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的影响
2023-11-20陈欢
陈欢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600)
对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而言,合理、稳定的血糖水平是预防并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受我国医疗条件的限制,糖尿病患者多在血糖平稳后安排其出院进行疾病的自我护理,因此,饮食合理性、用药是否规范及参加运动等,均可对其血糖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多对高血糖有一定的认知,而对低血糖则缺乏相关知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期间,常由于饮食不当或药物、运动等影响而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 / L,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冷汗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发生低血糖昏迷,危及患者生命[1]。有调查显示[2]: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的发生率高达20%。在经历过低血糖后,患者极易出现低血糖恐惧感。低血糖恐惧感(fear of hypoglycemia,FOH)指由于惧怕低血糖发生时产生的不适感和对生命安全潜在的威胁而产生的恐惧情绪。有调查显示:低血糖恐惧较高水平的患者可出现对血糖表现得极为敏感、警惕性加餐、限制外出活动等,部分患者宁愿选择高血糖。这不仅影响了血糖的有效控制,还造成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影响了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效果[3]。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belife-practice,KABP)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提供健康相关的知识,改变其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态度,进而促使其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健康教育质量[4]。本文将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降低了其低血糖恐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2 ~ 81岁,平均年龄(59.6±2.8)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4 ~ 78岁,平均年龄(60.1±2.6)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诊断、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 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5];② 精神、认知、沟通正常;③ 能配合研究及问卷调查工作;④ 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者;② 既往曾接受系统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者;③ 有精神病病史者或近1个月内服用精神症状药物者;④ 沟通障碍者;⑤ 无法配合研究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糖尿病健康教育,即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饮食的要点和方法,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不进食含糖率较高的食物;指导患者遵医嘱规范用药,鼓励患者参加运动锻炼,以降低血糖。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① 提供健康知识: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糖尿病及低血糖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要求患者回顾过去是否曾发生过低血糖,以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是否对其血糖管控造成影响。根据患者的叙述分析其对于低血糖及血糖控制的认知和态度,并对其错误、片面的想法予以纠正。如患者表示“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血糖宁可高一点,也不能低”,护士应予以正确的解释,肯定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但高血糖可能造成酮症酸中毒,并引发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血糖管理的重点在于保持血糖的稳定,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② 树立健康信念:帮助患者树立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目标,与患者共同制订可行性较强的近期、远期目标。如短期内控制血糖在一定水平内,或1个月内不发生低血糖。提高患者家属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血糖的防控中,并以其态度影响患者的行为。
③ 建立健康行为:要求患者以笔记本的形式记录每日的进食和血糖水平,对于血糖波动的情况,应分析相关因素,如进食是否存在问题,运动是否合理,服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方法、剂量是否有误等,查找出相关问题后予以改进,并继续观察血糖,以确定最适宜患者血糖平稳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方案。研究过程中应尤其关注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分析发生前后患者的饮食、用药、活动等情况,以总结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并对患者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如“因为你今天吃饭量太少/吃饭吃得太晚,所以发生了低血糖”,以此教育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或“打胰岛素的量不对,所以发生了低血糖”,并重新指导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对其注射胰岛素是方法和流程进行重新评价,以确定其规范性。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遵医嘱予以动态血糖监测仪,即将仪器放置于腹部,可无痛、24 h获取血糖数值,并将数据汇总,便于观察和分析每日每时段的血糖情况,在其发生低血糖时,仪器可报警,便于及时干预。既可减轻患者低血糖恐惧感,又可密切监测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以便调整饮食、用药,予以有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2组患者低血糖恐惧水平及低血糖态度和行为的评价和比较采用低血糖恐惧量表(HFSⅡ)、低血糖态度和行为量表。
(1)低血糖恐惧水平:评价采用低血糖恐惧量表(HFSⅡ),包括行为量表和忧虑量表共1个分量表,15个条目,用于评价患者为避免低血糖时间的发生及后果而采取的行为,采用0 ~ 4分表示“从来没有”到“总是”,总分0 ~ 132分,评分与被测试者的低血糖恐惧水平成正相关。
(2)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评价采用低血糖态度和行为量表(HABS),包括低血糖焦虑、回避、自信3个维度,共14个条目,采用1 ~ 5分评分法,总分14 ~ 70分,评分越高表示被测试者的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2组患者干预前后低血糖恐惧评分及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的低血糖恐惧及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低血糖恐惧水平显著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低血糖恐惧及低血糖态度和行为评分的比较(分)
3 讨论
低血糖恐惧是指患者由于惧怕低血糖发生的一种焦虑、恐惧情绪,其不仅影响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还可能造成患者放弃血糖的自我管理,放任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因此引发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低血糖恐惧的发生与患者的认知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常规的健康教育不能有效改变患者的认知及行为。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从认知出发,根据患者对糖尿病和低血糖相关知识的掌握予以针对性的宣教,纠正其错误和片面的观点,树立患者正确的血糖控制信念,帮助患者查找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干预,以确保患者血糖平稳;动态分析患者血糖波动情况,优化饮食、运动及用药方案,以便控制血糖在合理、平稳的状态。同时,调动患者的家属参与到血糖控制中,起到有效的监督、帮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低血糖恐惧水平,对纠正患者对于血糖的错误观念,有助于改善其低血糖态度和行为、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