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与中医药文化基因的融合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11-18米春明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国共产党文化

米春明

(1.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0;2.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中医药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锻造出强大的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药文化在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更要将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之中,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焕发中医药文化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现实观照与客观要约:中医药文化融入党的领导力建设的价值之思

强大的领导力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内在元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发展和振兴中医药事业,并将其广泛运用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之中。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形成的内在根源,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药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党的强大领导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中医药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中国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其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以及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所决定的。首先,自身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中医药具有整体主义的生命科学理论,有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有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保健理论。这些优势和特点,使其在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也积累了大量文献著作,拥有自身非常完整的医学保健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为维护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中医药事业是中国发展实际和节约医疗资源的现实所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建设健康中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以及人口规模的庞大,决定了中国的医疗资源不论是需求还是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中医药具有的预防保健理念以及简、便、廉等特点,对于节约医疗资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我国中医药发展事业进行全方位规划和部署,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文件,不断完善中医药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医药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物质依托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复杂的国情决定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保护、继承中医药事业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应用中医药,并尝试推动中西医结合。面对社会上“崇尚西医,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党中央特别针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方针。毛泽东同志也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提出:“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3]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中西医药研究会”于1945 年在延安成立,这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早期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定扶持中医药。面对社会上歧视中医的错误观念,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能持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要辩证地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中医药。面对当时社会上西医西药愈发主流、中医药日益边缘化的格局,1991 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决策,将“中西医并重”列为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把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重要法规条例的陆续出台,为中医药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振兴中医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通过深远的谋划和部署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载体。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肯定中医药的价值,将中医药文化中治病救人的核心理念“崇尚生命”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生成来源。

(三)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近代以来中医药曲折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全面发展中医药,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也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医疗卫生问题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体现了人民群众最直观的利益表达。首先,中医药在中国具有非常庞大的群众基础。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医药就是中国人民赖以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的政党,代表的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阶级群体,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中医药在中华大地守正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其次,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底线要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共产党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总体思路,以中医“扶正驱邪”为治疗方略,大大降低了我国感染病例中重症的比例。在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疫情防控战中,党的领导力正是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正是追求中医药事业全面复兴的过程。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将成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重要组织保障。

二、主旨契合与内涵趋同:中医药文化通达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学理之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1]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医药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成为厚植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文化沃土。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基因相通相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的中医药科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相应的。例如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多次涉及人、人的生命的本质理论,都与中医药的科学性相一致,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对人的生命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与中医药科学的主题相一致。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少师等人共讨论了970 多个问题,全部是围绕人,围绕人的生命和健康深入展开的。在《灵枢》和《素问》中,同样也都是围绕健康、疾病等问题。因此,对人的健康、生命的探讨始终是中医药科学的主题,这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从一开始就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其二,关于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人本身就实质而言,就是人的肉体和人的精神。人的肉体:五脏六腑、毛发皮肉、气血津液等。人的精神:德、气、精、神、魂、魄、心、思、虑,等等。这正是中医药学所研究的内容。而且,中医药学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分析、认识,在所有的医学和心理学著作中几乎达到了极致。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深邃的哲学智慧,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生命、对人的本质等一系列论述,与我们的祖先早期对中医药的探索是相通相应的,与中医药科学的主题也是完全一致的。虽然两者的诞生相差了近两千年,但是在其核心释义方面是高度趋同的,这既说明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两者共同作为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及当代价值的文化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守相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和诊疗逻辑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很多都是一致的,具有交融相汇的特点。例如:中医药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理念,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述和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不要珍惜、如何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除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所需。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只有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才会显现出勃勃生机。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与我们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相通相应。

三、价值引领与时代升华:中医药文化深融党的领导力建设的路径之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的深刻阐释。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济世救民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高度一致。因此,中医药文化深融党的领导力建设,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所需,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坚强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事业的全面领导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珍惜对中医药的保护,努力确保其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一是科学的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在卫生健康领域同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将其成功运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之中。依靠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其先进的领导力,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二是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只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各个民族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中医工作者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信心,把中医推向国际舞台。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历史最佳时期,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更是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和关心中医药发展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运用中医药的观点和术语来阐述其治国理政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领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三是为民的执政宗旨。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强调的是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只要真心关爱百姓,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好像群星围绕北极星周围一样。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为民的执政宗旨,才始终得到群众拥护并一路发展壮大起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不惜一切代价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感染率、致死率,带领人民牢牢守住生命安全的防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将中医药在治疗流行性传染病中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尤其要注重发展繁荣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医药医疗领域的话语权。

(二)策略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方略

推动中医药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之举。随着我国国力空前增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渐加深,中医药也从全面振兴逐步走向了世界。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好中医药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我国传统医药守正创新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到《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再到金元四大家、温病学的产生和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正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全面发展的目标方向。其一,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西方医学注重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诊疗手段精准统一。而中国传统医学具有治疗方式多样、费用相对低廉、临床效果突出等特点。此外,中医药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理念,这与现代西方医学在发展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西方医学发展趋势也更加注重预防保健、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构建系统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保健中的核心作用,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二,要加强中医药文献典籍的挖掘研究。中医药文献典籍承载着中医药学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体系,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中医药文献典籍的挖掘,需要对中医药历史人物、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学术经验总结等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其三,要注重临床实践。中医药的生命力取决于临床水平的高低以及临床疗效的好坏,因此临床实践是中医创新发展的立足点。要注重当代危害人类健康的重点疾病,如:癌症、心脑疾病、精神疾病、群发突发疾病等的防治和研究。坚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发展方略,要求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结合起来,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深刻理解、主动应对中医药面临的新需求,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原则遵循:必须始终坚持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药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上千年来不断对周边国家的医疗卫生产生重要影响。北宋时期中医发明了“种痘免疫法”以预防天花,这一免疫技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俄国等国,拯救了世界范围内的亿万百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中医经典著作《本草纲目》称为“1596 年的百科全书”。中医的针灸推拿技术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持续受到热捧,掀起了学习研究的热潮。屠呦呦科研团队从中药成分中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苦于疟疾这一疾病伤害的人们,解决了世界性的重大疾病问题。中医药对世界卫生健康事业的贡献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将中医药推向世界并发扬光大。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6]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全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要对中医药进行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为世界各地人们的疾病预防和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提出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拿进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深刻论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民立场、全球视野、战略思维、问题意识等不仅对健康中国战略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促使不同国家间医药文化的兼容并蓄,对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世界格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来源,这正是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宝贵品格,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在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又历经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磨练,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宽阔胸怀,形成了交流互鉴的内在动力。[8]这样的品质,必然使我们的文明文化数千年来勃勃生机并充满创新精神,即“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又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

四、结语

中医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岌岌可危走向全面振兴和发展,再到今天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医药的面貌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以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远见卓识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中医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拓展到海外,形成了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中医药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更是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健康需求,中医药不仅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更是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秉持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力量”。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国共产党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