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西“八景”景观文化研究
2023-11-18江朝辉
江朝辉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来宾 541600)
古代“八景”是一种集称文化,是地方风景名胜的标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八景”以外还有“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三十六景”之说,数量虽有多有少,其本质是一样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八景”称谓出自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①沈括著,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5页。广西清代称粤西,时桂林府通判汪森撰录的《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就是记录当时广西的诗文。最早的广西古代“八景”现在难以确定,但在《粤西诗载》中有元人刘志行的《桂林八景》,包括“尧山冬雪、舜洞秋风、桂岭晴岚、訾洲烟雨、东渡春澜、西峰夕照”等八个景观;元人张鏔有《咏清湘八景》,包括“柳山寸月、湘峡归云、盘石冰泉、合江晓涨、赤壁秋灯、华峰霁雾、龙岩飞瀑、龙洞清溪”②汪森编,桂林书林编辑委员会校:《粤西诗载校注》卷六,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183页。八个景观。可见至迟到元初,“八景”已在广西数个地区存在。但广西“八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其人文旅游价值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广西古代“八景”文献梳理,参照文学地理学的分类标准,将其大致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综合景观三大类。其中,自然景观包括天文类、地质类、水域类、生物类和气象类;人文景观包括园林类、建筑类、史迹类和风物类;综合景观为旅游娱乐类和特色景观类。“八景书写本身带有地域色彩,体现的是某一地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③岳立松:《关中八景地域文化空间的构建》,《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368页。广西古代“八景”极具地域色彩,既有众所周知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美景,亦有潭泉众多,松桂常青,岚多雾少,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等特点。本文拟通过分析研究其特点,为广西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分类
目前还没有专著对广西古代“八景”进行统计、分类和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和梳理《粤西诗载》《三管英灵集》《峤西诗钞》《广西诗征丙编》《广西通志》《桂林府志》《柳州府志》《梧州府志》《郁林州志》《桂平县志》《北流县志》等历史文献的相关内容,从中得到广西古代“八景”共46组370个,虽然这个数据还有待收集更多文献进一步补充完善,但已基本能代表广西古代“八景”的整体特征。“八景”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与“事”“诗”“文”有着天然联系,这些文献中有相关诗歌689首。在“模山范水”传统浸润下的文人贤士,往往通过诗歌勾画出其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图景,已把“八景”中的自然山水人文化了。目前景观分类标准众多,可以根据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把景观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以揭示景观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笼统地说,“实际上,所有的景观都变为文化景观”①〔英〕R.J.约翰斯顿主编,柴彥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8页。。细分开来,文学地理学把景观分为虚拟性文学景观和实体性文学景观,其中实体性文学景观包括自然类、人文类和综合类;虚拟性文学景观有人文类、植物类、动物类、地理类、天文类等。②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9—120页。旅游资源学把景观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景观八类。本文参照文学地理学、旅游资源学及其他景观分类标准,把广西古代“八景”大致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综合景观三大类。其中,自然景观包括天文类、地质类、水域类、生物类和气象类,人文景观包括园林类、建筑类、史迹类和风物类,综合景观为旅游娱乐类和特色景观类。如果“八景”命名的词组是由两个名词并列结构组成,则基本上会综合两个景观类别,如桂林“八景”中的“尧山冬雪”和“舜洞秋风”,“尧山”和“舜洞”都是自然景观中的地质类,而“冬雪”和“秋风”则属于自然景观中的气象类;又如岑溪“八景”中的“葛岩瀑布”,“葛岩”是人文史迹类,“瀑布”是自然水域类。若“八景”词组是由“名词+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偏正结构组成,则基本上属于一个景观类别,如钦州“八景”中的“三石吐奇”,属人文史迹类。
二、结果与分析
将广西古代“八景”以上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得到广西古代“八景”景观分类统计如表1:
表1 广西古代八景景观分类统计表
从表1明显可见,广西古代“八景”中自然景观占绝对主流,人文景观占比较少,综合类景观更是稀少。具体而言:
(一)地质类景观
主要指山、岭、峰、峦、台、石、洞、岩、峡、崖、岗、壁、洲等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共有188处,在所有景观类型中最多,如“南山米洞”“北岭仙棋”“容山晓峰”“白石洞天”“罗丛岩月”“赤峡晴岚”“龙洲砥峙”“龙壁回澜”等,其分类统计见表2:
表2 地质类景观统计表 单位:个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古代“八景”地质类景观中“山、岭、峰”占显著地位,其次是“岩、石”,这也真实反映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桂林、阳朔山水和以丹霞地貌为主的资源县八角寨、容县都峤山、桂平白石山、藤县太平狮山等广西地质类景观的特点。“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老少皆知的名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的“四绝”。广西“八景”诗中有大量描写山峰类景观的诗句,如“奇峰壁立势峥嵘,断截长江一派横”,“西北青山高峙,森然秀出群峰”,“峭壁天然如削,孤峰砥柱中流”,“凤岭冲霄势欲翔,斜开岩口向朝阳”,“巍巍狮岭竖危峰,力挽狂澜体势崇”,“百丈岩前溪水流,仙人遥在碧峰头”,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广西“八景”中“山、岭、峰”地质类景观“奇、幽、险、秀”的特点。此外,广西之山以石山居多,凡山多有石,有石常有洞,且洞奇、石美,“西风飒飒桂林秋,万迭云山舜洞幽”,“石径清幽缘雨洗,洞门寂寞倩云封”,所以“岩”“石”“洞”类地质景观亦不少。
(二)水域类景观
主要指江、河、湖、海、井、泉、滩、水、池、溪、潭、瀑等水域为主体形成的景观,共有123处,在所有景观类型中是第二多,如“剑江春涨”“龙潭随饮”“南湖泛棹”“海角潮声”“冰井泉香”“罗池夜月”“黄泥瀑布”等,其分类统计见表3。
表3 水域类景观统计表 单位:个
其中“江(河)”“潭”“泉”出现频次较多。广西区内主要河流有漓江、红水河、柳江、郁江、桂江、浔江、左江、右江、融江等,年径流总量约占全国的7.1%,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44公里,是全国河流密度较高省区。广西湖泊较少,有凤凰湖、南湖、白龙湖等;靠海是钦州、北海、防城港。“潭”景观中,以“龙潭”最多,共7次,将近一半。“大江横束县城南,芦荻萧萧映碧潭”,“千尺幽潭曲涧中,迷离何似暮烟笼”,广西“潭”“泉”“池”水文景观占比较高既有气候上的多雨,也有喀斯特地貌在广西的各个地方广泛分布的原因。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有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天坑等地理景观,一旦积水则成为“八景”中美不胜收的“潭”“泉”“池”景观。
(三)生物类景观
主要由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构成,共有101处,其中植物类景观如“春泛花洲”“灵湖松籁”“西山方竹”“榕城古荫”“桂岭晴岚”“官桥秋柳”;动物类景观有“龙壁回澜”“龙潭晚照”“金龟吸露”“江眠狮子”等。广西气候温暖多雨,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利用ROSTCM6统计广西古代“八景”诗歌中出现的植物景观,结果排名前三的“松”“竹”“桂”均是常绿植物。统计分析《全唐诗》和广西古代“八景”诗歌的颜色字频,见表4:
表4 《全唐诗》和广西“八景”诗颜色字频次表
《全唐诗》中出现频次前五的颜色是白、青、红、黄、碧,而广西“八景”诗中则是翠、青、碧、白、绿。若以青、翠、碧、绿相接近都属绿色调,红、赤属红,黄、橙属黄,形成比例色图如图1:
图1 《全唐诗》和广西“八景”诗颜色比例图
由此可明显看到常绿植物在广西古代“八景”诗歌中的比例较《全唐诗》大大增加了。还有些植物景观极具广西风情,如贵港的“西山方竹”。世上竹皆圆,何为方之说?“在西县西山,出方节竹,传有异人过此,以数百金易竹八节作酒杯,杯中隐隐有仙焉。”①夏敬颐、梁吉修:《贵县志》卷一,光绪十九年版。虽然方志中的记载言之凿凿,但所谓“杯中隐隐有仙”,恐怕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罢了,毕竟这个神秘的“方竹”没有留下实物或其他佐证材料。清同治年间,贵县教谕莫潜《晓发西山》有“不见西山竹,难辨西山村”之句,亦言不见方竹。桂林的“榕城古荫”景观依然存世,就是现桂林古南门及其城楼上的古榕。古南门是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年)平定岭南后所建,又被称为榕树门,高5.3米,长39.4米,厚19.4米,在古城门中属较为精巧微小型。据明代《一统志》记载:“榕树门即古南门,相传唐时筑门,植榕树一株,岁久根跨门外,盘错地。”唐代的榕树在明代已成为传说,但现在桂林古南门仍有大榕树数株,垂荫四时。广西古代“八景”中动物类景观大多不是实指动物,取动物之形而已,如靖西“八景”中的“江眠狮子”景观,是指江边有一山,其山势如卧狮。
(四)天文类景观
主要指自然天体如日、月、星辰等形成的景观,如“龙桥夜月”“西山晚照”“文星西指”等,共有71处,其中日、月较多,星辰很少,这种分类规律基本上是通用的。我国古代“八景”中天象类景观记录计有1302条,其中,与“日”(含“辉”“晖”“曦”“旭”“照”)关联的景观621条,与“月”关联的景观673条,与“星”关联的景观10 条。②高丽瑛、贾文毓:《中国古代“八景”中天象类景观的成景规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2期,第125页。毕竟月明则星稀,月晦才星亮,古代的交通条件使人很难在月晦星亮的晚上出行夜游。具体而言,“日”景观以太阳出升和落山时的“朝霞”“夕照”的形式为主;“月”以“夜月”为主,其次是“秋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日、月这类自然天文类景观是超越时间、超越地域,最具有普适意义的存在,无论哪个地方的景观大多如此。
(五)气象类景观
主要指风、云、雷、电、雨、雪、霜、雾、岚等气象条件下形成的景观,共有55 处,如“蟠龙春雨”“尧山冬雪”“鸭滩霜籁”“华峰霁雾”“象洞薰风”“云岭晴岚”等,其中以“雨”“风”“岚”为主。广西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20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是东兴市,达2822毫米,最少的是百色市右江区,也有1089 毫米,远高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00 毫米)。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4'之间,除北部桂林等地因处于湘桂走廊的寒潮大通道外,全境冬天基本无雪、霜。所以只有3 个带“雪”字的“八景”景观,分别是桂林的“尧山冬雪”、雒容的“鹿山冬雪”和贺州的“橘峰余雪”。而有“雨”的“八景”景观有20个,如“訾洲烟雨”“灵潭沛雨”“廉山时雨”,其中“烟雨”有6个,也反映了“烟雨漓江”“烟雨江南”之美。用ROSTCM6软件提取《全唐诗》《全宋诗》和广西“八景”诗歌中的“雨”“雪”频次,其中《全唐诗》中“雨”6357次,“雪”4936次;《全宋诗》中“雨”29613次,“雪”18400次;广西“八景”诗歌中“雨”165次,“雪”35次,可以明显看到广西“八景”中自然气象类景观带明显多雨少雪。
广西多雨多山,反映在气象类景观中还有“岚”和“雾”的差别。岚是雾的一种,特指山里的雾气。广西古代“八景”中“岚”景观有17 处,“雾”景观却只有2 处,17 处“岚”景观中,有10 处是“晴岚”。晴岚,就是晴日山中的雾气。一般都说日出则雾散,可为何广西多“晴岚”景观?雾和岚都是雾气,但二者产生的时间、范围、地质条件不一样。通常说的雾是指辐射雾,在秋、冬季或早春,因夜长而地面温度又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早晨便会凝结成小水珠悬浮于空中形成雾,随着日出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也会蒸发消散,故有“十雾九晴”之说。“岚”又称“山岚”,属上坡雾,在山区,尤其是降雨后,当风将空气吹向山坡时,潮湿空气会沿山坡向上爬升,隔绝热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珠而形成。上坡雾消失的原因不是日出后的温度上升,而是潮湿空气爬升至山顶后因为空气对流不能形成绝热层而消失。所以“岚”一般在山下或山腰开始形成,能滞留在山谷形成云海,却很少出现在山顶。广西不但多山多雨,而且可以一日数雨数晴,故广西“八景”诗中“岚”景观常伴“旭日”“晴光”“雨余”而出:如“澄江旭日照城轩,古渌浮岚景色鲜”,“晴光漫说春宜暖,岚翠悬知夏亦寒”,“雨余蔼蔼岚光润,露邑重重黛色堆”,“山半晴岚拖似练,望中深树隐于烟”,形象地说出了山岚的特点。
(六)史迹类景观
是指摩崖题刻、文化遗迹、石窟雕塑、古城运河等景观,共有41 处,如“石壁遗书”“白石洞天”“诸葛故垒”“太白遗迹”“罗阳仙迹”“花洲腾龙”等,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占绝对地位。“令千百年后旷代如亲焉,惟视遗迹之仅存尔矣。”①李景堂、张缙璜编:《确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4页。较有广西代表性的史迹类景观如平南的“花洲腾龙”,位于县城北部40公里的国安乡花洲村,该地蜿蜒的19座巨峰,起伏有序,若腾云之蛟龙,因地形险要而作为太平天国革命首义地点之一,至今还有起义军拜上帝会升旗仪式命名的北降坪,与清军交战地点命名的大血坪,打制兵器炼铁炉遗址等。
(七)建筑类景观
主要指寺、庙、室、桥、塔、亭、楼、台等建筑景观,共有39处,如“古寺梵钟”“凤岗文塔”“鸿亭点翠”“南楼晚眺”“风雨画桥”“石桥仙舟”等。广西建筑类景观不但数量少,种类也不多。广西古代“八景”建筑类景观中以“桥”景观为最,共9处,原因是广西河流众多,而且瑶族、苖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桥梁极富民族特色。风雨桥是瑶族地区有特色的公共建筑,富川瑶族自治县至今还保存着古代瑶族风雨桥18座。富川“八景”之一“风雨画桥”景观,是指富川县城北凤溪福寿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第二次重修,现存为道光年间重建。桥总长17.35 米、宽5.66 米,桥面上架设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两端桥台修建马头墙,至今保存完好。
(八)风物类景观
其中人文风物类有民俗节日、宗教神话、地方特产、民间文艺类景观等,共25处,如“消暑葛翁”“勾漏仙踪”“古寺梵钟”“濮水名泉”“龙巷露台”等,以宗教神话景观居多,其中大部分宗教景观又是选取“寺”“塔”“庙”为代表,这同时也可归于建筑类。藤县“八景”中的“龙巷露台”景观来自壮族龙母神话传说。龙母是珠江流域民间信仰女神,龙母豢龙的记载见于《太平寰宇记》等文献:“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①乐史:《太平寰宇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本,第979页。这是古代中国南方龙传说、龙母传说的较早版本。藤县古龙镇有大量龙母传说,古龙镇金凤村有一条两公里长的峡谷,两边山岭有五组岩石,如五条游动的巨龙,相传是龙母和当地仙师赖布衣斗法所留。龙母穿山的入口村称龙窟村,出口附近的村即为龙巷村,出口的江面称“龙巷露台”。清代光绪年间藤县知县高攀桂曾作《龙巷露台》:“霖雨鸿蒙戏九垓,身闲常自卧江隈。穿渠不陋偏成巷,破壁通灵应号台。误入迟回询八阵,独登潇洒望三台,嘘云变化原难测,得济苍生便异才。”另有广西历史文化名人葛洪,据说他曾在北流勾漏洞的宝圭洞采药、炼丹、修道和著书立说。勾漏洞建有葛仙祠和碧虚亭,洞口摩崖碑刻如林,现在还刻有葛洪画像。“勾漏仙踪”是北流“八景”之首。又传说其在容县都峤山栖息,在崇左白云洞炼丹,故广西“八景”景观中与葛洪有关的有8处。“游人欲问参同契、尘俗无因见葛洪”,“葛仙去后留丹室,人来一乐百忧失”,“迎晴淑女留仙迹,消暑葛翁显圣韬”。游人登山揽胜,追寻仙缘,不亦乐乎。
(九)园林类景观
园林类景观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景观概念,如历史名园、现代公园、博物园、动物园,主题游园、陵园墓园等,在现代社会常见。中国古代园林以苏州园林为最,粤西“八景”中的园林景观很少,只有14处,而且基本不是专门的园林,只能说略具意思而已,如“剑江春涨”“狮岭回澜”“龙门夜月”“凤草长春”等景观。“八景”诗中有“更有园亭题壁在,好将景色纪豪端”,“满眼祥光新世界,四时幽景印田园”,“古迹名园逐处游,得看尾凤草如楸”,“逼览园林记胜游,草名凤尾赛庭楸”等句,可见园林在广西古代“八景”景观中并无特别出彩之处。原因是古代广西虽不缺兴建园林的自然条件,如水源充足、气候温和、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料等,但却缺乏兴建园林的社会条件,如文人画家的大量参与以及一以贯之的历史传统。
(十)综合类景观
包括旅游娱乐类和特色景观类,如游憩娱乐景区、度假疗养胜地、古镇名村、特色街寨、城乡景观等,大多是现代旅游观念下的产物,在广西古代“八景”中占比极少,一共有20 处,如“虎寨腾烟”“中寨鸳鸯”“越州古城”“老城视稼”“灵潭铜鼓”等。铜鼓是古越民族的代表性器物,《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②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0页。博白“八景”的“灵潭铜鼓”景观实有其事,明弘治年间,夜有铜鼓在南流江湾浮起,声闻数里,弘治十二年五月此铜鼓启运至原郁林(今玉林)。“中寨鸳鸯”景观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四把乡中寨村,《罗城县志·名胜》“中寨鸳鸯”条载:“中寨村,在城西南可三十里。村前有一山,峭壁深岩。士人修石桥,蜿蜒而上。岩中产鸳鸯石,以醋置盘中,能自离自合。”③江碧秋修,潘宝箓纂:《罗城县志》,1935年本,第275页。中寨村前的山洞里产一种有纹彩的石头,将二块石头磨成薄片浸泡在醋中便会自动聚拢来,紧紧靠在一起,形如鸳鸯交颈,故得名。
三、结论
“通过景观,人们与子孙后代分享经验,就像前辈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铭刻在景观中,并将景观作为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宝藏留给子孙后代,那是一个包涵了自然和文化的历史,包涵了目的、诗、力量和祈祷的景观。”①〔美〕安妮·惠斯顿·斯本、张红卫、李铁:《景观的语言:文化、身份、设计和规划》,《中国园林》2016第2期,第6页。广西“八景”景观不仅仅是自然风景,更是难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将发挥“1+1>2”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广西古代“八景”景观中地质地貌类景观所占的比例最大,水域类景观排第二,两者合计占46%,这与广西“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环境相契合。通过对广西古代“八景”中生物、气象类成景规律的研究,发现部分植物和气象具有明显广西特色,大量的岭南植物意象如“桂”“梧”“藤”“苔”“萝”出现在“八景”诗中,反映了广西多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的景观现状,植物“桂”甚至成为广西的简称。在地方景观建设中选取适当的生物景观,不仅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内涵得以扩大,而且也可以使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和人造景物的特定组合,任何一个景观,不仅包括我们眼前见到的物体,而且包括那些我们心中的想法。”②〔英〕伊恩·D.怀特著,王思思译:《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广西古代“八景”人文景观较少,“心中的想法”太少,四小类一共才占14%,这与广西极富特色的民族地域风情文化地位是不相称的,各地要有目的地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地区文化氛围。苏轼、解缙等人都曾有描绘广西“八景”的诗歌传世,可以复制镌刻在相关景点以提升知名度。“自北宋潇湘八景问世起,至今已历900 余年,发展遍及神州各地,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③吴庆州:《中国景观集称文化》,《华中建筑》1994年第12期,第23页。我们除了要做好传统“八景”的保护与开发之外,也要寻找新的景点来代替一些已经失去开发意义的“八景”景观,有些“八景”在现今已被毁,有的难以精确确定其所在。如蒙山“八景”中的“龙潭瀑布”“凤岭樵归”“文奎夕照”“七星联珠”“三山叠翠”“落瓮睛岚”“眉江渔唱”还基本能确定其所在,“回龙仙掌”景观已被毁,“峻岭摩天”景观也只留下传说。
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日益紧密,文化旅游已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2019年广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8.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5%,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约33%。“从旅游资源角度看,没有人文积淀的山水终究是寡淡的,难有持久的吸引力;而没有景观依托的人文容易流于空泛,缺少亲近感。”④任唤麟:《八景文化的旅游学分析》,《旅游学刊》2012年第7期,第37页。但现今市面上大多数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是一些流于表面的文化产品和热闹的旅游活动,繁荣的商业和空洞的文化形成鲜明反差,缺乏本真和自然,没能更好地将文化思想进行传播和保护。对地方“八景”旅游资源的全方位挖掘和全景式谋划,建设、保护、传承好地方“八景”旅游景观有助于改善这种局面,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广义生态理念,为广西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打造属于独一无二的“八景”旅游形象和文化品牌,形成具中国特色的区域旅游理论与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