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诗歌汉译本的对比赏析
2023-11-20吕少梅
吕少梅
【摘要】想要把文学作品翻译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中,诗歌这种文体是最难翻译的。许渊冲先生有着翻译诗歌的丰富经验,他提出了“三美论”原则让诗歌的翻译有了一个标准。普希金的诗歌在中国广为流传,所以笔者拟选择普希金«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这首诗歌的汉译本,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来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普希金;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35
一、诗歌与普希金
诗歌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它有着最精炼的文字,最深邃的意境,最生动的形象,最丰富的内涵。我国就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的传统。同样,俄罗斯也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俄罗斯有很多著名的诗人,从普希金、莱蒙托夫,到叶赛宁、布宁、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
在一众俄罗斯诗人当中,普希金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诗人,他是近乎开端般的存在,他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喜剧、童话。他被称作“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的一生中创作了800余首抒情诗、14首长诗以及许多小说、戏剧等。作为俄国文学之父,可见普希金有着很强的文学造诣和很高的文学水平。因此,笔者决定选择普希金的诗歌作为俄罗斯诗歌的代表,来对其汉译本进行分析。
二、许渊冲与“三美论”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自然是有他的标准。从古至今,国内外的翻译家和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在中国,最早唐朝的支谦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后来慧远提出了厥中论,还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论”等等。而在国外奈达的“功能对”,弗米尔的“目的论”等这些都是著名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先生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足以可见他是多么杰出的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他提出了翻译诗歌的“三美论”的原则,给诗歌类的翻译批评工作提供了一个标准。
鲁迅先生首次提出了“三美”:“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子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的提出,把严复的“信、达、雅”与鲁迅先生提出的有关文字学习的“三美说”相结合,为诗歌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标准。
许渊冲先生表示:“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指的是翻译诗歌的过程当中在正确传递原文意思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出原诗意境之美,比如双关、象征、深层含义以及言外之意等。“音美”主要指平仄、双声、节奏、押韵、叠韵等。可以说是韵律美,要求译作读起来押韵、悦耳、好听,朗朗上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读。而“形美”则是对译文的形式提出了要求。翻译出来的诗歌不管是从长短还是对仗等方面,要尽可能地和原文诗歌的形式一样,句子要对仗工整,每一行也要长短整齐,行数尽量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诗歌翻译提供了指导作用,所以笔者拟将三美论原则作为标准,选取普希金诗歌的汉译本中的几个片段进行分析对比,探讨诗歌翻译中的“美”。
三、用“三美论”分析 «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两个汉译本
这首诗1826年,普希金用法语勾勒了«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这首诗,诗歌当中玫瑰的形象代表着青春和美丽的逝去。在这里,褪色的玫瑰和芬芳的花影飘向天堂,意味着正义者的灵魂在这里坠落,美丽纯洁的灵魂升入天堂。
以下是以许渊冲先生“三美论”为切入点,对«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对这首诗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
(一)意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三美论”当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先生表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译。”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当中,原著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对原文风貌高度还原为基礎,在语言方面力求意境之美。
诗歌的意境美体现在诗人的用词方面,所以分析诗歌要从字和词入手,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诗歌片段1: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Амврозией дыша, В Элизий улетает, Их легкая душа.
译文1:只有玫瑰枯萎了,她飘溢着神的芬芳,她的轻盈的灵魂,朝着乐园飞翔。
译文2:玫瑰正在凋零,飘溢缕缕芬芳,她的轻盈幽魂,翩翩飞向天堂。
对于第一句话,译文1只是按照原诗逐字地翻译过来,而译文2却并没有受原诗的局限,译者对原诗的意思稍做改变。译文1翻译为“只有玫瑰枯萎了”会让人联想到除了玫瑰之外还有其他的花朵,这种联想是与整首诗没有任何关系的。
第二句中的“амврозия”意思为“神的食物”或是“芳香”。译文1把“амврозия”翻译为“神的芳香”就会让读者感觉玫瑰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所以它才可以在凋零以后散发出“神的芳香”。这样翻译也为下文出现的“灵魂”“天堂”等词做出了铺垫。并且译文1把玫瑰当作“她”,用到了拟人手法,把玫瑰赋予人的特征。而译文2直接把“амврозия”翻译为“芳香”,并没有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译文1中的一些隐藏的含义。译文2中给“芬芳”这个词加了一个形容“缕缕芬芳”,关于“缕缕”这个词其实原文中并没有体现这个含义,但是译者经过这样一个添加的处理后,仿佛读者身临其境,已经嗅到了玫瑰花香。
第四句中对于“душа”在词典中有“心,心灵,内心”“灵魂”等意思。译文1把这个词翻译成了“灵魂”。而译文2则译为“幽魂”,“灵魂”这个翻译放在整首诗中更恰当。对于“幽魂”这个词,人们通常解释为“人死后的阴魂”,而西方则把“幽魂”当作是“从恶魔的魂灵中升起的一种不死怪”,可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幽魂”这个词都不是一个正面的词。因此“幽魂”与原文中描写的飞舞着的花瓣本应该是很美的画面不符。而相比之下对于“灵魂”一词的解释更为丰富,而且都是正面的意思。俄罗斯大部分人都信仰东正教,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而“灵魂”这个词也被当作一个宗教名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灵魂”也是比“幽魂”要合适的。
第三句中对于“Элизия”一词,译文1译为“乐园”,译文2则认为译成“天堂”更合适。“Элизия”在辞典当中的意思為“极乐世界、天堂”。“乐园”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快乐的地方”。提到乐园我们联想到的大多是“游乐园”而不是“天堂”。因为前文中“灵魂”“神的芬芳”有着很明显的宗教含义,所以笔者更倾向于把“Элизия”译为“天堂”。这样既可以和前文中提到的词语相对应,也更加直观、准确,让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
诗歌片段2:И там, где волны сонны, Забвение несут, Их тени благовонны, Над Летою цветут.
译文1:那儿,在沉睡的水波,带来寂灭的地方,她的馥郁的游魂,正在忘川河边开放。
译文2:在那朦胧水浪,带来忘怀之乡,簇簇馥郁花影,开遍忒勒河上。
第一句中“сонная”指的是“睡梦中的,昏昏欲睡的、安眠的”意思 “волна”的意思是“波浪,波涛”。这里的“水波、水浪”中的水指代的是最后一句话中提到的“忘川河、忒勒河”。译文1就是按照原文的词的原意翻译了过来。“沉睡的水波”这样翻译保留了原文中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海面上很安静,没有风浪的感觉。而译文2把“сонный”翻译为“朦胧的”,虽然词典中“сонный”并没有“朦胧的”之意,但是这样读者读起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朦胧美感。对于这一句话的翻译,这两个译本翻译的都很好,各有各的特色,并且都正确地传达了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забвение”是“忽视,忘却”的意思,译文1翻译成“寂灭”。寂灭意为“灭生死之大患,寂静安稳”,虽然和词典中的意思不一样,但这样翻译放在整首诗当中,也是很适合的。诗歌的前半节想要表达的是一朵玫瑰在人间凋零,她的灵魂飞向了天堂。译文1中“沉睡的水波”与“寂灭”这个词的安静之意相呼应,整体给人一种宁静之感。译文2翻译为“忘怀之乡”,贴合了“забвение”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同时这个表达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更加“中式”。这两个版本的译文各有千秋。
倒数第二句“тень”是“影子,花影”的意思,译文2完全按照这个单词原来的意思进行翻译,译为“花影”。这句话中的“их”是“они”的变位,这里译文2并没有直接翻译这个词,而是翻译成了“簇簇”,既顾及到了“они”这个词的意思,也让人联想到了簇拥着的玫瑰花。译文1在“тень”这个词的翻译上进行了变动,译为“游魂”。“游魂”有很多意思,比如“指古代浮游的精气”“游荡的魂魄、鬼魂”等。译者选取“游魂”这个词,想必是想用这个词的第一种意思。但是提到游魂,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第二种意思,让诗的美感减少许多。
最后一句主要是看译者对“Лете”这个词的翻译。翻译为“忒勒河”更符合外国的文化习惯,而翻译成“忘川河”则更加中式,也更好。
(二)音美
许渊冲先生要求译诗过程当中,要将原诗中朗朗上口的韵律翻译出来,应该保留原诗中的押韵美和节奏美,可以让读者享受听觉上的美感。押韵,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作押韵。一般分为头韵、腹韵和尾韵。下面将从音美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诗歌原文:Лишь розы увядают, Амврозией дыша, В Элизий улетает, Их легкая душа.
И там, где волны сонны, Забвение несут, Их тени благовонны, Над Летою цветут.
译文1:只有玫瑰枯萎了,她飘溢着神的芬芳,她的轻盈的灵魂,朝着乐园飞翔。
那儿,在沉睡的水波,带来寂灭的地方,她的馥郁的游魂,正在忘川河边开放。
译文2:玫瑰正在凋零,飘溢缕缕芬芳,她的轻盈幽魂,翩翩飞向天堂。
在那朦胧水浪,带来忘怀之乡,簇簇馥郁花影,开遍忒勒河上。
诗歌的两个小节中,都是第1、3句的韵脚相同,2、4句有相同的尾韵,可见如果想要做到许渊冲先生的“音美”的标准,那么需要这两小节译文的押韵都在句尾,最好还要做到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句末押韵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同样的韵脚。译文1中并没有做到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押韵。但是2、4句的韵脚相同。译文2也做到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有着同样的韵脚。
整体看来,无论是译文1还是译文2,整首诗的偶数句都有着一样的韵脚。这两个译本读起来都非常悦耳动听,富有美感。美中不足的是,译文的韵脚都没有完全贴合原诗,或者与原诗相差不大。
(三)形美
“形美”是“三美论”中最后一个标准,形美——形式上的美,比如句式长短、对仗,字形的结构、诗节的行数等。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歌的形式是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至少应该做到诗句的长短和对称与原文大体相似。
首先,从诗的行数进行对比,原诗一共有八行,两个译本也都是八行,无论是译文1还是译文2的行数都与原诗都保持了一致。两个译文与原文一样也都是两节。
其次从句式的长短来看,原诗没有做到每一行的长短都相同,译文1的诗行长短与原文相似,都用了不同长短的句子。但是译文2做到了翻译过来的诗歌每一行字数都相等。虽然不像原诗一样错落有致,但像这样每一行字数都相等的诗歌很像中国的绝句诗,更具有形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这两个译本都兼顾到了诗歌的行数和长短,不同程度地还原了原文的形美。
四、结语
想要把诗歌准确地、完整地翻译出来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所以我们只能尽力去减少诗歌中的误译现象,更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思。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要仔细品读诗歌原文,准确把握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中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不同,将原诗的艺术效果尽可能传达给译入语读者。所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古今中外的诗词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许渊冲.中诗英译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7-76.
[7]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2.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