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滥用“洋名”对文化自信的消解与重构

2023-11-18赵本琼汪勇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楼盘命名中华文化

赵本琼 汪勇

(1.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阿坝 623002;2.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迎合民众的需求和博取客户眼球,不少商家在商品营销活动中盲目地大量使用意味着更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西文洋名,各种洋名命名的商品纷纷出现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蓬勃发展的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民众对高端居住环境的要求,兴建的各种楼盘和高档小区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各类高大上的“洋名”也是百花竞放。由于不少民众存在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房开商在吸引购房者眼球上积极寻找卖点以提升楼盘、小区的声誉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致使各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楼盘均不同程度存在“洋名”滥用,呈现出“纷繁复杂”和“大洋怪重”的现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滥用“洋名”,不仅是我国文化的失落,更是无视本土文化的体现,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一、乱象丛生的“洋名”滥用

各种滥用的“洋名”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都缺乏中华文化的内涵。一是由英文字母组合或是由国外知名城市、人名、地名组成的货真价实的真洋名;二是刻意夸大、怪异难懂、同音同名却洋气十足的假“洋名”等,使得身在其中的国人仿佛置身于国外。

(一)真“洋名”纷繁复杂

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文化不断被西方洋名取而代之,如“威尼斯”“曼哈顿”“马德里”等欧美都市名称纷纷在我国诸多城市出现,甚至一些楼盘、小区中的“洋名”遍地开花,大街小巷充斥着“洋味儿”。这些崇洋媚外的洋地名,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以全英文名命名的楼盘,如“YOHO Town”“YOEK PLACE”“MAY FAIR”“CLASS MOMA”“Time king City”“Soul of The City”“Considerate Areas”等。二是土洋结合的英汉组合命名楼盘,如“朝外 MEN”“建外SOHO”“CCMALL 商场”“A 派公寓”“BOBO 时代”“GOGO时代”“Mini 阁洞”“中天CC PARK”等。三是以外国人名、地名等中文名称命名的楼盘,如“东方巴黎”“北欧春天”“欧洲印象”“上海多伦多”“海伦堡”“伊顿”“贝达斯花园”“凯撒豪庭小区”“阳光巴洛克小区”等。地名、楼盘小区等热衷于洋名,既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也是对外来文化的错爱。滥用“洋名”,不仅容易让人雾里看花,而且会造成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

(二)假“洋名”大洋怪重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好的建筑名称既能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又能展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但有不少楼盘在命名时,为了提升自己的档次、格调,建筑名称一味突显高大上致使命名大洋怪重。一是刻意夸大的“大名称”,如“太平洋别墅”“中央大厦”“世界花苑”“国际花园”等。一个普通楼盘,随意使用太平洋、世界、中央等词,超出其指代的地理实体实际现象,过于浮夸。巴掌大的区域命名动不动就是“维多路亚广场”“罗马假日广场”“圣马可广场”等与实际不相符合。二是怪异难懂的“怪名称”,如“新天半山”“时代花生II”“毕弗利小区”“丹玺琉泉小区”等。三是重名同音的楼盘命名“中瑞·曼哈顿”被改成了“中瑞·曼哈屯”,“西班牙”被改成了驻马店“西斑牙”小区等。这些名称实体不“实”,读音拗口、字形难写、类别不清、位置不明,实属“大洋怪重”。楼盘建筑命名本应唤醒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而这些故弄玄虚、怪异难懂、诡异又无实际意义的洋名称不仅缺乏国内传统文化内涵和根基,还会误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文化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大大拉低城市的形象。

二、滥用“洋名”对文化自信的消解

楼盘、建筑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居住文化。房地产商过度追求“洋名”,盲从西方外来文化,容易迷失自我,给本土文化带来不自信。

(一)舍本求洋,数典忘祖,抵触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亦是如此。中国建筑文化在结构、布局、装饰及蕴含的文化意蕴上极具中国特色,更是有别于西方。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固态的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命名方式多种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当前各种楼盘命名却舍本求洋、数典忘祖,致使洋名泛滥、洋相百出。孩童从小与“洋”为伍,老年生活“洋气”十足,生活在“威尼斯”,吃饭去“卢浮宫”,上学去“哈佛”,购物进“斯坦福”等。各种楼盘建筑命名追求大洋怪重,会使我国许多有深厚内涵的命名文化面临被侵蚀或消失的危险。“洋名”滥用表面上是把西方的美名拿过来,本质上是无视历史积淀和地域文化,身居其中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身居国内或国外。各种盲目贪大、媚洋、求怪而滥用的“洋名”和时髦的“洋”文化,一方面暴露的是国人浅薄的文化观,另一方面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同时还蕴藏着“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历史化”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洋名”,对地名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害。洋名文化的泛滥,使得亭、台、楼、阁,庙、宇、斋、轩等中国的传统建筑命名文化被忽视和抛弃,正一步步削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而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离不开文化自信。

(二)炫富竞奢,功利世俗,消解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丰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顶天立地、吃苦耐劳的精神结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是敢闯敢为、敢于担当的辛勤奋斗,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褪去了勤劳的本性、质朴的便衣,披上华丽的外套,腰“粗”了起来,脸也“白”了起来,患上了享乐奢靡的富贵病。命名文化原本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寄寓商业发达、家庭兴旺,但现在却成了不少民众贪图享乐,炫富竞奢的工具。家住“爱丁堡”“约克郡”“牛津郡”等“国际大都市”,家是“水都蓝桥法式风情美墅”“玫瑰湖纽约风情别墅”等异国风情别墅。外出游玩的消费也大多是高大上的昂贵消费场所,如“五星铂金凤凰俱乐部”“钻石超豪KTV”“马克集装箱酒吧”等。不少群众对充斥着铜臭味的奢华场所更是趋之若鹜,越贵越有人买的理念成为商家的营销策略,不看好的就看贵的消费理念成为主流。“洋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相互攀比、炫富竞奢的工具。滥用“洋名”不仅反映出西方文化在我国广泛、肆意地传播和渗透,也反映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吃苦耐劳、勤劳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在逐步被消蚀和消解。

(三)虚假伪劣,不接地气,阻碍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滥用“洋名”,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不切实际和不实事求是的歪风邪气,与我国的先进文化背道而驰。房地产商为了增加销量,获取更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房地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滥用“高大上”的“洋名”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增加卖点对“有限”的地产资源做起了“无限”的“大规划”,小区空地披上了不同国别的世界性的有格调、有档次的、有特色的“外衣”,小城镇“大”现象随处可见。为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房地产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无限夸大宣传。高大上的“洋”名称,别具一格的“洋”风格会让消费者认为“洋”房会更有质量保障而给消费者带来不实的购房判断等,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虚火旺盛。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房地产商违背良知的鼓吹、无限的虚假炒作、不实的宣传报道,建筑命名“以洋为尊”“唯洋是举”,给文化的民族性和科学性及大众性等带来巨大不良冲击,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规范命名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命名文化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规范和整治“洋名”,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激发民族认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百年前,中华民族遭受磨难,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民族陷入危亡,虽然遭受到严厉的打击和压迫,但中华文化仍时刻散发着青春与活力。如今,我们虽处于和平年代,但国外高大上的文化纷纷涌入且在各大中小城市的踪影无处不在。不同程度的滥用洋名问题在我国盛行并融入我们的生活而对我国文化基因的传承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我国优秀文化基因混乱,中华优秀文化被遗忘和忽视,使中华民族文化出现断层等。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滥用“洋名”就是抛弃中国的传统,丢掉中国的根本,割断中国的文化精神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警惕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建筑命名,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筑牢精神根基。

(二)弘扬主流价值,增强民族认同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科技与文化的竞争,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竞争,西方“洋名”文化的不断渗透,正不知不觉改变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中国制造就是拿不上台面”等话语中蕴含着贬低中国的价值观充斥着不少人的头脑。住房要紧靠“贝加尔湖畔”,睁开眼就能看到“中央公园”,楼下就是“罗斯福”等从各个方面侵蚀着民众的生活价值观,冲击着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的认知、归属和情感依附。只有饱含着对祖国情感深厚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深深的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中不少人接受并在高喊爱国口号,实际上却是以洋为美、以洋为荣、以洋为尊。“洋名”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国人缺少了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淡薄的体现,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规范建筑命名是中国主流价值认同的体现,有利于激发人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提防文化侵略,维护国家安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4]文化发展与国家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文化安全更是与国家安全的紧密相连。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渗透。外国厂商进入中国,优先考虑的是消除语言障碍,打造一个响亮而醒目的中国名字,或者将洋名译为中国名称,给国人直观而醒目的品牌感,消除人们的“文化代沟”,如“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赢得了强烈的反响。反观国内,滥用“洋名”现象却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尤其是各种高大上的楼盘、建筑、商场、商品等更是如此。不少地方已经逐渐“洋化”,“用外国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滥用国外的人名、地名等,夺目而吸睛的“洋名”迎面而来。外国文化的入侵,给文化强国带来的冲击是隐性的、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遥想过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只是夺走了中国的物质财富,可是我们还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可是,如果当我们的民族文化都被外来文化所取代,那便是一场“去中国文化”的浩劫。民族文化的崛起,任重而道远。维护国家安全,就要规范和整治各种滥用“洋名”的不良现象,筑牢文化层面的坚强堡垒。

四、规范命名重构文化自信的路径

滥用“洋名”,不仅体现了当前国内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更反映出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重构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引导转变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之风。

(一)完善制度立规示范,引导命名秩序

良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文化秩序,规范和整治滥用“洋名”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国家制度设计及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命名制度并做到规范命名,大力确保科学合理命名的有效管理。要健全地名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地名管理技术骨干队伍培育,建设一支水平高、作风好、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其次要依规管理。1986 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96 年民政部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都明确规定了“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民政部、公安部等六部联合于2018 年1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为规范和整治各种滥用“洋名”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重点清理整治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命名提供了依据。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命名机制,在命名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避免“拍脑袋决策”,对违反该规定的经销商等进行依法惩处。最后,要完善监督制度。利用国家权威,借助舆论媒体,引导大众群体,打造国家机关、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为一体的共同监督模式,形成舆论高压势态,给滥用“洋名”施压,下大力气纠正洋名滥用之风。

(二)加强教育引领风尚,增强命名自觉

好名字代表着好销量、高房价,为产品起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无可厚非,但不少商家在命名中崇洋、贪大、求怪,营造出不切实际的“洋名”以攫取利益的现象,需要加强教育和引领。首先要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文化素质培训。通过讲座、专职辅导等方式对国家有关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方针、政策进行传播,普及国家在地名管理、命名方面的规定和知识。其次是组织经销商到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场所进行实地参观,让其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经销商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担当,进而自觉把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元素融入商品命名文化,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高雅、有内涵的命名,培养市场的文化自觉。最后,要对消费者价值观进行引导。经销商滥用“洋名”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关。人们在收入增长和购买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生活或消费视野开始聚焦高大上的“国际”,吃西餐、过洋节、走高端。消费者深居国内也要互相攀比住洋房、喝洋酒、穿洋服,甚至以过“洋瘾”来炫富的消费观念。培养其科学合理的消费观,转变其崇洋求奢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加强民众对我国命名文化的重视和自信,从而建立民族文化底蕴的信心。

(三)融入特色创新高地,重塑文化自信

美国建筑学家佩夫斯说:“楼盘并不是钢筋加水泥,它产生于它所要求的文化和精神;一个楼盘只有注入了文化的内涵,才能增加它的价值。产品本身就是流行歌曲,很容易过时,只有附加在楼盘上的文化,才能持之以恒。”[5]文化是建筑、城市的灵魂,命名应融入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首先,商品命名要坚持“一立足、三贴近”,即立足当前实际、当地实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有把对命名文化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当地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其次是要紧跟时代步伐,赋予商品名称时代内涵。经营者盲目崇洋,忽视文化内涵,盲目攀高、求大等滥用“洋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困扰。方便群众生活、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商品名称,才与时代潮流相符。最后,要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改变“大洋怪重”现象要避免命名和宣传呈现“假、大、空”,要从小处、细处、实处创作有品位、有格调的名称,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命名文化。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商品,都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而能在社会历史发展大潮中经受住考验,赢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以及不同人民的尊重。因此,新生的命名文化也应从各地的自然条件出发,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出发,从时代特点出发,注重在创新中搭建新的文化高地,更好地激发大众对民族的情感和热爱。

(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自强

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最终都要落脚到文化自强上。如不及时整治各种“洋名”的滥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成为无根之萍。实现文化自强,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避免崇洋媚外、“唯洋是从”给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商品名称创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创作出更多蕴含中国乡土气息的文化名称,不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其次要挖掘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商品名称数不胜数。就久负盛名的建筑文化名称来看,如颐和盛世、逸景名居、兰亭苑、荷塘晓月等不胜枚举。命名文化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把握优秀文化的精粹,创作谦和、内敛、得体的名称,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抵制低庸俗、媚俗的洋名文化。最后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打好中国的命名文化牌,以坚定不移的脚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色彩。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各种“洋名”的滥用。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强烈的责任担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推动命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楼盘命名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番禺:江景“楼王”+全城热卖 TOP1+“巨无霸楼盘”齐登场!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幸福里(外一首)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北京地区1月打折楼盘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