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幢 ” 的演化及成因探析

2023-11-20金月

今古文创 2023年43期
关键词:句法结构认知语言学

【摘要】“幢”字本义为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其词义演变共分三条途径,从认知或心理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词义演变的成因,可以看到:隐喻—转喻的语用推理在词义演变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幢”从名词向量词虚化的过程中范畴化的认知机制以及特定的句法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幢;历时演变;认知语言学;句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3-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42

一、绪论

“幢”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多个义项,本文依据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幢”的起源与历时演变过程,并从认知或心理机制以及句法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幢”词义历时演变的成因。

二、“幢”的起源与演化

(一)先秦两汉时期——“幢”的起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并未将“幢”收为字头解释,后宋代徐铉在其《说文解字·新附》中对“幢”做出解释:“幢,旌旗之属。形声。从巾,童声”,“旌”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游车载旌”,指王出外游行所乘木路上用的以羽毛装饰的特殊旗子,“旗”同“旂”,《说文解字》释为:“旂,旗有众铃以令众也。”从中可见徐铉认为“幢”字的本义为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所谓“仪仗”即是指古时帝王、官员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可以看到,“幢”的本义具有[+悬挂][+大面积][+纺织物][+数量多]的语义特征。根据统计,记载于书面文献中的“幢”最初出现于战国时期。

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韩非子·大体》)

“雄骏不创寿于旗幢”义为“勇士不会丧命于将军的战旗之下”,此处“幢”即为“仪仗用旗”之义。东汉时期,“幢”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的意义还有一些其他用例。

军正假司马十人持幢傍毂。(《前汉纪》)

帅持幢。称五帝之使。(《前汉纪》)

延寿衣黄纨方领……建幢棨……载棨戟。(《汉书·韩延寿传》)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幢”作为仪仗用旗常用于表示战争、军队的语境之下,因而上述用例中的“幢”都具有[+军队]的语义特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幢”演化的开始

该时期的“幢”仍普遍用于表示仪仗用旗,此外,该时期“幢”出现了两种新的用法。

1.作名词,表示军队建制。

正如上文所述,因“幢”常用出现于战争、军队的语境之下,具有[+数量多][+军队]的语义特征,因而出现了表示“军队建制”之义的用法。北魏道武帝时以幢为军队建制单位。

北徙弱落水,始立军法……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魏书·蠕蠕传》)

每幢的统帅即称为“幢将”,其作为北魏前期的禁卫军首长,主要职责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统之”(《官氏志》),包括内都幢将、内幢将、羽林幢将等等。

莫题,代人也,多智有才用。初为幢将,领禁兵。(《魏书·莫题传》)

改爵井陉候,加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领内都幢将。(《魏书·豆代田传》)

显祖时,羽林幢将。(《魏书·高湖附睹儿传》)

父沓干,世祖时虎贯幢将。(《魏书·宿石传》)

南朝宋亦以幢为军队建制单位,称其长官为“幢主”。

诞幢主韩道元来降。(《宋书》)

根据统计,记载于书面文献中“幢”首次与数词共同使用是在南朝。

城内有虏一幢,马步可五百……因引出击泰之。(《宋书》)

此处“虏”“一幢”共同作动词“有”的宾语,“幢”仍用作名词,表“军队建制”之义。

2.作名词,表“用于佛教道场的一种圆筒状旗帜”。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先后依附于道术、玄学,彼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仅在宫廷内流行,至魏晋时长期战乱与学术大变,佛教依托于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玄学开始流行,在中国广泛传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民众基础。为促进佛教的传播,该时期佛教的主要活动就是译经,“幢”常出现于译经中。

夫日在昆吾……法幢卷舒,拂高轩而徐薄……珠柱洞色。(《全梁文》)

尔时欲界色界诸天……幢幡璎珞、微妙技乐,供养如来。(《北凉译经》)

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刘宋译经》)

用于译经中的“幢”常以“法幢”“幢幡”“宝幢”的形式出现,具有表“用于佛教道场的一种圆筒状旗帜”的用法,“幢”具有[+悬挂][+大面积][+圆筒状][+纺织物][+数量多]的语义特征。

(三)隋唐至宋元明时期——名词“幢”演化成熟

该时期“幢”仍有“仪仗用旗”的意义,此外,表“军队建制”义的名词“幢”在文献中亦与数词结合的记载。

时世祖分麾下以为三幢,道隆与中兵参军王谦之、马文恭各领其一。(《册府元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传播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达到顶峰,佛经中的“幢”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即表示“古代寺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

昨以寺院功毕,金像周圆,特于殿前建立《千手干眼大悲真言经》及《守护国界主也罗尼經》两幢,充扬胜事。 (《唐文拾遗》)

松林前有二幢。(《金陵梵刹志》)

诸道天下佛堂院等不知其数,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等,有敕皆令毁圻。(《入唐求法》)

可以看到,表“古代寺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的“幢”亦出现了与数词结合的情况,此处的“幢”仍是名词。上文提到“幢”作为“仪仗用旗”,具有[+悬挂] [+大面积][+纺织物]的特征,因而该时期“幢”出现了用在“油幢”一词中的新义项,表示“张挂在舟、车上的帷幔”。

分忧救瘼,能谐圣主之心;红旆碧幢,岂落他人之手。(《唐文拾遗》)

油幢启戟,胙土命氏,功业茂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古语有云:“万夫之帅,深坐于油幢;千金之子,不凚于盗贼。”(《朴通事》)

(四)清至民国时期——名词“幢”虚化出量词用法

该时期,上文所提到的名词“幢”的几个义项在书面文献中仍有记载。同时,与数词结合的名词“幢”在该时期的文献中亦有记载:

又一幢在虎丘剑池。(《履园丛话》)

可以看到这里的“幢”为表示“古代寺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之义的名词。从清朝中期开始,文献记载中的“幢”出现了新的义项,即“称量建筑物”。

岛后民房,墙屋楼堂一百二十幢。(《野叟曝言》)

那馆房屋的建筑法,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幢两层楼……摆得异常整齐。(《孽海花》)

把自己的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托给舅太太照应,另外在人寿里租了几幢房子,用了一个厨子,一个梳头娘姨,还有小姐的妈妈也跟着住在一处。(《九尾龟》)

到了苏州……在法界连福里租了两幢房屋,摆开碰和台子。(《九尾龟》)

据闻荣新到沪以后,在麦根路租了一幢小洋楼……还得仰仗一班旧部接济。(《民国演义》)

便抬起头来要待发作,只见朱楼数幢、碧窗半掩……就缩身进去了。(《明代宫闱史》)

根据统计,清朝中期的《野叟曝言》是首例记载“幢”作量词的书面文献,量词“幢”与数词“一百二十”组成数量短语共同作名词“墙屋楼堂”的谓语。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量词“幢”与数词組成数量短语,无论是作定语修饰中心语“两层楼”“房子”“房屋”“小洋楼”,或是作谓语陈述主语“朱楼”,其所修饰或陈述的建筑物具有[-平房][+大规模][+多层]的语义特征。

从对“幢”历时演变考察中,可以看到“幢”的三条演化途径。

(1)名词(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军队建制)

(2)名词(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用于佛教道场的一种圆筒状旗帜)→名词(古代寺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量词(称量建筑物)

(3)名词(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张挂在舟、车上的帷幔)

三、“幢”演化的成因

(一)认知或心理机制

1.隐喻—转喻的语用推理

从多数情况说,词义演变是受交际因素影响,即受到说话人—听话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诱发,听话人激发了说话人提供信息、甚至提供清楚信息的意图,听话人也会积极地推测说话人的意图,因而将语用推理看作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这种语用推理主要包括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所谓隐喻就是相似概念域之间产生的用具体投射抽象的类推。转喻则是就是相关概念域之间产生的会话含义的重新分析。

在词义演变过程中,转喻起到了重要作用,转喻的基础是相关对象的邻近关系,是用其中某对象的概念代表邻近对象的概念化过程。“幢”由表“仪仗用旗”的名词演变为表“军队建制”的名词的过程中,转喻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幢”常出现在像“雄骏不创寿于旗幢”“军幢以下”这类表战争、军队的语境之下,“幢”也可以通过持有物代替持有人的语用推理被理解为“持幢的士兵、护卫”,如:“幢队挟藏者,皆以军法治之”(《全刘宋文》)。到北魏时期,出现在战争、军队语境下可以被理解为“士兵、护卫”的“幢”受政治因素影响被规定为军队建制,即“百人为幢”(《魏书》)。

隐喻机制体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通俗来说,是指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用已知的事物、概念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概念的认知活动。这两种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性,所谓相似性是指两种概念域之间可以通过人们在其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发现共同特征。隐喻在词义演变上功能体现为历时演变中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所呈现出的先后顺序,掌握隐喻规律,即使词义历时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多个义项处于一个共时平面上,我们也能从这些共时义项中分析出它们的历时演变规律。在“幢”的另外两条演变路径中,隐喻作为心理认知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1)受隐喻机制影响,都具有[+悬挂][+大面积][+纺织物][+数量多]的语义特征的“幢”由“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投射为“用于佛教道场的一种圆筒状旗帜”。又因都具有[+佛教道场][+圆筒状]的语义特征,实现了纺织物>建筑物的投射,“幢”产生了的新义项。“幢”产生之初就具有[+高大]的语义特征,随着表“古代寺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义项的产生,又具有了[+建筑物]的语义特征,因而在隐喻机制的影响下,“幢”具有了称量具有[+高大][+建筑物]的语义特征的一般建筑物,如:“墙屋楼堂”“两层楼”“房子”“房屋”“小洋楼”。(2)同样受隐喻机制影响,都具有[+悬挂][+大面积][+纺织物]语义特征的“幢”实现了仪仗活动>交通工具的投射,具有了“张挂在舟、车上的帷幔”的新义项。

2.范畴化

从历时角度看,来源于名词的量词“幢”其对所称量的事物的选择正是量词对其所来源的名词表示的客观事物进行范畴化的具体表现。所谓范畴化,是指为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现象,人们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客观事物或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就叫作范畴化。而在观察同一范畴的成员特征时,可以发现其具有一种错综复杂、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网络,有时总体相似,有时细节相似,这种“相似”被称为“家族相似性”。随着“幢”量词用法的出现,其所称量的新事物都具有[+高大][+建筑物]的语义特征,如:“一幢大厦”“一幢宿舍楼”“一幢写字楼”“一幢豪宅”等等,这就是对量词“幢”所称量的事物划分为同一范畴的结果,而“高大的建筑物”正是该范畴体现出的“家族相似性”。

(二)特定的句法结构

Traugott指出:每一个语法化过程都肇始于一个具体的句法环境。石毓智、李讷指出: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句法环境是词或词组所处的句法结构,具体的句法结构或词和词的组合关系为词的虚化提供了句法环境。对量词“幢”来说,致使其形成的诱发环境是特定的句法结构,当名词“幢”与数词直接结合使用时,为“幢”虚化为量词提供了特定的句法环境,如:“城内有虏一幢”“时世祖分麾下以为三幢”“又一幢在虎丘剑池”等,数词与“幢”构成名词性的定中结构,作宾语或主语。在这种定中结构中,当具有[+高大][+建筑物]的语义特征的名词“幢”在隐喻机制下被理解为一切具有[+高大][+建筑物]的语义特征的一般建筑物时,其与数词直接结合的句法结构为其被重新分析为能够与数词直接结合的量词提供了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幢”字的本义为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对其进行历时演变考察,可以看到“幢”词义演变的三条历时演化途径,从认知或心理机制和特定的句法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词义演变的成因,可以看到:隐喻—转喻的语用推理在词义演变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幢”从名词向量词虚化的过程中范畴化的认知机制以及特定的句法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作,(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語法化学说[M].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吴卸耀,李文韬编.汉语词汇化语法化例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

[7]邬立帆,胡云晚.同义量词“幢”与“栋”的混用与竞争[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1,(4).

作者简介:

金月,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认知语言学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