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23-12-26郭碧玉
郭碧玉
(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四川达州,635000)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将新工科扩容,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新医科建设是“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选择,也是未来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态势。[1]此后多所高校进行了诸多探索和转型升级,推动本校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天津大学联合天津医科大学成立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智能方向医学类本科专业“智能医学工程”[2]。东北大学与沈阳军区总医院签署共建协议,成立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探索医工结合培养“新医科”拔尖创新人才新途径。[3]中国科学院大学首个临床医学院在重庆成立,探索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综合人才,重点开展大数据与智慧医疗、精准医学与单分子诊断等前沿领域科研攻关。[4]电子科技大学启动“脑智明珠”计划探索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5]内蒙古医科大学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一体两翼三维四驱”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6]湖北理工学院对智能化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与探索。[7]可以看出,新医科背景下国内高校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及医学人才培养。
四川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位于四川省达州市,1976年开始进行高等教育,2006年升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东地区唯一的省管普通本科高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医学研究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新医科战略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医学院建设。2020年,我院康复治疗学、人工智能和养老服务管理三个本科专业获教育部备案。2021年3月12日,我院与达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合作共建医学院签约仪式,与市中心医院联合办学,力求建设达州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产出基地和高层次人才汇聚基地。我院图书馆关于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为医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地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建设特点
(一)特色性
新医科专业建设目标要求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特色性。《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应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医学专业。[8]专业性质的特色性决定了其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也应具有特色性,如湖北医药学院的护理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该校图书馆为了保障护理学专业文献信息需求,专门建设了护理学特色库。
(二)交叉性
新医科课程体系要求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交叉性。新医科专业课程建设更加注重“医学+X”的多学科交叉融通。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创新是新医科背景下课程体系的建设核心。[9]新医科课程可通过与人文科学融通实现德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关怀和职业素质;通过与理工科融通实现智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理念。课程体系的交叉性要求图书馆在建设医学文献信息资源时不仅要关注医学领域的信息资源,更要关注交叉学科资源建设,满足用户现实信息需求和潜在信息需求。
(三)技术性
新医科教学改革要求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技术性。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新技术”教学模式愈发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探讨新技术与医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教学过程也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师生以各种技术为支撑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增多。对此,图书馆需重视资源建设智慧化,提供数据挖掘、学科服务、专业软件、知识产品服务等智慧化服务。
(四)社会性
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具有社会性。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一是培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将医学院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结合起来。二是根据区域人才需求情况和学校教育资源状况培养紧缺型人才,特别是全科、儿科类人才,满足地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需求。三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适应转化医学等新专业发展。因此,图书馆也应及时收录地方政策与经济发展、偏远贫困地区医疗需求、城乡医疗建设、医药企业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与地方医疗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
三、建设现状
(一)馆藏医学资源较少
我院图书馆拥有约150万册馆藏图书,但在医学院成立之前,图书馆的医学类馆藏资源主要围绕康养产业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及护理等专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且通俗型读物较多,学术型图书较少,而且没有购买专门的医学类数据库。随着我院医学院规模的逐渐发展与扩大,现有的医学馆藏资源难以保障医学院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二)资源采购资金有限
目前,我院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资金较少,每年采购的数据库主要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十多个中文数据库,虽购买了Worldlib国外文献整合平台为校内师生提供外文文献服务,但仍不能满足校内师生对国外文献的信息需求,更无法专门为二级学院相关学科配备所需的外文数据库资源。医学院成立后,师生对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将迅速增加,特别是外文文献资源需求,但图书馆还没有能力购买专门的医学数据库如Embase、ClinicalKey等。
(三)馆藏空间严重不足
我院图书馆分为莲湖校区图书馆和南坝校区图书馆两个馆,馆舍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不断增长的文献数量与有限的存储空间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图书馆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图书馆已逐步降低纸质资源采购比重,增加电子资源采购量,在不断进行图书下架与剔旧的情况下,现有的馆舍空间只能容纳部分图书正常上架阅览。随着医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医学文献信息需求的大量增加,新增文献的存储将成为一大问题。
(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更加精准化和专业化,且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文献资源建设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对图书馆馆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由于缺乏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医学类专业背景与图情专业背景的馆员,图书馆现有的馆员队伍难以支持学校医学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建设与长远发展。图书馆需要补充人才队伍,通过与医学院或其他医院图书馆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建设医学文献信息资源,满足本校医学文献信息需求。
四、建设策略
(一)建立医学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资源发布与利用的主要媒介,一般按学科划分,通过对学科动态资源、院系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重组来为用户提供服务。[10]图书馆应建立网上医学学科服务平台,由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或图书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阶段的地域分离,因此,建立网络学科服务平台非常必要。图书馆应对医学动态资源、院系资源、文献资源等进行聚合重组,为医学院提供医学新闻、会议预告、疾病信息、药物药品、医学器械与设备、学术期刊、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专家医师、医学机构、教材教参等信息,努力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如郑州大学的临床医学在ESI全球排名前1%,该校专门建有临床医学学科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学科动态、会议预告、学科分析、免费资源、专家学者、学科机构等信息服务。[11]同时,图书馆要关注本校医学特色学科、有潜力冲击一流的学科专业、医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建设医学特色数据库,开展个性化学科服务。如四川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医科服务小组,设有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口腔医学学科、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这四个医学学科信息门户,为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等提供了嵌入式教学、知识产权咨询、学科态势跟踪、科研绩效评估等学科服务。[12]
(二)建立医学主题空间
图书馆对传统空间进行改造,针对不同读者、不同专业、不同研究课题的需要,营造了许多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虚实兼备、舒适便捷的空间场所,统称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13]。建立医学主题空间,能够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分类排架布局,汇集医学资源和交叉学科资源,促进新医科的发展。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学校“器官—系统课程整合与PBL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原有电子阅览室改造成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Space,为课程组织与教学过程提供学科服务支撑,从而提高医学类电子资源的利用率。[14]重庆医科大学设计和修建的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拥有500多个人体标本和2万小时的数字播放资源,参观者通过触碰电子显示屏能直击24种手术过程。[15]图书馆应与医学院协调配合,争取学校财政支持,立足学校医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在图书馆内或医学院大楼内建立基于具体医学学科或特色专业的医学主题空间,如建立医疗技术体验空间、康复治疗空间、“医学+X”主题空间等,在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指导下,由医学院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为师生提供半开放服务和预约服务,为我院医学教学与科研发展提供支撑。
(三)建立专门医学图书馆
高校医学图书馆是高校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和学科专业需要设立,为师生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医学专门图书馆,包括综合性高校的医学院图书馆和独立建制的医科大学的医学院图书馆。[16]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都建有专门医学图书馆,并拥有医学图书馆网站,能为学校医学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将智慧图书馆与医学人文作为建设重点,融藏书、阅览、展览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提供VR、AR技术沉浸式医学互动体验,不仅设有专门的医学教研活动独立研究室,还提供上医人文库、文化讲堂等资源,培养医学生的全面素质。[17]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的OASE医学图书馆,将建筑设计、医学资源与图书馆服务融为一体,被誉为“最具启发性的教学医学院”[18]。学校可在医学院大楼内建设专门医学图书馆,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元素,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融入医学图书馆,解决图书馆原有空间不足的问题,高效便捷地服务医学院师生。这种方式建设的医学图书馆相当于医学分馆,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方面可参照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实行,在服务内容、服务措施、技术设备等方面可根据本校医学学科需求进行设置,有针对性地为医学学科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四)与地区附属医院图书馆合作
附属医院图书馆是设于医院内,为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服务的专门图书馆,通常与本医院所附属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共享数据库资源,针对医院特长专科着重进行资源建设。[16]学校与附属医院图书馆合作,不仅能够共享附属医院的图书信息资源,降低本校资源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将学校医学学科建设与地方医疗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图书馆,建有独立馆舍及图书馆网站,拥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多个数据库,同时共享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相关资源,并提供培训学习、读者服务、信息服务、选刊投稿等服务,保障教学、科研和医疗事业发展。[19]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图书馆拥有中文电子图书6万多册、网络版电子图书300多万册,还拥有中外文网络数据库、临床循证系统等电子资源库,并与中山大学图书馆联网。[20]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学科发展应与达州市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一方面应及时收集与地方医疗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如地方医疗政策法规、城乡医疗建设、医药企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等信息,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与地区医院图书馆开展合作,如与达州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实现医学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方式,为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五、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受到地域、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但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直接来源,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医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应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建设方式,结合区域社会环境、学校发展与师生需求,开展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区域医疗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