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论》谈党员干部调查研究

2023-11-18刘懿莹

南方论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践论党员干部研究

刘懿莹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再次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调研内容、方法步骤与工作要求,表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各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与方法指导。“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1]“调查研究”实则由两个词语组成:一是“调查”,意为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二是“研究”,意为对调查所取得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调查研究”实质上展现的是人类的认识过程,需要科学的认识论思想作为哲学基础与逻辑支点。作为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成果之一的《实践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彰显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实践品格,对于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实践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错误,毛泽东于1937 年7 月写下《实践论》一文。全文以认识的发展过程为主线,运用丰富的例证阐明了实践的第一性等重要认识论原则,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作了理论铺垫。《实践论》的逻辑推进主要循着“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即“实践—认识”的飞跃。人类要想获得生存与生活之道,必须与除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发生关系,并且通过一定途径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此种规律性认识既不能来自非人的客观事物,也不能来自人的主观想象,而只能来自促成客观事物与主观想象产生连结的活动,即实践。实践通过为人的主观想象提供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来促使两者发生连结。此时,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还只是局限于现象层面,是对客观事物片面的、表象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还不能使人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还不能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因此认识的感性阶段必须向前推进。首先,概念的出现。概念作为人类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展现了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因而得出基础的概念是从事物片面的、表象的联系上升到事物全面的、本质的联系的第一步。其次,判断和推理。单独得出对某一事物的概念还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全貌,必须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作出判断与推理。这就由浅入深、由单一至全面。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称为认识的理性阶段,得出的是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唯一检验标准,即“认识—实践”的回归。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非认识过程的目的和终点。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懂得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却只停留在解释层面,会使真理性的认识丧失能动性与实践性,结果是问题依旧,矛盾丛生。将关于客观世界本质性与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实践才是认识过程的目的与归宿。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认识都能指导实践、促成实践的前进,因为存在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的问题,即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将认识运用于客观实践时,若能达到预想目的,那么此前得出的认识就是真理性的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若不能达到预想目的,则说明此前得出的认识并非真理性的认识。人们经历了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经历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或多或少会得出关于客观世界的相关概念、判断与推理,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客观矛盾表现程度的限制,人们会产生部分的甚至全部的错误认识,需要再次实践或更换其他实践方式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认识是一个过程,即“实践—再认识”的推进。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过程有个假定前提:客观世界静止不动。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而是运动变化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3](P294)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从前的对处于这一客观过程中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就丧失了真理性与实践性,需要重新进行社会实践以获得主观认识的前进与发展,以求适应新的客观条件与情况。因此,“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3](P296)

二、《实践论》对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实践要求

波云诡谲的国内外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对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当前反对‘四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4]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问题。《实践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为提高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认识论的哲学指导。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5]“真知灼见”是关于调查研究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党员干部既不能奢望调查研究对象吐露关于自身的本质特点与规律性的认识,也不能幻想在自己头脑中得出关于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而是需要在“调查”中取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材料,通过“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首先要破除“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保持“空杯心态”。经受良好学习教育与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各级党员干部在从事新领域的相关工作时,容易将从前学习到或接触到的知识与经验直接搬到新的工作上来,无视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思维惯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调查研究新局面具有一定困难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伟大因而困难重重的世纪工程,这也是为何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在思想层面就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做好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的准备。因此,面对新局面开拓的挑战,党员干部必须保持“空杯心态”,不主观预设、不思维懒惰,沉下心来面对调查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求得真知灼见。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亲自出马,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6]其次,要注重调查的全面性,区分事实与观点。《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5]各级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类各样调查研究方法与工具,使调查能够充分挖掘调查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尽可能搜集到全面的而非偏颇的、准确的而非模糊的事实与信息,为研究工作做好充分铺垫。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区分事实与观点。事实是事件或信息,具备可验证性,即可以由证据、统计数据、文件等进行证明。观点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个人看法或判断,无须证明。在调查过程中辨明分清事实与观点,有助于信息收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最后,要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坚持谨慎诚实的态度。各级党员干部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收集的客观材料,充分论证提出的客观判断,注意阐明调查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支撑。对于想不通、搞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反复琢磨、反复推敲,不可轻易下结论,更不可“拍脑袋做决定”,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必要时,可以向上级或者专家学者请教,确保研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保持谨慎诚实的研究态度与决策态度。

(二)坚持实践检验的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要坚持实践检验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3](P292)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是实践,无论得出多么正确的认识如若不用于解决客观问题,都将丧失其现实意义,沦为“空中楼阁”。将调查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判断与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问题立即得到解决;另一种是判断与决策出现差错,问题只得到部分或者完全未得到解决。当结果处于第一种情况时,党员干部要注意总结调查研究经验,以便未来更熟练地开展此类工作或解决此类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常常只得到部分甚至完全未得到解决。这说明,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对调查研究问题的正确判断与决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调查、反复研究。当处于这种情况时,首要的是摆正自身的态度,正确看待且积极承认自身的不足。党员干部切忌为护住“面子”,而否认自身错误,这样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会损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直面错误与不足,才是党员干部应当坚持的优秀品质。其次,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推进调查研究。《工作方法》指出:“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5]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或调查研究对象暴露程度不够等问题,调查研究通常不能一下子达至全面准确的判断与决策,这时各级党员干部切忌丧失工作信心,而应提高认识、保持耐心、不卑不亢,正确看待工作的困难性与艰巨性,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坚克难,以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态度推进工作。最后,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代表盲目地推进工作。坚韧不拔的前提是明确调查研究方式方法的正确性。若采取某一方法解决问题久试不成,党员干部就应在思维上退后一步,思考自身采取的方式途径是否妥当。当前,国内外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显著增多,躲不开绕不过的风险挑战逐渐显露,面对此种局势,党员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保持学习心态,积极吸取各类调查研究方法,吸收国内外先进调查研究方式,在遇到不同困难问题时都能选择适当的调查研究方式灵活应对、迎刃而解、化险为夷。

(三)坚持动态研究的工作思维

调查研究要坚持动态研究的工作思维。客观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现实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动态的思维方式调查研究。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随着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演进: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新中国成立前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关系着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揭示了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提升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水平,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党正是通过对国情与社情的调查研究才能敏锐判断社会矛盾的演进发展,才能继续洞察新的社会矛盾暴露出的一系列困难问题。因此,以解决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为目的的调查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动态跟踪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化和开放性,面对各方面加速转型,调查研究也日益凸显出新规律和新特点。”[7]《工作方法》具体指出调查研究要以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等十二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主要调研内容,强调突出重点、直击要害。[5]这十二个方面没有一个是浅易单一的小问题,都是繁复庞杂的大问题,内部矛盾丛生、斗争复杂。这些问题的内部矛盾与斗争随着时间阶段的推进而向前推移,党员干部对其的调查研究也应该跟着推移与发展,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提出新的调研任务和调研方案,适应于新的情况变化。

三、结语

经典永垂不朽。毛泽东在吸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实践论》,从理论上、思想上、哲学上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生动彰显,《实践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提高新时代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认识和能力仍具有重要价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层面上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意义,努力从《实践论》中汲取智慧与力量,领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8]的真谛,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猜你喜欢

实践论党员干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实践论(节选)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