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理念下中学音乐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

2023-11-18马啸远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音乐

马啸远 吴 迪

2020年10 月16 日颁布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 心灵教育, 能提升审美素养、 陶冶情操、 温润心灵。”[1]“课程思政” 这个词最早在上海提出。 2004年以来, 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文件, 并于2014年提出了“课程思政” 的概念[2]。 基于以上背景, 将美育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本课题对中学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渗透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中学音乐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使音乐教学和思政元素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文化自信和文明友善思想。 分析课程思政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给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音乐的美育功能与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 音乐的美育功能

1.中国的美育思想

“以乐造士” 的观念在商代就提出了, 周代将这一观念发扬光大, 出现了 “制礼作乐”, 兴办了音乐教育机构和举办各种音乐教育活动。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音乐变成了统治者强化统治的一种手段, 但是从客观上分析却是对音乐教育发展的一种推动, 说明在我国古代就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积极倡导音乐, 并将其列为“六艺” 之首。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就是孔子提出来的。 也就是要转移风气、 转变原来的习惯制度, 使用音乐是最好的方法。 《论语·泰伯》 中记载道: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说明完善个人品格修养是要由音乐来完成的。 上述有关孔子的记载告诉我们, 思想政治和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音乐对思想政治的提高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2.西方的美育思想

毕达哥拉斯认为不良的习性能被音乐治愈, 具有和谐精神的能力。 音乐还具有 “净化” 的作用, 恰当的音乐风格与旋律能治愈精神思想中的不良因素, 他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中学教育中, 音乐作为一门学科, 可以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的正确发展。

柏拉图认为, 音乐是艺术的第一要素。 他将音乐表达与灵魂活动之间发展出相通之处, 认为音乐不只是一种娱乐项目, 而是一种和谐教养灵魂的提升。 教育就是人格素养与思想道德的树立, 因此不同旋律、 节奏、 乐器等对每一个民族的道德本质有着特有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 “美善合一” 的思想, 他非常重视少年的音乐教育, 因为青少年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是否和谐, 正是音乐教育可以塑造这种道德精神。 他还认为音乐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思想政治的优秀公民, 而音乐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 促使人们品行端正, 积极向上。

(二) 课程思政特点

1.思政元素的广泛性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 有大量的、 广泛的音乐作品供学生学习,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以初中音乐课本为例, 其中很多作品包含了爱国主义 (例: 《保卫黄河》 《七子之歌》 等)、 文化自信 (例: 《沂蒙山小调》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等) 和文明友善 (例: 《我和你》 《友谊地久天长》) 这三种思政元素。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表达了其他的思政元素, 这说明音乐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2.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音乐教育相对于单纯的思想教育, 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堂表现形式都更为多样, 学生在演唱、 鉴赏、 演奏等多种方式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趣味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

3.学科的独立与统一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各科与思想政治相互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统一性体现在: 将思想政治融进音乐教育中, 以达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独立性体现在: 音乐教育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音乐课要以音乐专业知识为主, 思想政治元素为辅融合进音乐教育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中学音乐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入

(一) 爱国主义元素

1.革命精神

《游击队歌》 《保卫黄河》 《过雪山草地》 等课程都通过革命精神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用革命精神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雄壮激昂的情绪,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唱 《游击队歌》, 可以播放电影 《平原游击队》片段,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是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得到解放, 学习游击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革命战士的崇拜之情; 还可以通过聆听、 演唱等形式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 使学生从歌曲中体会艺术审美和民族奋起的自信。

《保卫黄河》 是 《黄河大合唱》 八个乐章的其中之一,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面旗帜, 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抗争的号角。 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 演唱等形式充分感受爱国之情和全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 借助音乐作品中的感染力, 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知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历史情怀

《七子之歌—澳门》 《东方之珠》 等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 深情的语言抒发了深厚的历史情怀, 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沧桑变化, 表达了对祖国统一和复兴的美好祝愿。

《七子之歌—澳门》 的歌词选自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 组诗。 在教唱时, 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澳门回归交接仪式视频, 聆听歌曲的演唱, 从而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 然后对乐曲进行分析, 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澳门渴望回归到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切心情, 激励学生要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教授 《东方之珠》 这首歌曲, 可以先播放香港回归晚会上的演唱视频,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会香港回归的不易和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回到祖国的渴望; 然后以多种形式的演唱, 让学生在富于诗意的歌词中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 知晓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 以及对祖国国土的眷恋和热爱。

3.河山锦绣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长江之歌》 以祖国的辽阔草原、 大江大河的景色为题材, 歌颂锦绣河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用激昂的旋律、 大气磅礴的歌词, 抒发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教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时, 可以展示内蒙古草原的风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体会音乐的魅力, 了解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惯。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感受蒙古族音乐, 唤起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教授 《长江之歌》 可以先播放相关纪录片, 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并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及演唱, 让学生体会明朗激昂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词, 绵绵不断的情怀, 唱响了对中国母亲河——长江的赞美,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 文化自信元素

1.民歌演唱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经过口口相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 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教唱 《龙船调》 可以通过多次聆听歌曲, 感受优美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 了解湖北民歌风趣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调。 通过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使学生认识湖北山歌特点。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 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各异,让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习 《沂蒙山小调》 这首歌曲, 让学生了解山东方言特点和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 以及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歌的喜爱,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一首首来自劳动人民的民歌小调, 又口口相传地传向劳动人民,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民族的音乐从未停下。

2.戏曲欣赏

戏曲是一种集戏剧、 诗歌、 音乐、 舞蹈、 美术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 在学习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行当、 唱腔和板式等, 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让学生去感受并发掘出戏曲的博大精深, 同时激励学生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做到让皮黄声声唱千里, 京腔京韵响世界。

在学习昆曲 《姹紫嫣红》 的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昆曲是百戏之母, 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和演唱昆曲唱段, 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兴趣, 主动探索与昆曲相关的艺术知识, 并为拥有顶尖的民族财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器乐鉴赏

民族器乐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中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详细地介绍了二胡、 琵琶、 古筝、 扬琴、 箫等多种民族乐器,丰富了学生对民族器乐的认识, 扩大了中国民族器乐的鉴赏范围, 敲响了民族器乐走向世界的大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 继承我国的民族传统, 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三) 文明友善元素

1.传承发扬文明礼仪

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音乐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有效途径。 《我和你》 这首歌曲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活力, 讲述了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的友爱精神。 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 理解歌词中表达的文明和谐的理念, 激起学生传承发扬文明礼仪的决心。 在聆听歌曲 《伴随着你》 时, 体会我们应该热爱生活, 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理解歌曲中想要寻求文明的心。 像电影 《天空之城》 两个主角一样, 怀着一颗勇往直前寻求善良的心坚定地走下去。

2.友好相处珍惜友谊

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 《友谊地久天长》, 体会歌词的优美深情, 使同学们珍视彼此之间的真挚情谊, 感受友情的珍贵。 《青年友谊圆舞曲》 表达了青年人热爱和平、 增进团结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 学习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青年人热爱和平、 珍惜友谊之情, 也可以增强学生团结互爱、 互帮互助之情。 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友善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让学生养成理解、 包容、 信任和友善等优秀品质。

3.心怀善意关爱他人

通过对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这首歌曲背景的研究, 用最为熟悉和热爱的音乐语言, 唤起大家对世界的关注和对遭受灾难的非洲人民的救助, 并呼吁全世界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歌手们用自己的歌声去温暖他们。 启发学生努力学好本领, 心怀善意, 关爱他人。 通过多次聆听 《让世界充满爱》 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所描述的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只有爱身边的每个人, 爱这个世界, 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领悟真情的可贵, 传递爱的情感。

三、 课程思政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 存在的问题

1.社会层面

在当今社会的压力下,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有好的发展, 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从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全面教育, 但是落实到各个学校时, 因为升学的压力, 学校仍然较注重文化成绩, 思政和美育教育就大打折扣。

2.学校层面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 学校往往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但忽视了美育在课程思政中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学阶段正处于叛逆期, 有些学生对于常规的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上课效率低下, 这时就需要美育课程来潜移默化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

有些学校认为美育课程只是让学生进行玩乐, 并没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质作用。 其实并非如此, 对音乐的理解与思想政治相互渗透, 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教师层面

思想教育课程不只是针对思政老师, 各科老师在思政教育中都有责任。 由于升学的压力, 教师们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没有语数外地位重要, 更不重视研究思政与各科教育的融合。 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只是在音乐课中简单介绍音乐表面知识, 忽略了其根本的情感内涵。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1.社会层面

我国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增强美育和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 教育应不断创新, 逐步完善美育及课程思政, 使各方面都能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2020年10 月颁布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 “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 国家观、 文化观, 陶冶高尚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 增强文化自信。”[3]这为学校施行美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在2014年的 《课程思政》 中提出: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 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 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4]这就为课程思政和美育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供了课程标准。

2.学校层面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思政课堂传输, 音乐课也是思政教育的一个特殊载体。 音乐活动为校园增加活力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中学可以利用学雷锋歌唱节、 五四青年节联欢会、国庆节红歌比赛等活动, 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 体会新中国建设的不易, 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排练中, 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班级凝聚力, 增强了音乐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3.教师层面

中学教师担负着基础教育的使命, 基础教育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保障的。 因此, 教师一定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来提高教学的科学化程度。 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思想教育, 在音乐中体会爱国、 团结、 友爱、 坚持不懈等思想情感,并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都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教育活动。 前者是从 “美” 这一感性层面入手, 而后者则从 “德” 这一理性层面入手, 让美育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对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促进其思想道德素养得到良好发展,更好实现美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