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3-11-19陆代平
陆代平
摘 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我国许多玉米种植地区位于山区,玉米的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前山区玉米栽培过程中存在着田间管理不完善和施肥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山区玉米的种植结构,选择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山区玉米种植管理,提高山区玉米的种植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山区;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8-0048-03 中国图书分類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我国的许多山区和平原地区都大范围种植。和平原相比,山区的种植条件相对较差,玉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但由于玉米具有耐贫瘠和耐寒的特点,通过改良玉米种植技术,同样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当前的山区玉米种植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制约玉米生长的因素,应分析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改良玉米栽培技术。
1 山区玉米栽培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管理模式过于粗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劳动力老龄化。很多种植户缺乏专业的玉米种植知识、不重视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管理模式粗放,导致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感染多种病虫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2 病虫害防治不彻底
在山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没有掌握专业的玉米种植技术,并且缺乏科学精细的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行。出现病虫害后,种植户不分析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病的原因就盲目选择用药喷洒除虫,对玉米种植地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1.3 施肥不科学
种植户缺乏对有机肥料的认知,没有认识到有机肥料在改良土壤环境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片面地认为有机肥料的成本较高,不愿意施用有机肥,仍旧施用传统的化肥。长期施用传统化肥易导致土壤板结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失,从而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2 山区玉米栽培技术
2.1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玉米品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引导农民选择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的玉米品种,为玉米的高产奠定基础。农业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推广优质玉米品种,同时强化监督和管理,避免劣质玉米种子流入市场。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剔除颗粒过小、饱满度不够、发霉的种子,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选种之前应做好发芽率的测定工作,确定品种和播种量。挑选完种子之后进行晒种,将种子铺在地面,通过阳光照射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激发种子的活性,但是要控制好晒种的时间,避免灼伤种子。晒种完成之后,将玉米种子放在45 ℃的温水中浸泡9 h,通过浸泡处理能够让种子更好地发芽。将浸泡完全的种子放在20 ℃的恒温环境中,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搅拌,在密封袋中存放4~6 h之后播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种子的出苗率。选择1.5%三唑酮配合成膜剂制成包衣剂,包衣剂会在种子的表面形成药膜,将其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之后即可播种。
2.2 种植地的选择和处理
因玉米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虽在多种土壤中都能生长,但是产量和品质却不同。为此,选择土壤肥力好和物理性能好且最好是经过轮作的地块,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应对所选地块进行翻耕处理,深度控制在20~30 cm,翻耕之后要及时镇压,提高土壤的紧实度。在整地的过程中,要根据土壤肥力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选择免耕种植技术,能够省去整地和耕地环节,也不会破坏土壤的地表结构,有利于保墒。
2.3 播种技术
2.3.1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的选择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存在明显差异,要根据当地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选择播种时间。玉米正常生长的温度需要达到10 ℃以上,我国大部分的玉米种植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4—5月。播种时间太早,土壤温度达不到种子的生长需求,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或造成种子出芽后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较弱。温度起伏太大也不利于播种,严重影响玉米幼苗的成活率。
2.3.2 播种方式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地区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播种前还要做好药物喷洒工作,采用封闭除草方式,能够减少玉米苗期的草害,保证玉米健壮生长。在播种的过程中,应保证合适的深度。如果选择人工播种,要控制好每穴播种的数量,以保证出苗率。机械播种很容易出现漏播的现象,因此要随时检查,在播种完成后应及时镇压,通过科学镇压可以保证一播全苗。
2.3.3 密度控制
玉米播种量应控制在150~300 kg/hm2左右。可将种子和肥料同时施入土壤中,种子和肥料的间距保持在6 cm左右。播种完成后发现土壤水分不足时要及时浇水,但是要控制好浇水量,否则会影响出苗率。
2.3.4 查苗和补苗
在玉米出苗后要及时观察出苗情况,做好前期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查苗、补苗和间苗。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开始采用机械化玉米种植方式,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则很容易影响玉米的发芽率。玉米出苗期要定期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如果大范围缺苗则要进行催芽补种。如果缺苗情况不严重,可以采取移苗补栽的方式,选择带土移栽,提高秧苗的成活率。间苗和定苗工作也同样重要,通过间苗和定苗能够保证玉米的种植间距合理,确保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在玉米长出3~4片叶片时进行间苗处理,保留壮苗,将弱苗去除干净,当玉米苗长到5 cm时要进行定苗,保证秧苗健壮生长[1]。
2.4 管理技术
2.4.1 施肥管理
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不同。要结合玉米各生长阶段的特点,科学施肥和灌溉,坚持施足基肥,合理施用好苗肥、拔节肥、攻穗肥和粒肥。
1)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控制有机肥的用量,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和复合肥的比例,有机肥用量为45 000 kg/hm2左右,氮磷钾和复合肥的用量为150~200 kg/hm2。在玉米整地起垄时将肥料施在种植沟内并翻耕到土壤中,深度为10~15 cm,保证玉米正常出芽。
2)苗肥。玉米在播种后的10~15 d逐渐出苗,但是受土壤中养分、种子活性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玉米幼苗生长速度不同的现象,这就需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促进苗壮。正常情况下,在玉米出苗后可以施用苗肥,施入尿素用量为120~150 kg/hm2,促进幼苗生长。
3)拔节肥。拔节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施肥的关键时期,当玉米长出7~9片叶时标志着进入拔节期,该时期施用尿素用量为220~300 kg/hm2。通过施用拔节肥能够促进玉米根部的生长发育,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
4)攻穗肥。通过施用攻穗肥能够减少果穗的秃顶率,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要控制好攻穗肥的施用时间,玉米植株长到11~12片叶片时进入喇叭口期,做好攻穗肥的施入工作,尿素用量为300~370 kg/hm2。
5)粒肥。要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选择粒肥,如果前期的肥料施用不足,可能会造成玉米出现脱肥现象,要及时补充肥料。如果玉米的生长态势良好,可以不施用粒肥。果穗吐丝期是粒肥施用的关键时期,严格控制好施肥量,建议尿素施用量为30~40 kg/hm2,否则会造成贪青,增加发病的概率。种植户在施肥过程中,应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不同生长阶段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针对性施肥,注意肥料不能距离根部太近,否则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肥料选择尿素和复合肥,施入之后要做好覆土工作,否则会影响植株对肥料的吸收,从而浪费肥料[2]。
2.4.2 灌溉管理
在玉米各个生长阶段要做好灌溉管理工作,如果苗期的水分充足,一般不需要灌溉,过多灌溉会造成玉米幼苗出现倒伏现象。在玉米抽穗开花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应及时灌溉,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充足。玉米遇干旱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在玉米授粉期到乳熟期,一旦缺水会导致果穗小,也可能会使玉米植株出现早衰的现象。因此,结合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和需水量制订科学的灌溉方案非常关键[3]。
2.4.3 除草管理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杂草争夺养分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玉米田间管理可以采取3次中耕除草措施。在定苗之前进行第1次中耕;当玉米苗长到30 cm左右时进行第2次中耕,可以适当增加中耕的深度;在玉米植株拔节期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控制在9~12 cm。另外,通过除草能够提高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坚持尽早除草的原则,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选择人工除草或者除草剂封闭除草,严格遵守用药规程,控制好用药量,否则会影响除草的效果[4]。
3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3.1 玉米大小斑病
3.1.1 为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对叶片的为害较大,导致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发病初期阶段,患病的叶片会出现灰色病斑,病菌扩散后叶片颜色逐渐变为黄褐色。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苞叶和果穗,在玉米整個生长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发病概率较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提高这两种病害的发病概率,也更易造成病菌的扩散,因此做好小斑病的防控工作非常关键。
3.1.2 防治方法
玉米收获之后,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和废弃物,能够减少越冬病菌的数量。可以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有效地破坏病菌和虫卵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病菌和虫卵的数量。若出现大量降水、田间积水的情况,要及时排水去湿,否则会导致病菌的繁殖扩散。出现病害之后,选择25%霉菌酯2 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发病部位,或将发病的植株拔除并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搭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能够提高防治效果。每间隔8~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交替轮换用药以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5]。
3.2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在玉米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出现,对幼苗的为害较大。玉米粗缩病和矮花叶病都是由昆虫传播病毒引发,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毒性疾病。由于毒源丰富,传毒昆虫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应采取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玉米发病之后,及时拔除患病植株,并且统一销毁处理,防止病毒的扩散。做好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概率。
3.3 蚜虫
蚜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主要吸食玉米的汁液,能够长期寄生于玉米叶片上,叶片上附着大量蜜露,并且会覆盖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影响,也影响玉米穗的正常发育。蚜虫1年能够繁殖20代左右,有着很强的繁殖能力,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做好蚜虫天敌七星瓢虫的保护工作,科学制定七星瓢虫的释放量来抑制蚜虫繁殖;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利用蚜虫趋光性的特点,在田间悬挂杀虫灯并控制好悬挂的数量,也可以在玉米上方30 cm处悬挂黄板,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选择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选择20%噻虫胺悬浮剂,用量为150 g/hm2,兑水25 kg/hm2之后均匀喷洒在有虫害的部位。
3.4 地下害虫
为害玉米生长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蝼蛄和金针虫。通过精细耕作,清除土壤中的杂草,可以破坏地下害虫的生长环境。可选择糖醋液诱杀害虫,将白醋、糖、白酒、清水按照4∶1∶1∶16的比例配制,加入敌百虫搅拌均匀制成溶液,能够灭杀地下害虫。也可以选择毒饵诱杀,使用48%乐斯本乳油和细土配制成毒土之后均匀地撒在田间,能够起到很好的灭杀作用。
4 结束语
当前,山区玉米栽培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模式粗放、病虫害的防治不彻底和施肥不科学等,主要原因是当前山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龄化,对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接受能力较弱,玉米的种植效益不高。提高山区玉米产量应多措并举,不仅要加大对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引导种植户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且也应给农民提供优惠的补贴政策,研发适合山区种植的品种,为实现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娟.辽东地区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33(5):85-87.
[2]高照军.夏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致富顾问,2021(6):18.
[3]刘建光.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2,10(9):1-2.
[4]姜河.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新农民,2022(28):60.
[5]王毓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2):50.
(编辑:任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