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评价研究

2023-11-20李逸波谷雨浓唐朝永

教育观察 2023年28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学位导师

李逸波,谷雨浓,唐朝永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一、引言

《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强调在重视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近年来,研究者在农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方面开始了相应的特色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专业实践等方面。在课程教学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比较宏观,课程设置缺少案例分析和案例库建设。[2]在导师指导方面,有学者指出,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校内外导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培养方法上缺乏良性配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3]在专业实践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研究生到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其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未得到充分的训练。[4-5]

已有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服务于我国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不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总体水平。因此,本文以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前培养体系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提出促进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观主要基于实践场域、实践习惯、实践资本三个维度以及三者的关系,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这三种社会实践观点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6]本文根据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构建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实践场域的指标构建

实践场域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是否有选择以及选择的重要性。实践场域可以根据高校自身属性划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两个维度。

1.校内实践基地

高校的校内实践基地由专业主管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使用和负责,专业主管根据结果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更新,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本文从实践基地数量、实践基地设施与环境、实践基地管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2.合作企业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合作企业密切相关。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因此,本文从合作企业数量、合作企业设施与环境、合作企业管理水平三个维度对实践场域中的合作企业进行衡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场域体系

(二)实践资本的指标构建

资本是知识的累积和沉淀,实践资本是实践积累后的劳动。[6]高校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实践之前,只有具备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开设农学类专业的高校教育领域,实践资本可以划分为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两个层面。

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吸收并应用于实践。高校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积累实践资本。因此,本文从情境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水平和教学针对性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具体如表2所示。

2.导师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农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将导师指导分为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两个方面,作为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评价的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资本体系

(三)实践惯习的指标构建

实践惯习是在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资本后,在实际活动中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6]考核是体现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按照考核方式的不同,本文将实践惯习划分为毕业设计或论文、实践报告和实践课程表现三个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实践惯习体系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评价。熵权法是一种基于指标信息量、变异程度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7]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为基础,把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即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一个总体评价。[8]

1.熵权法步骤

步骤一: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公式(1)

步骤二:计算每个评价指标比重

公式(2)

步骤三:计算熵值

公式(3)

其中,k>0,ej≥0,k=1/lnn。

步骤四:计算差异性系数

gj=1-ej

公式(4)

步骤五:计算权重

公式(5)

2.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步骤一: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

设U={u1,u2,…,un}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或等级)。

步骤二:给出评判集

由于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因此可用权重A= (a1,a2,…,an)来描述它们的影响大小,它是因素集U的一个模糊子集。

步骤三:做单因素评判

对于每一个因素ui,单独作出的一个评判f(ui),可看作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f,由f可诱导出U到V的一个模糊关系,构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

公式(6)

步骤四:确定权重集,做综合评判

公式(7)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实践问题展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和个人背景特征;第二部分为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包括知识结构特性、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情况、导师指导情况、学生对指导的满意度、对实践基地的整体及具体情况的评价等内容。由此编制形成“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问卷”。

2.数据来源

调查问卷于2022年6月开始发放,调查对象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农业类高校,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学校的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发放问卷619份,回收619份,其中,有效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为93%。

(三)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熵权系数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使用熵值法对教师情境教学水平等总共14项进行权重计算。计算结果如下:实践基地数量、实践基地设施与环境、实践基地管理水平、合作企业数量、合作企业设施与环境、合作企业管理水平、情境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水平、教学针对性、校内导师指导、校外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或论文、实践报告、实践课程表现的权重值分别是0.070,0.051,0.083,0.081,0.082,0.063,0.064,0.067,0.064,0.074,0.079,0.067,0.085,0.068。各项间的权重相对较为均匀,均在0.071附近,由此计算出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各指标权重

调查问卷采用10级李克特量表来获取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高校农学类专业培养效果指标的感知,分数越高,表明感知质量越好。1分和2分为“非常不满意”,3分和4分为“比较不满意”,5分和6分为“一般”,7分和8分为“比较满意”,9分和10分为“非常满意”。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本文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得到对隶属矩阵R的近似估计,如表5所示。

本文针对14个指标、5个评语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首先使用熵权法建立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矩阵A,构建出14×5权重判断矩阵R,最终分析出5个评语集的权重值。如表6所示,5个评语集的权重值分别是0.177,0.201,0.209,0.209,0.204。5个评语集中“一般”的权重值最高,为0.209,结合最大隶属度法则得出最终综合评价结果为“一般”,表明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一般,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5 模糊综合评价隶属矩阵R

表6 计算结果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基地。[9]首先,高校应积极融资,建立能够满足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课程需求的实践基地。其次,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基地专门化设置。例如,针对园艺、林学、园林等专业,高校可设置专门的基地设置试验田,让学生真正走进基地,充分锻炼其实践应用能力。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机制,提升实践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二)推动校企合作

教育政策要求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型人才。为帮助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应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实践合作。[10]首先,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协商合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书,帮助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企业开展相关实践。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出台税务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最后,合作企业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参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就业支持。

(三)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

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提升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导师的实践指导。[11]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学生既需要校内导师教授和指导专业知识,也需要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对其进行实践训练的指导。高校应采取导师—学生双选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举行实践能力培养报告会。学生可通过这一平台与双导师进行交流,针对共性问题总结经验。

(四)建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12]首先,构建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既要有特色,又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高校在实践能力评价方面应增加实验部分。其次,涉农高校不仅应将实践结果作为评估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还应注重动态测评。最后,涉农高校应认真倾听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建立更完善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五、结语

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对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展开调查,针对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涉农高校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学位导师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V eraW an g
导师榜
农学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