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超:在追求“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职业理念的路上不断挑战自我
2023-11-20李杰
李杰
“优秀的设计师还需要展现出对设计的热情,以及推动设计进步的使命感。这种热情和信念是机器难以模拟的人类特质。总体来说,设计师需要在融合科技的同时,发挥独特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始终坚持人本设计,这样才能在机器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替代的设计力量。我将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理念‘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而持续学习和锤炼自身。 ”
——杨金超
杨金超的父亲年轻时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杨金超从小就喜欢捣鼓汽车的零件,家里墙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6岁时,用不同的零件组了一个可以自己滑行的汽车,激动不已,记忆犹新。本科就读北京邮电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时,经历了5楼扔鸡蛋的课程,杨金超觉得工业设计真有意思,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入学习工业设计后,真正立志要在工业设计领域好好干一番,立下了“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的职业理念。
在Nokia Design从实习生一路走来,最后担任了Range Leader,其间设计的十余款手机,销量数达千万台。杨金超希望将在Nokia Design学到的设计方法带给更多的公司,让更多设计的价值能够在更多的公司里体现,于是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Seed Design Studio;在一数科技里担任设计负责人,负责其设计体系、规划和落地。最终杨金超发现,要想追求设计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借助大型商业公司为放大器,于是来到了目前就职的世界500强企业,担当某设计部门的负责人,专注品牌产品的工业设计。
未来,杨金超将继续在追求“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职业理念的路上坚持走下去。
《设计》:工业4.0时代的工业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杨金超:工业4.0给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线会大量应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和虚拟化,这种超越以往的精准智能生产技术,使批量定制和个性化产品成为可能。这种底层生产技术的革新,带给了工业设计行业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成为趋势,而个性化在设计中更体现在消费者跟产品之间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工业4.0时代下, 工业设计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更精准地了解目标用户的设计需求,同时用户也可以利用越来越多的渠道定制符合自己感受的个性化设计,再通过工业4.0智能生产的技术,最终完成一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真正做到“一人一品”。
就像我在主导一款超大尺寸商业显示终端的设计时,因为最终客户放置这款产品的场景多样化,包括机场、商超、地铁等不同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如何满足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屏幕显示效果,不同空间下的音响效果等。这种多样性的实际需求,拉近了用户跟我们设计团队的距离,让工业设计跟实际应用在头脑发散阶段就进行了交汇。最终,我们在音箱部分做了灵活的设计,可以放置不同配置的音腔结构,以达到不同空间环境下优良的声音效果。最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在智能生产的工厂里完成了最终的出货。这就是工业4.0带给工业设计不仅能想,而且能做的变化。这款设计因为其灵活化的设计获得了德国红点奖。
《设计》:您如何平衡设计中的美学和功能?
杨金超:在设计并不长的历史中,围绕美学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讨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从密斯·凡·德罗著名的“形式服务功能”,迪特·拉姆斯强调功能跟美学并重,到伊尔姆霍夫的“设计也可以只是外观”,也有设计师在美学、功能之外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如菲利普·斯塔克认为设计应该唤起用户的情感的“形式跟随情感”和如迪特·拉姆斯将生活态度融进去的“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要为了生活而设计”。
在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发现一件简单的产品往往都能提供超出需求或预期的功能,而一直以来最匹配大批量生产条件的简约主义设计在满足年轻人个性化需求方面却越来越捉襟见肘。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功能极其丰富的简约设计美学与年轻人日益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所以,在生产条件日益智能化、柔性化的现在,我认为,“形式美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上,我跟伊尔姆霍夫有着更接近的观点。
具体来说,首先我们会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设计能解决这些需求的核心功能;然后根据产品定位和品牌设计语言的规范,确定外形风格语言,通过大数据,我们去发掘目标用户或客户她们心中对美的定义和认知,阅读他们喜欢的杂志、媒体、体验他们认为美的生活,然后我们会将他们心中的美映射在手里的设计图、颜色、材质、手感上,经过多轮迭代,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将美学细节不断优化提升,直到找到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形式美感。
比如我在Nokia Design团队时设计的Nokia第一款全金属手机设计的Nokia第一款全金属手机Nokia 515,立项时项目需要满足的第一优先级是设计。高端功能机的目标客户是对手机安全有着需求的高端客户,设计过程中,我们对高端客户常用的物品进行了体验和调研,然后在具体设计中采用了蓝宝石玻璃镜头、钻石切割键盘、2.5D玻璃屏幕、包裹了5个面的全金属主体,以及优雅的弧面形体等。Nokia 515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和美国IDEA设计奖,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設计》:在设计中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实际的设计?
杨金超:我的设计偶像是马克·纽森(Marc Newson)。他曾经说,“灵感来源于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及想象力”。我觉得他说出了我的心声。
工业设计是一个跟生产技术、材料工艺打交道的行当,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同时也必须是一名优秀材料工艺生产师傅。所以,在我的设计生活中,材料和工艺是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工艺的可能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大拓宽了我对设计的想象空间。
在设计Nokia 515时,我去南方六家业界知名的金属加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金属的成型工艺、金属与塑料结合工艺、金属表面处理工艺、与金属结合的塑料形成与表面工艺进行研究与总结,启发了我后续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设计尝试,并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落地方案。
塑料是设计师运用最多的材料,为了研究形体设计与塑料形成之间的最合适的搭配,我在Nokia专门对塑料形成进行了项目式的研究。在成型上,研究了注塑压力、保压时间、注塑速度、模具温度、填充收缩率、熔体流动性等参数对塑料成型最终效果的影响;在喷漆上,研究了不同表面纹理,不同喷枪速度、角度和温度对最终漆面品质的影响,进而探索出行业领先的具有创新的Uni - B o d y塑料形体,并最终在微软Lumia 5 25上落地。
我也探索如何在塑料中加入更加年轻化的元素。在一款5G通讯设备中,对透明塑料工艺进行创新,整个主体壳采用透明PC注塑+蓝色金属素色双射而成,正面从局部喷绿色漆最后盖上高亮面漆,进而完成主壳体的两种效果:从不透明到透明之间的过渡,从绿色到蓝紫色的渐变。最终完成了年轻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映射。
《设计》:作为一名设计管理者,面对需要设计的众多产品,你是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的?
杨金超:我在Nokia Design工作的7年多时间里,深刻地领略到了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对一个品牌有多大的影响力。它塑造了整个品牌产品系列的内核基因,最终对品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在小米生态链企业一数科技负责整个产品系列的工业设计时,基于一数的产品系列专注在智能微投的产品应用上,包含了投影手表、超短焦桌面投影、超短焦激光投影电视等众多产品,为了将这些形态不同的产品形成统一的视觉风格,我建立了具有一数品牌特征的设计文化——“Light of Youth”,为年轻人提供智能有趣的生活方式; 构建了设计理念与设计语言——“Passion”,并将其实施到公司的产品系列“ASU Watch”和“ASU Touch”中,打造了具有ASU辨识度的产品家族。
“PA SSION”这个名称是来源于一数设计理念7条规则的头字母:Proud: Be Proud of ever thing you design,以你做的所有设计为傲;Agreement:Agreement of Material、form、color、and process;材料,形体,颜色,制程在设计中达到平衡;Solve:solve existing problems bet ter;更好地解决现有问题;Simplicit y: Irreducible simplicit y;簡无可减;Innovation:Approachable Innovation;可实现的创新;Original:Be Original and meaningful differentiation;坚持原创,保持有意义的独特性;Nice-detail:Own every detail;细节产生设计。
《设计》:基于雄厚的电子产品设计经验,您如何在产品中体现可持续性和环保的理念?
杨金超:我们非常重视可持续设计,尤其是在电子产品设计行业, 可持续设计越来越重要,从各大品牌的发布会上对可持续材料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环保和可持续设计已经是业界一个核心设计内容,目前也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今年我们集团也正式发布了低碳发展报告,承诺在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
在设计业务上,我们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主要在打造绿色供应链和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四个方面推进。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我们选择可回收率高的消费再生材料,如PC-100%PCR材料、SPECKLE材料、HLX-PC+ABS65%PCR V0级防火材料和生物基材料如GF-BIO873PLA聚乳酸、生物基PC\PET\ABS混合料;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品免涂装改性材料,我们通过对材料粒子进行特殊质感的处理,增加所需的岩石粒子、金属粉末成分、软性材料等来实现直接注塑获得仿阳极氧化、电镀银、仿岩石、特殊纹理外观产品的操作过程。此技术应用于塑胶产品中,省掉喷涂工艺,素材即为产品外观面,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工艺流程,降本增效。目前跟多家材料方案商建立应用连接,已在多个电视支架中应用矿石粉仿金属质感工艺、在学生设备中采用素色哑光白免喷工艺。
同时,如果为了产品达到更好的表面品质而必须使用喷涂工艺时, 我们会采用水性涂料、低VOC涂料;在我们目前的业务上,皮革也是我们需要处理的重要材质,我们会有机硅材料;有机硅材料主要以有机硅基聚合物为基材,不依赖石化资源不添加任何有毒溶剂,不依赖石化资源,不含甲醛、甲苯、苯等有害物质。同时良好的耐污性、耐高低温、耐磨耐刮等实用的特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有机硅材料高定制化的材料属性已在多个新技术开发项目中导入应用。
同时,在设计思路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尽量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我们设计产品易于拆解和再制造,减少电子废弃物;
这样,从材料应用到设计思路,立体式体系化地践行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
《设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您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杨金超:过去15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在外企、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智能硬件公司和大型制造业公司深度工作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成功进入市场,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协作至关重要, 它是一个设计师整体能力的映射。在内,需要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要虚心听取不同业务线对设计的反馈,如结构在空间上对ID设计的修改需要,硬件设计在天线上对金属材料的位置要求,项目经理对设计工期能否缩短等要求;更重要的是,在外,设计师更要具备跟设计相关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够跟不同学科的工程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了让产品尺寸更小,我经常需要去调查更多的产品,寻找更多的设计思路,以更有效地跟研发团队进行更细节的沟通与协作。
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理念“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我在2015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Seed Design Studio,那段时间是我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理解最快的时候。为了让不同的客户明白设计价值,我要避免使用设计专业术语,采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阐述设计思路和目标;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设计信息,我将快速数字手绘方式列在了设计沟通核心位置,用图来沟通;在跟不同公司的研发团队沟通协作时,为了让我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我要融入研发团队的思维模式,理解他们专业的工作重心和方法论,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好设计。
我在跟国内知名的AR眼镜头部企业亮亮视野合作最轻VR眼镜时, 就是采用了这套协作方法,最终Seed Design Studio跟亮亮视野的研发团队开发并上市了当时行业里最轻的AR眼镜,重量26g,并获得了当年的红星奖,同时也是亮亮视野的当家主力销售产品。
除了工业设计外,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在不同领域里探索的人。在现在的集团里,我主导了一款高端会议一体机的设计视频制作,写了脚本,绘制了分镜头,自学了视频制作,跟专业的视频制作师完成了高质量的产品设计理念展示视频。这支视频也多次在销售场合进行播放,对产品的销售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还探索了用参数化方法做设计,用grasshopper设计了跟传统工业设计思路不同的智能台灯。
《设计》:从一名工业设计师发展成为一名设计管理者,您认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驱动力?
杨金超:我大约有8年的工业设计师经历,7年左右的设计管理经历。我觉得从一名设计师发展成为设计管理者这条路径的核心是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映射,需要设计师内外兼修。
在8年的设计师经历中,我逐步积累了坚实的设计专业能力,包括洞察用户需求、草绘绘制、模型制作、设计软件应用等全面的设计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为我后来转型做好了准备。
在转为设计管理者后,我发现还需要提升的几项新能力:1)需求管理能力——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2)资源调配能力——进行设计任务的合理规划和资源分配;3)团队建设能力—— 通过激励和培养提升团队设计创造力;4)协调能力——进行高效的跨部门和跨团队协作;5)商业意识——考虑设计方案的成本和市场潜力。
驱动我实现这一转变的动力有三:第一是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理念“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我希望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提升设计的价值;第二是自我超越的渴望,从设计个体跃升到设计组织和流程的搭建者;第三是对团队成长的责任,我感受到带领设计团队成长的使命感。
《设计》:请分享一下您感受到挑战性的项目及其解决方案。
杨金超:在我目前做的项目中,挑战最大的是我在一数科技负责的ASU Touch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要设计制作国内第一款激光超短焦桌面触控投影机,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挑战:光学系统,家居化智能产品,桌面触控的用户体验。
在这个项目中,超短投影距离在光学系统设计上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经过多轮优化终于实现了在极近距离也能投射清晰影像的光学系统。为了让外观上跟这套光机系统有更好的匹配,我们探索了多种形态。
如何让家居产品在温馨的同时也具备浓郁的科技感,是一个难点。为了让产品风格与用户的家居空间协调一致,我们选用了布艺外壳设计,手工调试布料厚度和触感,使它与用户的居家风格契合。但是这种布艺外壳也给散热带来了挑战。我们进行了CFD热流体模拟分析,并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将主体设计成全金属,让导热材料将光机的热直接通过金属主体进行散热,保证了产品的散热性能。
由于产品主体采用整体金属打造,这提出了很高的工艺制造难度。我们进行了多轮结构优化,在保证强度的同时,简化了部分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由于这是首款可触控的超短焦投影机,触控体验的优化也非常重要。我们测试了各种材质的桌面,改进了算法和压力传感器,使触控体验达到与手机屏幕相当的精确度和灵敏度。我们设计师也希望音量波轮能给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手感体验,我们对阻力,声音等细节进行了调教,并对表面花纹深度进行测试,最终让波轮呈现了顶级音箱般的体验。
通过解决这些关键难题,最终我们实现了一款集成度很高,外观与使用环境协调,体验出色的超短焦投影机。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设计师对设计品质的把控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
《设计》:在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和警惕的时代,工业设计面临哪些挑战?您认为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杨金超:从ChatGPT出圈以来,人工智能在设计上的发展每天都有变化,我们学习MidJourney和StableDiffusion速度都赶不上它们更新的速度。我在学习StableDiffusion时时常感叹,我是在训练一个刻有我自己设计风格的设计助手!这个助手可以极速出图,24小时无休, 出图质量也随着训练越来越好,这让初级设计师如何竞争?如果换一個角度看,或许将来不会有初级设计师这么一个阶段,大家一出校门就都已经是高效、高质出图的设计师,决定设计水平高低的不再是画草图、建模、渲染等传统设计技能,而是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对高质量品位的理解,对设计流程的运用,跟不同专业的人员的沟通和对人工智能的训练。这么看来,其实AI是把工业设计师从低水平的竞争拉到了更高层面上的竞争,这对工业设计界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情。
为了更好地迎接这个未来,我们工业设计师最需要做的是如何与AI达成有效协作。未来的设计师需要掌握算法原理,并引导AI生成符合设计目标的方案,这个能力就像现在的草图、建模,渲染一样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能力。
另一个趋势是进一步强化对用户需要的洞察,因为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设计的方向。用户研究、设计师对形式美的理解仍然是设计的核心。
《设计》:有业内人士称,到2025年,AIGC的能力会超越大部分的工业设计师,您怎么看?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工业设计师?
杨金超:从当前趋势判断,AIGC在部分设计辅助活动上将超过普通设计师,如参数化设计、设计方案优化组合等。但在真正的创意设计上,机器难以替代人类非定式思维和情感体验。成为不可替代的设计师,最核心是保持强大的设计洞察力和创造力。这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生活体验,并培养独特的设计语言与艺术感性。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对用户需求和行业前沿保持敏锐洞察,并懂得运用新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手段。此外,优秀的设计师还需要展现出对设计的热情,以及推动设计进步的使命感。这种热情和信念是机器难以模拟的人类特质。总体来说,设计师需要在融合科技的同时,发挥独特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始终坚持人本设计,这样才能在机器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替代的设计力量。我将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理念“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而持续学习和锤炼自身。
《设计》:您对有志成为工业设计师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杨金超: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志向是最好的鞭策导师。
首先,设计的魅力在于创造,所以我建议青年设计师积极发掘、培养自己的设计兴趣,让兴趣成为你的启蒙老师。不论是画画、手工、还是对产品的好奇,都可能成为设计兴趣的种子;其次,设计需要专业训练, 所以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学习不仅是获取技能,更重要的是打开设计思维,学习从用户出发去思考问题;第三,志向源自内心,能让你在设计路上持续前行。所以要建立设计理想,比如我的“用设计创造更大价值(Maximize Design Value)”。确立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贴近理想;最后,设计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所以我鼓励你保持热情,勇于尝试,通过每个设计项目去完善自我。相信经过努力,你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