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2023-11-18谢凤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技能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谢凤静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背景与目的

2021年4月,全国职教大会首次提出构建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高职教育要以“技能型社会”理念为引领,更快地建立起面向社会、贯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服务于整个产业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建立起国家注重技能、社会尊重技能、人人学习和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结构,使技术和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1]。高等职业院校必然要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担负起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完成技术技能的传承、推进就业创业的重大职责。这些都充分表明职业教育务必要改变教育“托底”的形象和角色定位,进一步促进现代职教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群体凭借所掌握的技能不仅能够谋生也能够致富,使曾经托底就业的职业教育转变为高质量就业的教育,进而使资源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全民优质共享[2]。以牡丹江大学为例,牡丹江大学于2022年10月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技能型社会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团队,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对技能型社会建设主体责任的认识度以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产教融合路径等多角度开展研究和实践。

(二)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是对典型企业和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个人访谈,对即将就职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调研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具体有哪些工作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以及具体的学历要求等。

2. 调研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就是对毕业生所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期望度与现实情况的真实感受。

3. 调研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实际合作程度等。

此外,还对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自身的毕业准备状态和对未来工作期望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对象

1. 个人访谈(企业负责人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见表1所示。

表1 个人访谈安排方案

2. 问卷调查(即将毕业的在校生)。见表2所示。

表2 问卷调查安排方案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此次调研所收集的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的整理与统计分析,主要从被调研企业和应、往届毕业生等途径获取当前计算机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结论,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人才需求岗位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普及与迅猛发展,计算机已逐渐从一个学科专业转变为一种企业所需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各类企业也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具体工作岗位和人员分工进行了更加多元化的设置。从技术技能的角度分析,企业对高等职业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才岗位的需求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硬件类、软件类、网络类及应用类。还有一些兼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其他岗位。详细的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统计

2. 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岗位能力总体包括三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广义层面上来讲,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岗位典型核心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3]。

(1)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扩展能力;

(2)对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力;

(3)抽象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

(5)致力于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6)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7)沟通和组织能力;

(8)对计算广泛适用性的认知能力;

(9)对特定领域知识的鉴赏能力。

3. 校企深度合作意向分析

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主要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议来规划和实现,这些协议规定了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双方能够落实的各项条款,具体包括:课程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协议,产学研融合共赢方面的合作协议,学生的实践与实训基地方面的合作协议,毕业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协议等。这些协议的执行情况应由第三方如各地方政府等相关权力机构来监督。

4. 应届毕业生综合素质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得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距离企业的用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2)对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不熟练,缺乏实践经验;

(3)工作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养不强;

(4)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5)专业外语能力水平较为薄弱;

(6)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其根源主要在于:一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和全面;二是对应届毕业生没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致使某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牡丹江大学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四个专业为核心,启动黑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冰雪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专业群,依托该专业群的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校企合作共建 “产教融合、校地共建、三融三进、实践育人”的立体交叉式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3]。

(一)面向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向的领域以及主要的工作岗位群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岗位群

(二)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比重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主要分为:对用人单位设置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各个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专项技能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实践的教学目标体系进行研究和构建;对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构建;对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和构建;对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和构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培养目标中增设了职业素质和能力目标

2.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项目实践的授课比例并重

3. 设置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1)军事技能训练;

(2)校内集中性职业单项技能实训;

(3)校内集中性职业综合技能实训;

(4)社会实践;

(5)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保障

(1)学习评价中将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融入考核体系。

将“1+X”(Web前端开发)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省一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专业技能竞赛证书融入专业考核体系中,并可与公共选修课进行学分置换。

(2)教学评价中鼓励教师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

(3)师资队伍配置要求。见表5所示。

表5 师资队伍配置要求

5. 教学设施的保障

(1)专业教室基本要求。能够确保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案例实践教学支持。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能够满足项目化教学中实践项目的研发需要。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能够提供可靠安全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场地。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又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具备较强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系统掌握本专业软件开发和网站前台、后台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自我完善的素养,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领域,面向软件开发、软件技术支持、Web 前端开发岗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备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应掌握大数据开发的知识,具有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与展示的能力,具备较快适应大数据行业开发、应用和前端展示的素养,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面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岗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备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 实施“教练式”“工作室式”教学模式

围绕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群教学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实施“教练式”“工作室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企业准研发员工、精英人才。创建由专兼职教师指导、优秀学生参与的研发团队,开展知识探究、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深度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活动,按大赛成绩、创新效益和成果置换课程学分。

3. 设置综合素质选修课程

牡丹江大学专门开设了一系列促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方面的教育课程,关于国家安全的教育课程,关于人类健康的教育课程,关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相关教育类课程,有关金融知识的经济类课程,促进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关于人口资源发展规律的课程,海洋科学知识普及类相关课程,管理类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以及知识和技能拓展类课程或专题讲座,同时将这些知识整合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社会实践中。此外,各学院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锻炼,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还有志愿者服务及其他公益类社会活动。

(四)强化校企的深度合作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更加广泛的能够拓宽各领域社会渠道的共赢,协作共建更加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安排企业的技术及项目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培训和交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库

共建校企协同联动的合作共赢机制。合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合格的职业能力,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企业实际的真实项目或产品作为基本原型,以行业企业现有的技术标准为参照,组建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团队,与行业专家协同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课程。

2.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型教材

开展教材建设的主要方式是采取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及时将企业现有的最新的技术和规范有机整合到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保持校企之间信息的持续、流畅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及配套信息化资源;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内容,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专业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实现对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引领和培养,以及将“1+X”证书的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等融入教材。

3. 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并实施“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师进入企业顶岗的实践制度。组织成立教师工作室,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改或承接技改项目,完善教师工作室相关工作制度,总结形成经验并进行推广。为教师带队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搭建平台。通过多措并举,全面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4. 打造校企交流协作共同体

探索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教学机制,建立校企互聘、互兼制度,打造双向交流协作发展的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教师合作教学机制,打造特色教学模式;每年互聘互兼交流,企业教师来校任教;实施兼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企业和学校真实需求为课题,校企共同合作完成科研立项。

5. 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向网络化和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需要,为了满足计算机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需要,牡丹江大学与计算机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全方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计算机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配套数字化课程包,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综合实训”三环互动互验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岗位技术技能的提升。

6.实习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形成全面系统的实习与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建立实习与实训教学与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确保实训基地能够高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区域经济发展。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借鉴国外同行业先进经验,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7. 建立校企协同共建机制

学校成立高水平专业咨询专家委员会和校企共建领导小组,由学校和国内龙头企业成员组成,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编制年度预算,落实建设资金、协调相关政策、推进工作落实等工作,指导专业建设,促进双方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为核心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协作共同体,实现校企共建共赢。

8.政、校、企共建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

搭建现代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智慧服务平台,政、校、企共建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对企业、用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分设不同权限与界面,平台既可面向企业提供服务,也可面向学习者进行体验式学习[4]。

三、结语

以“技能型社会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展开充分调研与数据分析,了解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所设置的相关岗位以及所需的岗位核心技能,总结企业所需人才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之间在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正确引领和指导下,共建多方共赢的协同合作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技能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