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多维感知下城市滨水休闲空间景观设计运用
2023-11-19刘雍玮孙彤彤
刘雍玮 孙彤彤
摘要:满足人们对滨水休闲空间中所需要的各种感知要素,根据这些环境感知因素进行重点优化,达到符合多维感知系统下宜居环境改造的目的。通过对相关环境感知理論的梳理,建立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设计策略并对其进行景观优化。根据多种感知要素进行优化改造,解决了环境中各种问题现象,让人们有了更好的游行体验,提供给人们良好的休闲环境。 滨水休闲空间的设计在保证人们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情感需求,为人们带来多样的感知体验,丰富空间环境,增强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感,营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关键词:多维感知 滨水 休闲 听觉 视觉 触觉 嗅觉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9-0032-04
Abstract:Meet peoples needs for various perception factors in waterfront leisure space,and focus on optimiz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factors,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ivable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ion system.By combing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eories,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and on this basis,the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waterfront leisure space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landscape was optimized.The space was optimized and transformed according to various perception elements,which solved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space,gave people a better parade experience,and provided people with a good leisure space environment.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eisure space not only ensures peoples basic functional needs,but also meets peoples various emotional needs,brings people a variety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s,enriches the space environment,enhances peoples sense of experience in the space,creates urban characteristics,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city.
Keywords:TMulti dimensional perception Waterfront space Leisure space Hearing Vision Touch Smell
引言
近年来,通过现代城市不断的转型与发展,城市滨水休闲空间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中重要内容,人们对于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建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从城市环境中多维感知视角出发,为城市滨水空间环境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对策方向。
一、相关概念阐述及现状
(一)相关概念阐述
1.多维感知
感觉是指人们的多种感官对于各种事物的形态、色彩、气味、滋味、触觉等所产生的直观反应,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应,是以生理系统为基础的各种情绪变化[1]。在现实生活中,知觉包括我们所说的多种感觉。根据彭聆龄所给出观点“知觉是客观事物刺激到感官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根据上述两点,我们把感觉和知觉归纳为感知。感知的类别有多种规范形式,通常会以被作用的感官进行区分,被分为视、听、触、闻、味等知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边事物进行认识时需要经过视力、听力、嗅觉、触觉、味觉的综合。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味觉感知与嗅觉感知以上整合起来称为多维感知系统。多维感知触动到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综合体验,使人们感受周边空间的真实感和心理上的体验感,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印象。
2.滨水休闲空间
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创建最初的区域,包含水域、水体边缘和延伸至陆地一定范围的空间地域,是城市中的一种特定空间,大致分为开放空间、驳岸空间、公共绿地空间。滨水空间主要是协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统一。自然风景区包括江河、大湖、海域等,人工风景区包括一些公用事业设备放置区域、公众建筑物区域等,通过结合大自然和人工景色,实现大自然与人工建筑设施的相互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休闲空间体系是由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相互结合,休闲物质空间以有形的娱乐场所和与之配套的建筑物为主体,休闲行为空间以娱乐场所作为一种以精神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感应[3]。中国古代对“休闲”一词的解释一般指两个含义:一是对身体疲劳的缓解,二是对精神上的慰藉。
滨水休闲空间是指城市中的最为珍贵公共开放空间,是水域延伸至陆域一定范围的公共空间与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空间的组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的公共场所和亲水的休闲景观,作为媒介传承城市文化,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
(二)滨水空间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滨水空间的环境设计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在对其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经验。自从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首批建设滨水景观之后,政府开始充分注重滨水景观的发展。如今,过快地建造城市滨水景观导致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单一性。设计无法与滨水生态相适应、无法使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充分联系,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要实现城市健康长久的发展,要对滨水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完善滨水景观。
二、多维感知下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方法
(一)多维感知类别
1.视觉
人的主要感官是人的视觉。视觉功能可以使人感知外界物体的形态大小、明暗程度、颜色变化、动态或静态,获得多种了解周边事物有意义的信息。古人的成语中“形形色色”告诉我们事物形态和物体颜色是视觉的两个主要因素,也是古人对视觉最简单明了的说明。心理学家认为,视觉是人们对物体产生的第一印象。环境设计中的视觉点是点、线、面、实体和独立空间的响应实体,其中事物的数量、摆放位置、所放方向、形状大小、纹路样式、颜色以及空间的围合、连带、相向都会对使用者产生舒适、紧促、愉快等反应。
2.听觉
听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沟通交往方式,是排在视觉之后的重要感知要素,人们凭借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声音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深化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如海浪拍打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车辆鸣笛声等。人们在参观和欣赏景观的同时,离不开听觉,听觉可以使人产生多种感受,通过听觉获得的多种感知可以参与到周围的景观环境当中。
3.触觉
触觉是皮肤通过与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体验到的各种冷热、干湿、疼痛、压力等感觉。它是人的第五感官,触觉的形成则是由于需要和外部物质进行直接碰触,从而具备了真实感和直观性的特征,当我们要感受物体的形态大小、纹路样式、冷暖温度、干湿程度时,都是要通过触觉完成。
4.嗅觉与味觉
嗅觉是一种由嗅神经系统和三叉神经系统两种共同组成的感觉系统。正常状态下噢觉和味觉会联合并相互产生作用。觉是感,即有一定的距离感,嗅觉可以通过一定距离感受一些化学刺激。味觉与之不同,是需要亲自尝试,通过激发味蕾形成,一般我们能从生理上感觉到酸、甘、苦、辣、咸五种感觉,环境空间中味觉主要是凭借一些饮食和行为活动整合来产生。相比之下,嗅觉的认知程度高于味觉,并成为人体最主要的感觉系统之一,可以跟听觉和视觉的敏锐功能在同等水平。人的嗅觉在视觉出现功能不佳的状态下就给予了一定的意义,人们就会通过气味来辨别事物,认清事物,且了解周围的环境。
(二)多维感知设计运用
1.视觉感知运用
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因为色彩和周边环境而产生变化和影响,例如看到绿色草地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一见红色就会感到暖洋洋的,一见黑色就会觉得晦涩沉重,一见阳光就会心旷神怡,这些都是视觉上的影响。古代印度健康学说认为,光谱中每个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波段,并能发出特定的振动,每个色彩都具有其特有的能量,而7种能够控制人类身体的能量跟这些能量相符合。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颜色组合而成的景观,对其进行合适的色彩配置,并使整体景观环境协调统一,既有整体性又不乏单调,能够在人们视线范围内带来身心的舒适。
2.听觉感知运用
声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无可厚非的作用,首先,它是人们相互交流和感知环境的前提。而且当视觉感知体验不足时,听觉就充当视觉的重要功能来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变化。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体验感不同,当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体验时是通过愉快舒适的声音获得的,烦躁的情绪是通过各种噪音造成的,而且在不同的单个空间环境中,声音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在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引入声音的设计,在国外,“森林浴”深受城市中人们的热烈追求,在紧张的城市环境中回归到自然,享受自然带来的多种舒适感,缓解内心的压抑、促进身心健康。
3.触觉感知运用
人们在触觉产生时,由于与各种材料的形体及纹理的接触,其精神感觉也会有差异,通过接触不同的物体如草丛、沙滩、石木等,如玻璃给人一种平滑的感觉、沙滩给人柔软的感觉,木质物品给人温和感,石材使人感到清凉。在人碰触到物体时,二者出现片刻的维系并赋予人的情感和生命,而人的外在感觉渗透大脑并分散到身体和精神,人与物体在此刻会形成一种共识,产生“人天同构”的感受。日本经典枯山水景观的设计巧妙运用了沙石的元素,采用水纹来体现大海和湖泊,经过精致规划,在一定的空间内,体现自然舒适的空间意境。德卢西奥迈耶曾提出设计师是通过触觉的创造性运用来十分贴切地感受材料的观点。
4.嗅觉与味觉感知运用
最初的“气味疗法”是我国古代名医华伦发现的,他将一些药用植物,如麝香、百部等药材植物制成香囊布置在病者房中,用来医治恶心呕吐、肺病、胃病等疾病。如今的医学研究也证明,植物产生的气味通过嗅觉的感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们的一些疾病治疗起到良好的功效,是用植物的气味对嗅神经系统和脑下垂体进行刺激,影响着人心情上的变化,从而起到改善人们生理健康的作用。心理学家赫兹说过“嗅觉具有情感的特性,嗅觉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记忆,可以作为环境识别的一种辅助手段”。在环境中的花草、树木、水、空气共同作用下常会产生一种“沁人心脾”的特殊效应,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令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促进人与自然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如室内、座椅、森林走廊、竹林漫步、森林氧吧及休闲区周围都可以进行规划。
三、多维感知下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一)建立公共开放感知空间
1.公共设施感知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是人、水和城市之间相互交融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生活的主体是人,人们会对此环境之中一些有趣的事物吸引,产生各种感知体验。可以通过微小措施的改善、多种功能区域的划分、景观节点的设计更新建立休闲的氛围,提供便利的服务,来体现空间中的趣味性与公共设施多功能性,让人们对空间内的多种休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视觉体验上将空间布局根据人流量大小调整空间的疏密,并且在设计时注意保持适当的间隔;空间内设置代表地域符号的标志建筑雕塑,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空间内休闲座椅的设计在外观形態上除条形外,还可在场地内提供曲线、环形坐具,增强视觉造型设计感;增加休闲坐具数量且将其大多设置在视野开阔、景色宜人的地段,丰富人们在视觉上的观赏体验;设置多种线性导向的标识系统视觉上给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游玩导向信息,指引人们各处景点的方向信息,照顾到人们的视觉习惯进行合理有序的流动[4];夜晚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以防发生安全事故,并使人们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触觉上例如座椅以花坛、树木等为依靠直接接触,增强安全感以满足市民驻足、活动的需求,环形坐具又能方便人们在小尺度内进行共享交流,同时又保证了私密感[5];空间内建立多功能娱乐区域,如儿童玩耍区域,老年健身区域和年轻人活动区域,使儿童通过与娱乐设施的接触、老年人通过与健身器材的接触、年轻人与各种活动交流场所之间产生各种不同触觉趣味感知体验。通过完善多种设施服务功能,吸引人们参与到空间中来,使人们在空间中获得多种互动参与感,增强空间内人们的感知体验,如图1。
2.慢行系统感知设计
城市环境中,人的听力功能会因为长时间过度嘈杂的声音造成伤害,汽车尾气等不良空气会通过人的嗅觉、味觉感知影响身体健康,呼吸功能会因长期吸入二氧化氮造成损害,接连导致视力及听力功能不足。为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感知空间,需要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和分流交通的构建。空间外部交通布局使城市中的不同空间合理有序地连通,在视觉上例如分开布局过境交通与空间内部交通,建立高架道路,使外部交通车流由下层高速道路通向停车场,并将空间内外相接,减少视觉污染与光污染现象;听觉上与休闲空间连接的普通车道上设置速度缓冲带,改善城市交通对休闲空间产生的嘈杂环境,改善听觉体验;嗅觉上通过与城市交通的分流建设提升空间内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环境中产生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等社会现状。空间内部慢行系统在视觉上其主要道路起到引导游人游览的作用,所以道路的长度、方向、宽窄等需要进行综合考虑,视觉上在一定区域内漫长而笔直的线路尽量避免出现,避免单调的步行体验,同时作为贯穿整个景观带的道路,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形成一条景观动线道路,有适当的地形起伏,相互串联其中包含的带状绿地及滨水慢行道等[8],触觉上将步行与骑行道路进行分流规划,同样景观节点内園路也需要一定的分类与形式变化,提高园内各个景观节点的可达性,可在草地、水边、林下等区域增加汀步或小径,盲道等,并依据无障碍设计原则,保证残疾人员的安全问题[9]。所有园路在设计时遵循人性化、安全为主原则,保证人们从空间中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做到安全、健康出行,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如图2。
3.色彩活力感知设计
色彩是影响人们心理情绪变化的媒介,对人们的视觉起着直接作用。环境中感知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听觉与嗅觉可以在相对距离中产生,但触觉和味觉的产生需直接碰触事物,使景观色彩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在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内划分不同的观景场所,例如对空间场所进行色彩营造,如红色,使人们感到热情可以运用在城市滨水空间内焦点的对象上,但需谨慎使用,因为大量使用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的现象;蓝色,代表平和冷静的感受,可以使用在各种休闲区域或是驻足观赏区域内。此外,在对单个空间场所进行设计时,应选用和谐的色彩进行调和,不宜过于单调,如在大面积以绿色为主的草地环境中可以恰当选用颜色相对艳丽的花卉植物进行衬托;在蓝色为主基调的水域空间中可以采用原木色的设施进行搭配[6];在功能分区的色彩搭配时,根据不同分区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儿童活动空间颜色鲜艳多彩,以亮色为主,休憩活动空间的颜色以舒适单色调为主;在整体滨水地区的空间内最好采用独特的蓝色为主基调颜色进行设计,达到与景观环境的统一,突出地域特色[7]。一个城市可以透过视觉艺术感知其表面体现下的形式之美,通过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对空间色彩进行合理配置,打破单一的视觉享受,丰富人们的观赏体验,打造趣味和谐的城市滨水区环境,如图3。
(二)建立驳岸感知空间
1.亲水性驳岸感知设计
建立亲水性空间视觉上注重与庭廊等建筑物的结合,例如,在河岸空间设计连廊或景观临水栈桥延伸至水景中,形态可以曲折蜿蜒,增强设计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亲水平台休闲座椅朝向水面,满足人们观赏水景的视觉需求,加强人们与滨水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触觉上,搭建张拉膜、轮船租赁点、入水台阶等使人们享受其带来的多种触觉体验感,满足人们划船、游泳、野营多种亲水机会。听觉上,建立亲水休憩平台、喷泉等使人们与水体之间创建多种听水接触形式。嗅觉上,通过人们与水域空间的近距离接触,使人们感受到水生态带来的独特气味。人们可以通过多维感知体系感受水,打造趣味性的水岸氛围,使人们获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更好地提供人观水和亲水互动体验,如图4。
2.安全性驳岸感知设计
水景观设计的重点就是驳岸设计,设计首先要出于其基本功能考虑,保证其安全性;其次,根据水体本身及其形态,结合自然水体,设计的形式还要满足保护水体的要求,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本前提下,防止河岸崩塌或者冲刷;垂直河岸虽能更好地保证基本需求,但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因此,设计要注重连接人群活动空间与水岸空间,在进行改造设计中视觉上可以调整驳岸形态,美化岸线,例如采用混合式设计,从人在不同景观角度的视觉点出发,将阶梯式驳岸与斜坡式驳岸相结合,既提升了水体与陆域之间的亲密性,又改善了一般岸线过于单一的缺点,保证了人们游玩的安全性;设置缘石坡道、采用一定数量的山石打造生态护岸,不同形状的碎石减缓岸边水流,恰当种植驳岸的植物群落,使水与岸边形成富有层次的过渡,使水体与岸边相互联系,预防分裂,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使功能性与形态性相结合[10]。能更进一步创造出安全、健康的滨水空间,如图5。
(三)建立公共绿地感知空间
1.植物景观感知设计
在滨水空间进行植物配置时,可根据不同的视觉、触觉、嗅觉感知相互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生态景观。在对空间进行植物布局规划时,最好保存场地内的原有植物,保留原有的植物特色,在整体性的设计下还需注重其变化,视觉上,在人们视线感知多的路线或主要节点上放置特征明显,观赏效果好的植物,通过设置良好的植物景观游线,吸引人们的目光,引导人们观赏空间内的多种景观节点,并提供最佳 的视觉点,起到视线引导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通过植物的形态、颜色来展现不同的景观特性,根据不同分区种植适合的植物[11]。在植物选择上主要以当地树种为主,比如刺槐、樟树、榕树、紫荆等可作为基调树种,将香蒲、海棠、千屈菜、樱花等特色植物作为各景观节点的点缀树种,引借其色彩、形态和香味,丰富人们视觉、嗅觉感知体验,加强空间中植物的整合设计,减少空气污染、噪音所带来不良感知体验。营造可持续的生态滨水景观环境,提高滨水景观的生态性、趣味性和可持续性,如图6。
2.可持续景观感知设计
在滨水休憩区域的规划中,将水体与植被有机地进行融合,形成生态的驳岸,并通过植被、水体、生物群落等因素,形成一个可连续的生态岸线和生态体系。调节水与陆地之间的水分,调节整个空间的生态环境,引起游客对环境的多重感知体验,有利于空间的整体设计。根据不同水体特征布置不同品种的花草跟树木,在岸边种植一些花灌木,水面种植如鸢尾、菖蒲、芦苇等,使空间层次感得到提升,改变了生硬的驳岸形态,这不仅对人们的视觉体验有极佳的导向作用,对嗅觉等多种感知也起到了改善作用。植物设计要与水域相呼应,相烘托,并与水生植物、驳岸植物相结合,并根据滨水空間环境条件搭配各种植被,形成水生 - 湿生 - 陆生的植物生态群落和生态景观。滨水空间的蓝绿资源产生的大量负氧离子,对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产生了良好的感知体验,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通过人对环境的综合感知,极大改善了人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12]。其次,通过水体与植物的整合设计使滨水空间形成微气候,不仅能调节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通过感知功能提高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力,更为人们创造了更多获得健康效益的机会,将生态健康城市理念真正融入城市滨水空间中,如图7。
结语
本文依据多维感知理论,考虑如何将人们所需的多种感知要素融入滨水休闲空间当中。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打造成趣味性、安全性、生态性的感知空间,在保证人们在空间中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保证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增强人们在空间中所获的多种感知体验,整体改善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滨水休闲空间,并在未来滨水休闲空间的设计发展中,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立石,张斯.多维感知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11):113-114.
[2]俞佳.生态思维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浅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0):135-136.
[3]陈秋羽.城市滨水休闲空间景观设计分析——以沈阳市卫工明渠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1(05):30-31.
[4]许美子,吕美.滨河公园导视视觉优化设计研究——以沈阳奥林匹克公园为例[J].设计,2022,35(11):153-156.
[5]符文成,范英俊,吕晓.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动态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0):63-65.
[6]陆兆宸,徐轩轩,张娅薇.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20,17(09):133-136.
[7]金鑫,李鎬崇,席智慧.地域文化特征的海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釜山市为例[J].设计,2022,35(10):66-69.
[8]朱姝莹.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景观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21,44(24):108-110.
[9]庞琳,安琪.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与景观提升策略——以平顶山市湛河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06):67-68.
[10]邢琳.滨水生态景观中的植物设计[J].现代园艺,2022,45(03):130-132.
[11]梁家豪. 健康促进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12]文楠. 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