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应用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3-11-20蒋漪桦杜洪灵吴桂荣张碧渝朱宇
蒋漪桦 杜洪灵 吴桂荣 张碧渝 朱宇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060)
压力性尿失禁在临床妇科具备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女性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在其打喷嚏、大笑时,患者会发生无法自控的尿液漏出,使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的压力,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1]。临床上在对压力性尿失禁进行治疗时,应用的方法主要为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等。导致女性腹直肌分离的危险因素中,主要的因素为妊娠以及分娩[2]。同时随着妊娠结束,也会增加盆底脏器脱垂的发生风险。妊娠分娩后,产妇自身机体的腹直肌分离以及其发生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3]。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易合并腹直肌分离,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的患者,有研究报道称,腹直肌分离电刺激的应用,有利于减轻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4]。本次研究就选取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108例,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应用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4例。对照组年龄20 ~ 38岁,平均(28.65±6.35)岁,病程5 ~ 18 d,平均(12.32± 5.28)d,包括32例初产妇与22例经产妇;观察组年龄20 ~ 36岁,平均(28.40±5.85)岁,病程5 ~ 18 d,平均(12.20±5.72)d,包括34例初产妇与20例经产妇。2组基线资料具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 符合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5];② 年龄20 ~ 40 岁;③ 腹直肌内侧缘距离超过2横指;④ 知情同意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 子宫脱垂患者;② 肥胖患者(体重指数超过25 kg / m2);③ 盆腔手术史患者;④ 慢性咳嗽超过30 d 的患者;⑤ 精神异常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盆底康复治疗。① 盆底电刺激治疗:指导患者排空膀胱,保持截石位,常规消毒电刺激治疗仪的探头后,采用导电膏涂抹在探头上,将探头放入到患者阴道内,将电流量逐渐增加,直至患者自身的盆底肌肉出现收缩跳动,但患者自感无疼痛为度,保持电流强度,开展持续的治疗。② 生物反馈治疗:应用阴道内侧压装置,测量患者的阴道收缩力,借助视觉信号,对患者的盆底肌肉状况进行检测,对肌肉群受损情况进行识别。依据患者的机体情况,来调整生物反馈模块,基于各场景反射,指导患者开展自主盆底肌肉锻炼。为患者交替开展盆底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每次开展的时间为30 min,每周为患者开展2次治疗,开展10 ~ 15次治疗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将电刺激治疗仪的电极片贴于患者的机体左右腹直肌,通过电极片输出电流,刺激患者的腹部肌群,电刺激共包括4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频率为30 Hz,脉宽为200 μs;第二阶段的频率为75 Hz,脉宽为400 μs;第三阶段的频率为4 Hz,脉宽为300 μs;第四阶段的频率为3 Hz,脉宽为150 μs。每次治疗时间控制为25 min,隔天开展1次治疗,开展10次治疗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2 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则为治愈;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60%及以上,则为显效;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30%及以上,但不足60%,则为有效;完成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不足30%,则为无效[6]。
(2)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以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检测。
(3)2组治疗前后轻度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改善情况。
(4)2 组治疗前后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评分,其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情感因素、生理因素与性伴侣因素,评分越高则性生活质量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比较(±s)
组别Ⅰ类纤维肌力(级) Ⅱ类纤维肌力(级) 肌电位(μ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4)14.60±3.25观察组(n=54)1.65±0.50 3.10±1.05 0.75±0.25 2.80±0.68 10.66±3.25 17.80±3.65 t值 0.383 7.266 0.565 5.949 0.067 4.812 P值 0.703 0.001 0.574 0.001 0.947 0.001 1.60±0.82 4.50±0.95 0.72±0.30 3.65±0.80 10.70±2.98
2.3 2组治疗后轻度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轻度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轻度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改善情况比较[n,(%)]
2.4 2组治疗前后PISQ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PISQ评分中的生理因素与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PISQ评分比较(±s,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PISQ评分比较(±s,分)
情感因素 生理因素 性伴侣因素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4)组别80.50±3.24观察组(n=54)30.65±3.35 31.80±2.65 27.80±2.36 28.15±2.40 19.40±1.35 20.55±1.46 77.85±6.32 82.65±2.35 t值 0.110 0.471 0.108 3.405 0.172 0.825 0.027 3.947 P值 0.913 0.639 0.914 0.001 0.864 0.411 0.979 0.001 30.72±3.26 32.05±2.86 27.75±2.45 29.80±2.63 19.35±1.65 20.80±1.68 77.82±5.26
3 讨论
在分娩进行的过程中,容易对产妇自身的盆底支持结构造成损伤,同时在妊娠过程中,孕妇子宫体积的加大,使其机体盆底肌纤维处于过度牵拉的状态,因此在产妇分娩后,盆底组织处于松弛状态,使得产妇容易在大笑或是咳嗽状态下,有不自觉漏尿的情况出现,临床上将其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8]。有资料显示,产妇产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为1 / 3左右[9]。腹直肌分离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致病原因包括妊娠、巨大儿等,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妇的盆底功能的稳定性,同时会导致产妇出现髋部疼痛,诱发其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或将其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情加重[10]。在出现腹直肌分离患者中,大多均会在2 个月内逐渐康复,无需为其开展特殊治疗,但也有接近30%的腹直肌分离患者,在产后1年仍旧未能得到康复,需要为其开展治疗,避免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有研究认为,盆底肌肉与腹部肌肉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因此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会对盆底肌肉的功能产生影响,由此使产妇的盆底脏器脱垂风险提高[11~14]。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孕妇群体,相较之下发生盆底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的风险更大,并且其通过研究发现,出现早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盆底肌张力也明显降低[15]。
临床上在对腹直肌分离进行早期治疗时,应用的方法主要为物理方式,如低频脉冲电刺激,而压力性尿失禁在大多选择手术治疗[16]。近年来,随着对腹直肌分离与压力性尿失禁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报道称,在治疗轻中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时,将哑铃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与电刺激疗法进行联合应用,可使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17]。在对腹直肌分离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时,非手术方案的应用率逐渐提高,但仍未制订出统一的标准方案[18]。
本研究在为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表明盆底康复治疗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分析原因,可能是腹直肌电刺激治疗的开展,使患者的腹部肌肉出现被动运动,使患者的腹部肌肉得到有效锻炼,随着患者盆底与腹部肌肉的功能改善,有利于使患者的尿道括约肌功能得到增强,将患者的尿动力提升,使患者的排尿情况得到改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9]。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与肌电位均高于对照组,盆底Ⅰ类肌纤维属于慢纤维,在患者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时,对盆底起到支持的作用。当盆底Ⅰ类肌纤维的功能减低,则会导致子宫脱垂以及阴道松弛;盆底Ⅱ类肌纤维属于快纤维,其影响着盆底肌肉的快速收缩功能,当盆底Ⅱ类肌纤维功能减弱,则会导致患者在运动、咳嗽时出现漏尿的情况。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的开展,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的盆底肌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患者存在的尿失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20]。盆底功能障碍的出现,会提高患者发生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的风险。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轻度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的开展,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反应减少。可能是由于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的实施,同时增强患者的盆腔与腹部肌力,发挥协同作用,使患者的盆腔功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21]。观察组治疗后PISQ评分中的生理因素与总分更高,表明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的开展,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改善。主要是由于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开展后,患者自身的盆底肌力增强,从而使患者的阴道紧缩度提高,有利于患者性功能改善[22]。
综上所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腹直肌分离应用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电刺激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减轻尿失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