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创新传播研究
2023-11-18孙远志张明月
孙远志 张明月
摘 要:从理论上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创新性传播进行探索,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必要性与可行性出发,提出运用技术手段建立数字信息库,创造多样化网络展示平台与多媒体交互平台数字化运行形态的传播策略。以期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数字化创新传播、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使其在新的传播路径中散发民族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彝族漆器;数字信息库;数字博物馆;传承创新;沉浸式体验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广西传统漆工艺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彝族漆艺风格带有强烈的原始宗教象征特色和自然和谐的风格特征,色彩为黑、红、黄,是其民族独特文化色彩符号。彝族漆器不仅是传统的生活用品,也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的物质体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彝族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手工技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今彝族漆器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其文化内涵传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受地域环境限制,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播渠道狭窄,传统的传播方式较依赖于文字、图片等形式,而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会出现媒介丢失、缺损等问题。为了真实、有效、生动地记录和展示彝族漆器技艺,数字化是一种有效途径。数字化媒介所具备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可以成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沉浸性与永久性等特点更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和更具吸引力的传播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漆器技艺传播方式的活态转化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提供新的途径。
一、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
在现代,创新创建数字化载体成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今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技术操作简单,技术成本低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运用数字化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处理、储存、展示与应用,目标在于将其技艺的物质载体、工艺特点、制作流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信息和价值进行保存和展示。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借助数字化传播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实物数字化,工序可视化,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传播。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虚拟物品和参与者的互动交流,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能够扩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受众。同时数字化传播强调文化生态中人、物、社会的相互关系,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储存漆器的器型和材质,更能呈现制作流程、手工技艺特点以及与彝族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联,呈现出传统技艺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技术层面来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传统漆艺进行保护传播能产生传统传播方式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彝族漆器髹饰技术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可行性
如今,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影响的领域广泛,技术操作简单,应用成本低廉,数字技术逐渐渗透进非遗数字化建设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探索和实践,也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条件。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和“非遗保护研究专题数据库”也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影像和文献的系统存储、展示与传播,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提供基础;3D扫描与重建技术可以对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损失而呈现出受损现象的漆器文物进行虚拟程序模拟,以推测其原始面貌并进行虚拟复原,同时还可以根据修复后器物表面状况进行三维重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网络技术和动作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不但能复刻还原器物面貌,也可以重现历史中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失传非遗技艺。
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策略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数字化传播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与途径,也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满足非遗传承发展内在要求前提下,传统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与现代发展潮流相结合,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实现受众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参与,扩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新时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实现活态传承。
(一)整合非遗资源,构建数字信息库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运用數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数据库建设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展示传播、研究开发、传承保护至关重要,是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不可缺少的途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据库的建立应包括彝族漆器的二维平面图像、立体三维图像与精准信息档案、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全方面信息档案等。其中,首先数字化收集有关彝族漆器的信息,重点包括彝族漆器器型、纹样等,并将收集到的图像进行数字化保存。对已经收集到的彝族漆器从器型作用、装饰纹样与色彩要素进行分类整理,便于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社会、历史和环境方面的因素,能够梳理阐释出彝族漆器器型与纹饰演变的轨迹, 总结出其演变过程中各方面信息。此外, 通过与专业数据库中的信息比较, 可以对比漆器器型的特征, 研究彝族漆器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规律[2]。根据这些规律与特征,可分析出今后发展和传播的一些新的建议。
同时,将早期有关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音频、视频进行采集,通过文字记录或者录音录像采集漆艺人的资料,过程中需要保证工艺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用数字化手段对收集到的漆艺人和工艺制作流程进行后期优化剪辑,将这些资料录入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保护与传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据库还要包括文献数据库,收录对彝族漆器类型、特点、纹样及其髹饰技艺进行描述的古代文献,以及现今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研究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等。此外,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收集包括研究和展览彝族漆器过程的信息,全方位地记录这些细节信息,扩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内容。自此,数据库涵盖了彝族漆器的基本信息,这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地记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基本状况,同时还能提供比传统资料更为便捷的查询、利用等功能,对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展示与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资料参考价值,为其数字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二)创新新媒体模式,搭建网络展示平台
数字技术的提升,网民数量的剧增,推动了信息传播形式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建设进入“三微一端”新模式,“三微一端”主要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及新闻客户端为代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这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性强,传播精准度高,并且更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2019年2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4]。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需把握新媒体传播优势,借助数字技术,将髹饰技艺文化信息进行整合,将矢量数据供于资源分享、保护利用、产品开发及艺术交流等方面,积极打造微博、微信、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三微一端”的矩阵传播态势,使彝族传统技艺走入大众视野。以微信为例,其功能强大,不但可以运用公众号推送有关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公众号文章,利用移动阅读、评价、转发等方式与受众开展互动,进行知识传递与信息的二次传播;还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发线上数字化程序,如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央视频和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将敦煌窟内的壁画与佛像进行一比一数字化还原,在小程序的观赏模式中,观者可以在体验在光线充足的视野中观察敦煌文物,还可以放大观察细节,同时可以运用交互点击了解文物的详细信息,给观者丰富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在创新的新媒体模式指导下,通过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据库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数字博物馆,也是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传播方式加入“三微一端”新媒体的创新传播途径。与实体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具有虚拟化的信息单元、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网格化的信息提供、共享化的信息利用、多样化的信息展示等特点。利用移动互联开发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相关的数字博物馆,整合彝族漆器相关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复制和恢复建立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并将不为公众所知的彝族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共享和可复制的数字形式,以全新的方式阐释、保存和使用。并融入5G、VR、AR等數字前沿技术,打造可视化云端场景,增强了数字博物馆的现实感与观赏性,实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多渠道传播。
具体而言,数字博物馆的搭建基于互联网网站平台,多媒体数字化展示以数字博物馆网站为基础,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全方位呈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内涵,如有关彝族漆器的视频、图片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视频资料、有关彝族漆器制作的三维动画、VR互动等。数字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壁垒,通过VR、H5等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与博物馆网络体系建构将传统的博物馆运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在互联网中充分实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通过三维技术的应用,一些本身无法进行展示的漆器文物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在参观者眼前,避免漆器文物由于过多的移动展示而造成二次损坏,对于本身已经损毁的漆器也可以进行复原展示,使过去传统技术无法修复的文物得以复原,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视角提供给参观者,研究者更可以随意全方位地进行精细的研究观察。这样的数字化展示,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手动点击方式,获取每一件漆器的相关图片及制作工艺视频等信息,无限制亲密“探访博物馆”,将静态的漆器器物与动态展示有机结合,不仅加强参与者对与彝族漆器更深入的理解,更能形成视听一体的立体化感受,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密切和广泛,以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达到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播与保护的作用。
(三)顺应媒介融合,创建多媒体交互平台
传统的非遗传播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如传统的非遗博物馆往往只采用单一的展示空间和形式,以静态或被动的展示方式展示展品,这种方式在无形中拉大了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距离,难以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求[5]。积极利用新技术、融合新媒介展示非遗文化,加强情景化传播,创新新媒体与非遗互联互通机制,是非遗传播模式发展新诉求。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创新型体验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单一、被动的体验形式,通过运用VR、人机交互等技术,营造出各类个性化的模拟情境以实现多感官的沉浸式包围和互动性叙事等。“沉浸式体验”能够通过构建故事场景,增加参与者的互动性与想象力,为参与者提供脱离现实情境的多感官体验,在沉浸中感受场景主体与氛围,从而获得愉悦的临场体验。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改变过去被动的传统非遗传播模式,以传播推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为目标,搭建彝族漆器欣赏交流平台、彝族漆器相关交互平台等各类新型传播展示平台。
搭建彝族漆器欣赏交流平台首先强调的是在视觉空间上利用数字技术将彝族漆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数字化艺术意境,这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方法,重视对参与者的感觉刺激。由于现场的人与物品、人与人、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者会沉浸其中,与场景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无论是营造的真实环境,还是制作的虚拟场景,或者两者结合的情景,都能有效地增加参与者在场的体验。
其次,在彝族漆器博物馆,彝族漆器的应用过程和彝族漆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叙事性的方式来向参观者传达,营造出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过程,引领参与者进入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境,回到过去,体验其中。讲述彝族漆器如何制作而成的部分时,可以为了营造氛围,重现历史场景,进行特殊处理,让走进来的观众立马就能意识到这部分的功能[6]。
此外,展馆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彝族漆器相关交互平台,重点以带有互动、娱乐、教育的方式用虚拟技术和多媒体媒介设计成可以任人参与的互动模式,通过触摸平台和主导式操作系统,实现髹饰技艺的互动应用。如将彝族漆器做成互动制作程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程序提供的漆器器型中挑选任意器型;选择之后到下一个纹样选择步骤,可以自绘规定尺寸的纹样或者选择程序提供的彝族特色传统纹样;最后到颜色选择,主要有彝族漆器代表色黑红黄和其他点缀漆色,并形成符合要求的搭配。通过这种人机互动的方式,参与者可以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与情感,激发其自觉宣传、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三、结语
基于数字化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播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简要分析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发展现状,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播可行性与必要性出发提出的数字信息库、多样化网络展示平台、多媒体交互平台的传播策略。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与数字化相结合,将现代化科技融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科技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建构数字化传播路径,可以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展现到人们眼前,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施洁.数字化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艺海,2017(4):129-130.
[2]刘军,雷磊.彝族服饰数字博物馆建设与服饰文化展示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126-131.
[3]王成东,韩东晨.数字化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3):115-118.
[4]CNNIC互联网研究.第43次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19(4):2-3.
[5]汪鑫.沉浸式体验下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2):84-85.
[6]蔡琪慧.芜湖传统工艺堆漆画的传播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20.
作者简介:孙远志,博士在读,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张明月,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