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

2023-11-20孙鲁聪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手稿

孙鲁聪

【摘要】马克思从人的视角出发,体现人的存在中的社会、精神、自然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人的本质思想的发展方向。20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批判《手稿》切断早期与后期马克思的联系,把“异化”一词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起来,深刻批判那个阶段的发展成效,激化了人道历史唯心主义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本文将《手稿》中的名词进行阐明,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具体理解,这有利于获取《手稿》人学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关键词】《手稿》;人学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2-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22

关于“异化”,此词展现了马克思早期理论的具体内涵,体现在思想和方法方面,后期马克思认为此种现象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两种因素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层层深入关系。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第一部分是从《手稿》中仁學理论的理论来源及理论背景展开;第二部分从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展开;第三部分是从当代意义具体展开阐述。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明《手稿》在学术界的重要位置,说明马克思早期理论及马克思后期理论的递进层次;其次,阐述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准确指出当代社会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开辟当代人学理论的全新道路。

一、《手稿》人学思想的思想源泉

(一)文艺复兴宣传人性力量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股古希腊文化的浪潮,这场运动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世纪时期,封建势力占据主要位置,导致了人性遭受压迫。为了实现人们的个性自由,伟大的启蒙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试图从中汲取灵感。

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本主义大旗,重视并尊重人类价值与尊严,主张人类自由与解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人文主义本质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但从客观上看,对于科学与理性的信念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文艺复兴最显著的成就是“人们发现”。然而,对于人类的理解却用激扬的情感和诗化的语言取代了对于人类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本质的合理观照。

近代哲学的重要转向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过程,哲学所讨论的对象从外在因素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到意识与理性再到人类自身理解能力。理性作为人的本质这一思想再次被肯定并展开。并且,近代认识论的思想转变说明学者开始确认人类解放不可能由外力赋予,而是将希望寄托于人类本质特性。所以,对于人类理性、人类理性认识能力、人类怎样意识这个世界、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等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这牵涉到人类思想自由问题。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

1.由抽象的人向感性的人转变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学者所倡导的人是抽象性质的人,人类不具有历史的层面,也不具有生命力、感性、真实的特征。在费尔巴哈之前,哲学家基本上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人的类本质问题。在黑格尔以精神劳动与绝对概念为哲学理论来解释社会时,此时费尔巴哈则力图以唯物主义为条件来阐明人性思想,他把人作为自然存在者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来看待,这就使其哲学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费尔巴哈指出应把人类认识建立于社会性活动基础上。人是自然人,具有感性特征,感性而不仅仅是抽象存在物。

2.人是类存在物

费尔巴哈最早以“类”的观念对封建思想行了评判,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他认为宗教的根本缺陷在于对人的忽视和否定。人类是类存在物,人的生命就是类生命。费尔巴哈关于“类”的思想,其认为“类”通常指人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性质,此性质是指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自由本质。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人学思想的一大源泉。在他看来,人具有类本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特征。费尔巴哈关于“人是最高本质”这一论断,无疑对当时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奋进向上的年轻学者产生了影响,其中就包括年轻的马克思。

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的批判升华

从“类本质”一词中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思想是对马克思理论有所影响的。费尔巴哈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都能动物特性、自然特性的人,自然人,他们是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的人物。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性。马克思《手稿》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关于“类”的字眼,从术语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对于人性规定的认识也受到费尔巴哈的深刻启发。但是,他的思想本质已远远超出费尔巴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经历了由费尔巴哈“类本质”向“劳动本质”的提升,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哲学对人性、人性论的看法。尽管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与费尔巴哈有相同之处,所以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二、《手稿》人学思想之基本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进行探究,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进行探析,从而预判了思想角度的人性理论,探究了人性自由的道路。在此著作中,马克思始终以此思想为主题,进而创造了人学理论。

(一)人的本质

1.批判并升华了黑格尔的人类本质论

从文艺复兴开始,以人为本的理论思想就成为西方哲学理论的主流。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体系在哲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后,人本主义开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潮流。对于社会、人、人性的考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呼唤个性自由的思想指向。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诞生之后,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现象学》一书以及其最终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与创造原则否定性的伟大意义首先表现在黑格尔将人类自我生成视为一种过程,将对象化视为非对象化并将其视为外化以及对这一外化进行扬弃。显然,黑格尔把握到劳动的本质属性,将对象性人,实在的因视为真实的人认识到其自身劳动的产物。” ①

后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进行批判升华,站在人与自然的立场上,把劳动当作改造物质环境的活动。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是抽象的,所以其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费尔巴哈谈到人的本质时,重点突出人类被动性而忽视意识自觉性。他所讲的人类具有自然特性,能被感性直观所掌握,而他并不掌握人类意识的规律,看不到劳动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作用。

在他身上,人类本质得以实现依赖于思想意识与情感。其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来审视人类及其性质,即使其认为人类是意识性生物,但其实质却是爱和平等。其认为人了人类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本质性质,并不仅仅是从爱和情感入手,更重要的是从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入手。

2.人的本质之解放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劳动处于异化阶段,从而确立了人类特性本质为实践性活动,并探寻到现实人类扬弃之路——人性解放与复归之路——共产主义道路。马克思对于人类个性的考察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极大升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其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对于人类本质问题的探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具有自然特性生物,一种脱离于社会环境中的抽象性人类。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即人类自我异化进行了主动扬弃”,其說明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财产被抛弃的过程,而且也是人类异化思想被抛弃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建构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要经过人并为人占有人的实质,这一占有就是现实的占有,就是人对自己,对社会即符合人性人的回归。马克思同共产主义紧密相连,他指出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并在对人类“复归”本质的描述中指出“这一复归,其认为这是彻底地、有意识地、并产生于过去的所有财富范围之内的。” ②尽管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思想还只是人有关人性的思想,但是马克思构建的共产主义同样存在于人类历史,并发展到今天。

人的自由个性发展要靠生产活动来实现,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并证实其实质,而人也会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其联系。人类本质的发展只能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社会关系状态影响人类发展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和研究,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及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关系究竟是异化了的社会关系抑或和谐了的社会关系,它与人的本质能否实现密切相关,因而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在此,马克思事实上点明了良好社会现状对于人类个性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性,和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基本形态。在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怎样使人们之间的联系达到和良好阶段,这就涉及到能否达到人个性发展的目标。

3.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

在《手稿》写作期间,马克思在认识人性内涵时,也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启发。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其思想性质对费尔巴哈已有所升华。马克思在充分突出人的被动性时,强调人的意识性既表现为理论上的能动,也表现为实践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的能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对此列宁认为,“马克思在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对《手稿》中人本质问题的审视并不是以对人的某种抽象理解为起点,而是以人所活动于其中的特定环境为起点,因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也就逐步由抽象人转向了现实人。

(二)人的存在

对“人的存在”内涵的探究,就是对“人是何物”的理解,是对现实性的理解,人的本质问题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马克思正是立足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来分析工人们的存在。

马克思在批判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类生存现状:首先,探讨异化过程中人的生存现状;其次,人类类本质的性质;最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生存性质。马克思在撰写《手稿》的过程中仍受到费尔巴思想的深刻启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是马克思进行探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来度量异化劳动,以异化劳动中的人为中心来阐发人类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关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张扬个性

马克思的《手稿》对异化与异化劳动进行了穷尽性的探讨。他认为,劳动不仅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束缚,而且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活动方式——生产活动。劳动对人类本质具有自我确证作用,人类就是通过劳动来创造自己,劳动本身也就是一种解放的方式,人们在工作中显示出丰富的创造力,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蕴涵着人格的圆满,蕴涵着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个性是由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力发展与精神丰裕等方面。

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智力与能力、身体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些都属于人的内在发展范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有赖于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自身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整体功能的提高和完善。这一内在发展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条件,而且为人们所追求的生活质量这一较高层次目标提供了现代标志。

(二)正确把握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首先,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是相互的前提和目标,没有人的前进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反作用于人的,并促进人的发展。

其次,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所以,我们要强调发展中的人文特征,把人类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尺度。又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主动投身于社会进步之中,并在社会进步中推进人本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所以怎样达到统一应该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首要着力点。马克思对人类个性进步的探析是以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本质就是主观意识性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机械地接受外界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且,人的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它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之中生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而逐渐显现出来。人类本质的生成及其自我确证对人类社会联系即人类与人类、人类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才能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并不断地改造世界,使之适应于自己。

人的全面发展要靠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才成为自身。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产生并证实其本质,而人也会在劳动中产生其社会关系。因此,人既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又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人类本质的发展只能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中才能实现,生产条件状态影响人类发展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和研究,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及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马克思事实上点明了社会现状对于人类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性,和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基本形态。总之,马克思人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包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手稿》人學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劳动而展开的,从劳动出发获得人的实质,从异化劳动出发来探究人类的不同需求,并最终从解决异化问题出发获得人类解放之路。《手稿》的人学思想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讨论,这对于确立当代人类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

[4](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84.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手稿
大家手稿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手稿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