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医生 董宏涛
2023-11-20聂容止
| 文 · 聂容止
作为第一代动车检修人,董宏涛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
铁路越来越长,列车越来越快。业精于勤,事成于细。
“保障旅客安全”这6个字时时萦绕在董宏涛的心头,一刻都不敢松懈。
董宏涛巡检动车
2023 年5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了《最美铁路人》系列专题片,分别讲述了11 位“最美铁路人”坚守岗位、奋斗拼搏的先进事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便是其中之一。
铁路一线工作是个苦活,更是个细活。对于董宏涛来说,尤其如此。他是让动车安全驰骋在祖国大地的幕后工作人员,被业内誉为“中国动车检修第一人”。
每当夜幕降临,动车组机械师就要匆匆赶往工作岗位,为白天风驰电掣、日行千里的高速动车组进行全方位检修。这是一份“万无一失”的安全承诺,也是一份“吹毛求疵”的工作,更是一份“重于泰山”的担当。
“一列标准动车组列车有近50 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董宏涛说,“动车组机械师每晚都要检查数以千计的裙板、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是否状态良好,以确保动车组能按时交车出库。”
作为第一代动车检修人,董宏涛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铁路越来越长,列车越来越快。业精于勤,事成于细。“保障旅客安全”这6 个字时时萦绕在董宏涛的心头,一刻都不敢松懈。
铁路人的传承
1969 年10 月,董宏涛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世家,祖父曾在陇海铁路管理局线路大修队工作,父亲又是一名铁路客车车辆检修工。
小时候,他常听祖父讲支援陇海线建设的故事,也总喜欢跟着父亲去看他们检修火车,在浓厚的“铁路”家庭氛围影响下,他迷恋上了“铁路服、大盖帽”,对铁路充满了深深的憧憬和向往。
“小时候常听祖父讲当年冒着炮火抢修铁路的故事,那时就立志要到铁路上工作。”董宏涛说,“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听他跟我讲,他的兄弟、我的叔祖父是火车司机,抗美援朝的时候,开着火车支援我们国家的故事。所以说,从小我对铁路、对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铁路的场景,直到今天他仍记忆犹新。7 岁那年,他和父亲第一次踏上铁路客车。随着客车的嗡鸣声,一辆辆绿皮火车行驶在那无边的铁道上,连接起城市与城市沟通的桥梁,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铁路”速度。
高中毕业后,董宏涛步入军营,成为一名军人。由于各项成绩优异,并且在军营大比武中赢得通信兵技能比赛第三名,他得到了所在部队的嘉奖。
1992 年,董宏涛从部队复员,一头扎进了铁路。“1992 年我从部队复员后进入铁路从事货车检修工作,刚开始感觉一切都还新奇,第一个月领到工资也很开心,那一年我21 岁,算是实现了人生自立!”说起30 多年前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董宏涛用“新奇”来概括。
但没过多久,董宏涛初到岗位的这份新奇就被“沉重”所覆盖。货物列车检查工作是露天作业,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还有通宵夜班,光是换闸瓦,都是个需要体力、技术、耐力的活。
每当货车需要更换闸瓦的时候,都需要他和工友将闸瓦从列检所运到货车旁,因为距离较远,“我们把6 块20 斤重的闸瓦用铁丝穿起来搭在两个肩膀上,每次都会勒出深深的压痕,一个班下来,有时得走八九趟,总负重近千斤”。他第一次感受到“铁路人”3 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此时,年轻的董宏涛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个体力活,心里渐渐有了抵触。“货车虽然看上去‘傻大笨粗’,但是要检修好也要具备精湛的业务和责任心,否则也会出现漏检漏修。”师傅的耐心沟通和技术讲解,才将董宏涛的观念又“拉”了回来。
他开始努力学习货车检修业务,苦练本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技术比武。刻苦训练3 个月后,信心满满的董宏涛在比赛中却一无所获。这次失利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世上没有简单的工作,没有将一份工作做到最好就没有发言权。于是,他开始反思,并开启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之路。
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后,董宏涛相继干过货车检修、客车检修和列车车辆乘务员。他回忆,那会儿跟一趟车就是15 个小时左右,双脚不离地,连续几趟跟下来,耳朵里很长时间都充斥着车厢的嘈杂声和火车行驶的嗡嗡声。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松过学习。
工作后的第10 个年头,单位选拔年轻骨干参加兰州交通大学的全脱产学习,董宏涛非常渴望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一想到要把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给妻子一个人长达两年时间,他的内心还是很忐忑。好在妻子给了他全力的支持,告诉他“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于是,董宏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在校学习期间,已经离开校园14 年之久的董宏涛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高等数学。“那段时间,我三点一线,上课没听懂,就追着老师问,再不懂,就去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直到听懂为止。最终14 门课程都以优异成绩通过,高等数学还取得了98 分的好成绩。”
学习结束后,他开始值乘西安至北京西的客车。列车晚上返程,白天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去宿舍附近的图书馆看书,钻研业务知识。在一次西安客车车辆段技术比武中,他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检车、车电项目两个第一名,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支撑着董宏涛一路坚持不懈地走来的正是那份追求梦想的信念,夜校学习班、高中补习班、中专学习班、兰州交大全脱产大专班、西安交大电器工程及自动化本科班……自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以后,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从货车检修学习到客车检修学习,再到近年来的动车组检修知识学习,董宏涛的工作岗位也从货车检车员到了动车组机械师。如今的董宏涛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动车“诊疗医生”。
铁路人的执着
董宏涛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执念,那就是想亲眼见证中国动车时代的来临。曾经,当他看到日本的新干线、德国西门子铁路高速发展,而我国的高速列车几年来却一直止步不前的时候,他默默将这份期许化作了学习的动力。
他说:“从1995 年一直到2007 年,在客车将近干了12 年。先后干过库检、车辆乘务,后来又干电器检修。12 年中间,还去兰州交大上了两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大专,还上过这种中专的夜校补习,我觉得这些学习、积累,才使我在2007 年国家高铁快速发展的时候能够发挥自己的一点作用。”
董宏涛和同事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探讨
2007 年,董宏涛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那一天,中国铁路第6 次大提速,西部地区首列“D”字头列车在陇海线西宝提速段顺利运行。听说单位要招聘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机会会偏爱做好准备的人,通过层层选拔,他从全段600 多名乘务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铁路首批动车组随车机械师。
每谈及第一次看到动车的情景,董宏涛都难掩激动之情。时至今日,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由中国南车青岛四方工厂制造给西安局配属的第一组车主号2018A。这简单的几个数字背后融入了太多铁路人的汗水与执着的坚持。
从工厂把这台动车接回西安,董宏涛第一次坐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动车,想到日后自己要做的工作正是维护这类列车的安全运行和维修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但面对动车牵引、制动、供电等专业知识,董宏涛还是遇到了困难,“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很多知识都不了解,工作效率也不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素养,董宏涛不断摸索,实战经验有欠缺,每天就拿着动车的说明书和图纸,实地对照着动车进行学习,反复琢磨演练,研究动车组检修难点要点;他深知自己的理论基础薄弱,便反复抄写书里的内容,直到倒背如流、入脑入心;学习时间少,他就吃住在单位,读书学习、用心钻研……
董宏涛知道,笨鸟要先飞,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真正学好、学精这门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钻地沟、登车顶,检修限度、故障现象、处理过程等记满一本又一本笔记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于动车检修技术的学习始终充满‘饥饿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在西安铁路局举办的职业技能比赛中,董宏涛获得了动车组机械师专业全能第一名;值乘工作中,他因及时防止了几次重大故障,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彰。
动车是没有翅膀的飞机,但是检修动车却要比检修飞机更细致,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当时我们刚接触,挫败感还是挺多的。比如说,运行途中遇到突发故障,在处理的时候,我们只知道简单的处理怎么做,背后的东西那时候我们都不掌握,只能给厂家的专家打电话,让人家来提供技术支援。”
2010 年7 月,单位决定选拔4 名技术骨干,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厂进行为期半年的诊断工程师培训,董宏涛再次报名。学成归来后,他被推选为段上新组建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组长。
“诊疗”工作刚刚开始,难题就找上门来。一天凌晨,一列即将出库的动车组列车突发受电弓无法升起的故障,董宏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初步确认了故障原因。“最终现实验证了我的判断是准确的,厂家技术人员也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当 年12 月14 日-15 日,CRH2094C 型动车组的故障诊断屏连报5 车车轮“抱死”故障。为查明原因,董宏涛调阅了1 个多月的行车信息,连续4 天跟车捕捉故障现象。最终,调查组确定了几次抱死故障均为误报,原因为电气连接器虚接,在全路第一次准确处理了该类型故障。厂家技术人员对董宏涛的技术和敬业精神赞叹不已。随后,董宏涛带领组员以提高“抱死”故障报警准确率为课题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
动车技术“诊疗”工作,不仅要发现“病灶”立即判断处理,也要敢于钻研创新,提前准备高效“诊疗”方案,避免小“病灶”误大事。
如今,在办公间一个展示柜里摆满了由董宏涛和他的团队攻关设计的专用工具。他研制的CRH3 型动车组应急升弓装置,为我国高铁动车组行业填补一项空白;他发明的动车组救援用32 芯线专用拆装工具,缩短了作业时间;他研制的CRH2 型动车组踏面清扫器自动排气专用工具,减少了作业人员……
“10 多年前,我们刚学动车检修时,还没有实践经验和可供练习的车,甚至都没见过动车组,只能自己钻研,尽可能多地记住相关知识为实践作准备。”董宏涛感慨,“刚开始检修时,我们只能把坏的零件替换下来送回厂家维修。由于列车零件造价高,加之我想搞清楚零件到底有什么问题,后来我就开始自己维修坏的零件。现在,我们不但能修好零件,还能对零件进行一些创新改造。”
“和动车打交道久了,闭着眼睛都知道各个零部件的位置,听一下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董宏涛微笑着说。
铁路人的守护
作为当时年纪最大的随车机械师,董宏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研究动车构造和零部件,从一名初级工一路“攀爬”成长为大国工匠,不变的则是精益求精的初心。
2015 年,西安动车段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经验丰富的董宏涛又当起了动车组的“120 大夫”,时时应对运行中的动车组突发故障和“疑难杂症”。
董宏涛常说,动车安全无小事,时刻牢记安全是第一位。“我们修车人要想着坐车人,我们要为旅客安全负责任啊,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说,我们就必须要把故障在它出库之前给排查掉、处理掉。”董宏涛说,“每次新线、新车上线运营时,我都很紧张。只有列车顺利抵达终点,旅客安全下车,我才觉得轻松了。”
董宏涛始终坚守在一线,工作室成立以来,带领团队共参与检修动车组7 万余组,先后巡诊处理了疑难故障和典型隐患问题300 余件,指导处理大小故障1000 余件,攻克了43 项技术难题,精心编写了《CRH2 型动车组常见故障处理手册》《CRH2 型动车组典型故障分析库》《宏涛动车难症百问解答》等学习资料;革新改造了14 项动车组专用检修工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 项、审核中3 项,成为动车组检修领域的行家里手。
从事动车组检修工作以来,董宏涛不断提升自我,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由他带领的“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被授予全国铁路党内优质品牌,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创新人才工作室、董宏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工作中,经常能看到董宏涛和徒弟们交流技术的身影,他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无私传授经验窍门,让更多的动车组机械师能够及时应对处理动车组突发故障和“疑难杂症”,保证动车运行安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动车组检修是一个小车间,只有13 个人,现在我们的队伍壮大成为有3200余人的全路一流高铁动车组检修基地。我们创新工作室在建立之初也只有4 个人,现在已经有研究生、本科生共53 人。”董宏涛说,动车组检修队伍发展很快,西安动车段原来只有1 个检修库,只能检修1 种车,现在有6 个检修库,可检修5 种标准动车组,动车组检修也从原来只能完成一级、二级修逐渐到了现在的三、四级高级修。
2023 年2 月24 日,中宣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 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精细处置动车组疑难杂症,铺就旅客平安舒适出行路”的董宏涛则是其中之一。“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是对前一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段工作的勉励。我认为,‘最美铁路人’的‘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不断挑战、奉献的精神。我会带着这份精神,继续去攀登动车维修技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为确保人民安全出行和祖国高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铁路的快速发展和优质服务离不开广大铁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董宏涛说:“我希望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成长、攀登,为国家铁路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