣和莳萝,被德国人带到山东的苹果番茄,以及由荷兰人带去中国台湾的土豆等作物,则在短短300年里火速占领全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再也看不出原籍的“本土食材”。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随着八国船只来到中国的食材之中,曾有洋蓟的身影。它和番茄一样,最初都是为西方人的餐桌服务的“家乡食材”。但番茄留下了,生根了,取得了中国餐桌的国籍了,洋蓟却离开了。从番茄、洋蓟截然不同的命运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端倪。

从落脚中国的第一天起,番茄和洋蓟就被种在了外国人聚集的租界区周围。番茄用来制作欧姆蛋、红菜头汤,洋薊则在仔细处理后与面包糠、起司一起,填塞进被挖出弧形的洋蓟芯里烤制上桌。外观上,它们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像观赏植物——不是不知道能吃,而是当它们是洋人的食物。洋人是陌生的,洋人的食物也是陌生的。老舍就曾在文章里抨击过番茄“是洋人的文化入侵”。

但番茄有一个洋蓟没有的特点:好养活。或许是源自美洲食材共通的特性,与番茄同乡的土豆、红薯、玉米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了“不挑”的好脾气,反之源自地中海的洋蓟,则对温度湿度都有敏感的诉求,一不小心成熟期就错过了。

没有人会为了生存过不去,尤其味道还不错!这也是番茄优于洋蓟的第二个特点:酸甜好吃。于是从民国开始,番茄进入大面积推广种植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蔬菜好种,结的果实又多,自己炒炒吃味道也不差,搭配鸡蛋、豆腐、肉片都好吃,加盐腌渍起来甚至更加酸爽。一举多得,中国老百姓便接纳了番茄。

话虽如此,洋蓟倒也没彻底离开——聪明的中国人看见了它对外国人的经济价值,一直在江浙的部分地区持续种植。如今我国洋蓟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年产量近一亿千克,只是几乎90%以上都是出口到喜爱吃它的国家。

一个食材在中国走红需要什么条件

你或许发现了,甄选出能够持续稳定进入我们餐桌食材的,既不是张骞,也不是郑和,而是与土地相依相伴五千年的中国老百姓。任何食物,只要被中国老百姓的嘴巴认可,几乎所有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来自北美的蓝莓,酸甜好吃,营养丰富,便携,还不脏手,于是我国用了不到20年,成为世界上蓝莓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的国家;

来自墨西哥的牛油果口感细腻,脂肪丰富,可“荤”可素,于是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本土牛油果产量即将达到2万吨,配合着秘鲁进口的牛油果,这个几年前大家还不熟悉的水果,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东南亚的榴香软柔滑,仿佛天然乳酪,于是2020年起,在我国海南岛三亚地区已经开启大面积榴推广种植,预估不出十年,本土榴产量品质就可以媲美越南、马来西亚……

公元前139年出发的那天,张骞大概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饮食交流。中华大地赋予中国人的味蕾经验,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冲撞、撕扯、擦出火花。从芝麻大蒜,到榴牛油果,中国人的味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充。于是一度消失的洋蓟还是回来了,羽衣甘蓝这个曾经以为只能当盆栽的植物也在市场上逐渐多了起来。

只要给中国人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大概率能把世界放上餐桌。

猜你喜欢

张骞牛油果郑和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关于牛油果的小趣闻
英文摘要 关键词
牛油果
——血糖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牛油果应该怎么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