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育人研究

2023-11-18■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艺术

■贾 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别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这也就为新时代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创新思政课程模式及教学内容等多种形式,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和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质量开展课程思想相关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历史观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及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此外,由于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上的各种不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着不利的影响。这一历史背景下,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能够使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能够将做人做事的准则、道理纳入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扭转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心理,促进其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高质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与爱国主义教育充分结合,让大学生群体通过感受英雄人物事迹、了解红色经典故事、学唱红色音乐等内容,了解并记住其背后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们在新时代能够奋勇争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1]。

(三)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

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只有保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确保高校人才的培养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标准人才,因此,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得到发展[2]。

二、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典型特点

作为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显著的与其他大学生群体在个性、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互联网影响巨大,泛娱乐化明显

可以说,当前艺术专业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影响也日益深远,其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购物、社交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也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这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不仅善于使用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作为交流的语言,其更是当下热门网络流行语言的制造者与主要传播者,并且在使用网络语言中可以得到某种身份的认同。此外,大学生也利用抖音、新浪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追星等行为,存在如为偶像超话打卡、追求明星穿搭等多种行为,呈现典型的泛娱乐化属性[3]。

(二)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相对缺乏

艺术专业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其对于自我个性的追求更加明显,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对于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等关注度高,在人际关系等问题处理上比较注重自我方面,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此外,艺术专业大学生也缺乏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一旦某件具体事物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其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相对薄弱。

三、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当下时代脱节

“互联网+”时代,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观念因受到网络上多元思潮的持续影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等出现一定的偏差,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学生存在问题不一致,教育内容未能真实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出现了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当前社会现状脱节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人,对于短视频、动画等内容关注度高,但是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灌输为主,对于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应用明显不足,教学互动较差。此外,部分高校与地区内红色资源结合不足,课程依旧拘泥于课堂教学中,没有走出课堂,前往红色主题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将课程思政与红色资源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以及当前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悟。

(三)缺少与艺术专业课程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只是思政课程,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展需要打造“大思政”这一概念,涵盖各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是目前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体,其与大学其他课程的融合仍然不足,特别是与艺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有效融合不足。

(四)对于艺术专业课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足

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艺术专业相关课程结合点把握不足,不能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业务素养不足未能将艺术专业中所涵盖的红色主题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四、优化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育人针对性对策

(一)促进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力度

促进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提升应该首先强化各高校领导层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视程度,各高校应积极落实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让高校领导层切实强化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以此来不断完善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开展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建设、组织完善、教学设备更新等多项内容[4]。

此外,高校应积极促进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艺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开展提供人才基础,首先要不定期组织思政教师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聘请国内其他高校思政领域教授等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群体进行培训,以此,提升现有教师的业务素养。高校也应积极引进国内其他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通过正式引进以及聘请为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业务能力,并通过不断人才引进起到“鲶鱼效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业务素养能力

艺术专业教师应该顺应培养时代新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前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习惯等多种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了解明确“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并且不断强化自身业务素养,使得自身业务能力能够与之相适应,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提升。首先,要对包括百年党史在内的思政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掌握好百年党史历程的重要内容,能够将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高质量的呈现给学生,也要掌握好思政内容与艺术相关课程的有效结合,促进二者融合,提升课程吸引力。其次,要不断进行学习及自我学习,培育时代新人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资源了解国内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在思政理论课党史教学过程中的先进做法、教学理念等进行自我学习,并不断将这些内化到自身的教学中来,也可以通过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培训、教学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在数学教学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5]。

(三)强化课程设计提升课程吸引力

针对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等不足之处,首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应该提升教学中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加虚拟现实技术、360 度全景展示、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这样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大学生群体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其更好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魅力,促进艺术专业大学生能够主动汲取百年党史知识。教师也应积极改变原有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探索将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通过课堂戏剧、编排舞台剧等多种创新形式增加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在互动中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优化。

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以此来增加课程吸引力。将红色主题文化与舞蹈、绘画、声乐等多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讲党史、悟初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党史内容。也要从历史人物、传统节日、历史节点、社会热点等多个角度挖掘内容并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如平面设计相关教学中可以将书法这一传统元素加入其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文化自信。艺术设计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三)积极开展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

要想将思政学习融入高校艺术学生教学中,就要不断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以往强迫参加,被动灌输的教育困境。对此,可以通过组织艺术专业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学四史”主题竞赛等竞赛类活动,在学院内及整个大学范围内开展,通过竞赛助力艺术专业大学生增强对于党史知识的了解,促进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也可以组织红色电影进校园活动,通过播放《红海行动》《狙击手》等一系列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吸引艺术专业学生的参与,以此来厚植爱国情怀,促进教育成效的取得。

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微党课、微宣传、短视频等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也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纪念日推进思政教育内容的学习,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周、图片展等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可以将老红军等请到校园内,为艺术专业学生做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历史讲述,赓续学生红色基因。也可以在艺术专业学生生活中不断渗透思政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寝室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推进高校寝室党建工作,还可以积极开展寝室思政建设主题活动,将思政学习与寝室文化建设结合,营造思政教育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党员教育[6]。

(四)强化地区红色资源与艺术专业思政教育融合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思政教育的开展,这就需要各大学强化对于地区博物馆、历史馆、红色遗迹等红色资源的开发,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与红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结合艺术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地区内红色资源特色,将区域内红色故事等内容穿插到思政教育中,打造学习教育平台,助力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前往地区内的博物馆、历史馆、红色遗迹等场所深刻了解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将思政教育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加深艺术专业对于党史、国史等内容的认知,助力其赓续红色基因。也可以发挥艺术专业学生优势,与地区内博物馆等联合进行红色主题戏剧、歌舞剧等内容的排演,通过相关主题内容的排练展演,加深学生对于相关党史内容的印象,促进思政学习教育的有效推进,从而起到育人的作用。

(五)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游等思政理论课党史实践教学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的应用。第一,在校园内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团成立及活动开展,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时期重要的学生组织,其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帮扶大学校园中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的发展,通过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及人力支持,使得学校社团相关活动能够在正确轨道上开展,并不断激发其成员的“三观”教育。第二,积极拓展红色主题研学游,红色主题研学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文化,目前全国各地均已推出了多条红色主题研学游路线,如贵州的“重走长征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研学游,以及涵盖四渡赤水旅游区等知名红色景区的研学游路线等,在接下来艺术专业应积极探索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将更多的红色旅游资源纳入研学游范围中,使得更多艺术专业大学生能够通过研学游切实地感受红色文化,增强理念信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第三,积极开发拓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艺术专业也应该积极探索包括公益劳动、暑假“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此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六)“以赛促学”,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艺术专业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不能完全以理论教育为主,应打造“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来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通过积极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汇演、红色主题歌舞、绘画等内容比赛,增强艺术专业学生的参与度,在相关彩排练习过程中,不断将思政内容内化到自身修为中,起到教育的作用。

(七)扭转教学评价

高校艺术专业思政理论课教学优化离不开教学效果的评价,只有明晰地了解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当前在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主要是学生成绩为主体,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相关意见建议采纳较少,接下来,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采用不记名方式对一段时间内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予以打分,并将这一分数纳入最终教学效果考核中,这样有利于教师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水平及能力,强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及实现。

五、结语

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党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增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涉及红色主题实践教学、扭转教学评价等针对性措施,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党史教学高质量的发展,构建大学大思政格局,助力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艺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