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秀祥 大山深处的守梦人

2023-11-20赵咏初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望谟县上学资助

| 文 · 赵咏初

从一个家境窘迫、背母上学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受万千学生尊敬的“灵魂工程师”,

刘秀祥始终初心不改,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

引导激励他们朝着人生理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忠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个人,带母求学12 年,如今报效家乡、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之义。他就是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现在,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而大多数人认识他、熟悉他还源于15 年前,他背着母亲,一手拉着母亲的手,一手夹着巨大的编织袋上大学的故事。而今,他翻越了生活的大山,将自己受过的苦,化作照亮他人的光。

背母求学 自强不息

1988 年,刘秀祥出生于望谟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刘秀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6 口人虽然过得清贫,但也算其乐融融。

然而,在刘秀祥4 岁那年,快乐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家里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母亲接受不了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生活再也不能自理。刘秀祥还来不及享受童年的乐趣,就被迫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事实上,刘秀祥苦难的童年才刚刚开始。10 岁那年,他的哥哥姐姐们给他留下一句“照顾好妈妈”,便一去不返,杳无音信。短短6 年时间,这个家庭已支离破碎,只剩下刘秀祥和母亲相依为命。

年纪轻,体格小,刘秀祥种不了地,只能将自家土地转租,租金为每年500 斤稻谷,这是他和母亲1 年的口粮。但这些粮食仅能维持温饱,母亲要看病吃药,根本拿不出钱。刘秀祥小小年纪,就开始捡废品,跟着大人上山采药,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被压上了生活的重担,刘秀祥却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坚持读完小学后,刘秀祥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望谟县最好的初中。不过,因经济原因他最终选择到县里一所所有费用全免的中学就读。但是他仍面临着“要上学就没有时间照顾母亲”的困境。在左邻右舍都为他揪心时,刘秀祥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母亲去上学。离开村子前,他跪在父亲坟前,暗自发誓无论到哪儿都会照顾好母亲。就这样,刘秀祥带着母亲踏上了艰难求学之路。

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便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放学后,刘秀祥会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则去打零工。就这样,刘秀祥一边艰难地维持着母子俩的生活,一边完成了初中3 年的学业。

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邻县一所高中,并继续带着母亲求学。上学的事情有了着落后,他开始为母子俩寻找栖身之地。手里没钱,租不起房子,只能用最少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农民废弃的猪舍,简单收拾了一番就住了进去。那里成为他和母亲住了4 年的家。

2022 年10 月22 日,刘秀祥在党的二十大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中接受采访

刘秀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第一中学2023 届高三学生成人典礼上为学生宣讲(2023 年5 月7 日摄)

命运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刘秀祥并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晚上捡瓶子的时候,捡了一个发现前面还有一个,越捡越有兴趣,有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回来洗把脸,就去上学了。”曾经的苦难就这样被他风轻云淡地带过了。那些在打工时累得晕过去险些出事的往事不是不愿再提,而是在他看来,“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苦,因为我必须要从那种环境里走出来”。或许,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与其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发光!”正是这些苦难将刘秀祥“磨炼”得坚韧不拔。

2007 年,他迎来高考,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高中学业紧张,刘秀祥每日奔波,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高考前一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之压力过大,他病倒,落榜了。

那段时间,刘秀祥内心满是绝望,甚至想过轻生。但坚强的他不想轻易放弃,翻看日记,看到了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因为这一句话,刘秀祥又重新振作起来。“跟那些孤儿比起来,我至少还有母亲,她虽不能养育我、照顾我,但只要有她在,我就还有家。”刘秀祥说。

他决定再战高考,2008 年,他终于圆梦大学,顺利考入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临沂大学),终于有机会迈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再度背起母亲,踏上了新的征途。

一手拉着背上的母亲,一手将巨大的编织袋拥在胸前,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事迹不胫而走,他立刻成为国内几十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与此同时,他的事迹也引起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关注,一时间四面八方的资助向他涌来。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用仅剩的几百元,买下了学校公示栏所有报纸,对于好心人的捐赠也婉言谢绝,只接受带母亲看病以及学校为其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

刘秀祥说:“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而是应该让人可亲、可佩、可敬。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抱着这样的信念,大学4 年里,他摆过地摊、做过酒吧服务生、干过宾馆服务员……生活费来自一切能做的兼职。让人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被资助的人,却默默地资助起家乡的几个孩子。原来“革命情谊”是曾经一同拾荒时建立的,为了这3 个苦孩子能和他一样继续读书,每个月他都会从兼职赚的钱中拿出一部分寄给他们。

至此,刘秀祥终于拨开云雾,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反哺桑梓 回乡育人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毕业后刘秀祥会顺理成章地留在大城市打拼,苦难的故事到这里也结束了。2012 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许多企业听闻他的事迹,向他发出邀约,其中一家还开出了55 万元的年薪,可一通电话打来却将这一切改变了。

“哥,我不想读书了,要去结婚。”原来是他一直资助的一起捡过废品谋生的妹妹。刘秀祥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她继续读书,却没有效果。放下电话,他突然意识到可能还有很多像妹妹一样的人,被迫或主动辍学,从此就被困在大山里。没人比他更懂这种感受。

这个曾经淋过雨的人,如今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

刘秀祥拒绝了所有工作机会,那些他吃了无数苦才换来的让生活变好的机会,转头他就作了令人咋舌的决定:回大山,当老师。他要回去点燃孩子们的梦想。“有梦想才能走出大山,走得更远,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于是,刘秀祥带着母亲回到了家乡,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乡村教师考试,回到家乡望谟开启执教生涯。在选班时,刘秀祥毅然选择了全年级最差的班,班里的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很差,中考总分700 分,但全班考的最高分仅为258 分,最低分只有100 多分,没有人思考出路,没人认为自己考得上大学。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刘秀祥在教书的同时,重点进行“育人”,他主持班会时,会自揭伤疤,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们明白上学的意义。课后,刘秀祥经常带学生到家里吃饭。初到老师家,孩子们很拘谨,刘秀祥就和妻子换着花样做好吃的给他们吃,并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聊天谈心,不断拉近师生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们渐渐与刘秀祥亲近起来,开始管他叫“祥哥”,以至于后来学生们到他家都变得无拘无束、无比自然,刘秀祥和妻子不用动手,学生们就会主动去厨房洗菜做饭,像在自己家一样。

正所谓天道酬勤,刘秀祥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班里47 名学生,后来都考上了本科,无一例外。

除了照顾母亲,刘秀祥把大部分收入和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这让与他一样家庭困难的学生深受触动,也找到了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教书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非常自卑、迷茫,“症结”与他所想一样,“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很多人初三毕业就外出打工,或早早结婚生子”。这让刘秀祥认识到教育的成败不在“当下”,而在未来。让信仰根植于思想的厚壤,未来才有无限希望。

为此,他发起了“助学走乡村行动”,帮助山里的孩子走进教室,让他们迈出走向光明的第一步。一路走来他吃了不少闭门羹,很多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因为很多家长本身没读过书或很早就辍学了,在他们眼中,读再多书,结果都是回家种地或者外出打工,不如不要浪费时间和学费,趁早进入社会。受家长思想的影响,不少孩子都认为读书无用,而辍学打工会比同龄人更快挣到钱、更早养家、更有优越感。每每此时,刘秀祥会毫不犹豫地挖开自己的伤口,用亲身经历展示教育的价值:“我和其他老师相比,优势就在于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能够更直观地让他们看到,努力读书是有用的。”

10 余年来,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县里160 多个村子,骑坏了8 辆摩托车,先后将1800 多个孩子劝返回校。

“没有刘老师,我不可能读完大学。”李应芬哽咽着说。

刘秀祥是她在望谟县民族中学读高中时的班主任。李应芬还有个弟弟,读高一那年,弟弟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可是以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供两名学生压力很大,李应芬打算放弃学业,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学。

刘秀祥告诉李应芬,自己联系了一名资助人,每月给她300元生活费。他没告诉李应芬,这个“资助人”其实就是他自己。“那天,刘老师和我谈了很久,让我一定要坚持把书念完,以后家里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很久后我才得知真相,哪里有这么快就能联系到资助,都是刘老师从他自己的工资里挤出来的。”在他的帮助下,姐弟俩先后考上大学。“是刘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应芬说。

如今,大学毕业后的李应芬回到望谟,入职刘秀祥名师工作室。“选择回来,是为了回报,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贫困学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李应芬说,刘秀祥老师是她的榜样。

一路走来,更多的“李应芬”紧跟刘秀祥的步伐,奋发前行,回馈桑梓,奉献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乡村助学 扶志扶智

2018 年,望谟县成立实验高中,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正逢学校新建,这无异于又一次白手起家。

每天早上6 点,刘秀祥准时到校,看学生的早餐情况、陪学生早读、巡查校园,然后开始上第一节课。没课时,他与各处室和教研组的老师交流工作。而到晚上等学生睡了、教师走了,他在学校公告群里发一张校园平安照才回家,忙碌的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

刘秀祥在课上辅导学生(2022 年8 月26 日摄)

不仅如此,他还找学生聊天,与成绩优秀的学生聊梦想和未来;帮成绩稍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对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会跟他们聊人生的路在哪里,应该如何走好每一步。“老师在学习上能帮上的忙并不太多,更多是辅助和适当点拨;而后进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对未来更加迷茫,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和引导。人都有感情,学生也如此。你对学生好,他能感知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他始终坚持“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

刘秀祥还时常协助各科老师帮助学生规划学习任务和进程,有时甚至具体到告知他们哪一章的哪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怎样掌握,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会让学生看到每一次努力的成果,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如今,望谟县实验高中作为“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理念的点睛之笔,在2022 年高考中本科录取人数突破1300人,从过去的长期挂末直升全州第三。

在刘秀祥看来,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除了唤醒学生,还要唤醒社会的关注”。刘秀祥到各个地方演讲,用自己的事迹鼓励更多人追逐梦想。至今,他已经到各地演讲超过1100 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共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近 1900 人,受助学生中已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仍会继续得到资助。一个在大学时宁愿打数份工都不肯接受资助的人,为了能让这些贫困孩子上学,他几乎见人就问:能资助我的学生吗?就靠着这种不屈的精神,他陆续从1000 多人那里“争取”到了1700 多万元。

公益演讲中他一次次讲起辛酸的往事,不是为了获得同情,而是希望那些和他一样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他说,其实自己并不想讲这些,“因为讲一次就是重新揭开伤疤一次,每次讲完我都吃不下饭。但如果揭开伤疤能够激励更多的人,那这种痛是值得的!”

2022 年,刘秀祥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大会期间,他作为全国37 位党代表之一走上了大会“党代表通道”,发出了山区教育的声音:“我将继续与广大乡村教师一起奋斗,让山里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拥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做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守梦人。”

从一个家境窘迫、背母上学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受万千学生尊敬的“灵魂工程师”,刘秀祥始终初心不改,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引导激励他们朝着人生理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望谟县上学资助
田野里,丰收忙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贵州省望谟县纳郎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上学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望谟县委离退局、老年大学到蔗香镇新寨村张贴帮扶公示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望谟县重访革命遗迹传播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