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路径探析
2023-11-17汪国益阮李全
汪国益,阮李全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迭代变迁以及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当前,“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1],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也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是“通过职业院校理念现代化、治理技术手段现代化等,来实现对治理者和治理对象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现代化,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2]。因此,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职业院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转型和善治变革,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1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的时代背景和耦合关系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宏观维度,通过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建设的背景分析,厘清数字化和职业院校治理间的耦合关系,探析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路径,为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的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交替突破,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200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3],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该规划指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4],确立应用驱动的工作方针,教育数字化进入资源与环境的共享与应用阶段,正式开启我国教育数字化应用驱动阶段。202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以信息化和数字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5]。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作为教育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其提供的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撑催生了产业数字化,并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治理的最优化,以数字化促进职业院校治理转型升级并辐射引领专业群,培养出更多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是实现院校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当前,职业院校的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日益增多,数字化治理初见成效。推进治理制度和管理活动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6]。
1.2 数字化和职业院校治理间的耦合关系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7]治理”是公共或私人领域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众多方式的总和。与“管理”不同,“治理”更加强调权力的分散化以及权力的制衡或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协作,强调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以及多种方式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面对数字技术的汹涌浪潮,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关乎其更好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8]。通过AI、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前瞻性、高效性的治理模式,职业院校治理亟需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以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评价和智能化服务带动。因数字化和职业院校治理正处于“大数据”为基础演变的新型系统模式,所以“要把治理现代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速推进治理现代化”[9],让数字化应用价值全领域覆盖。因此,数字化和职业院校治理间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资源和管理结构,极大值地丰富了职业院校治理方式,让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组织实践更高效化、整体化和精准化。
2 职业院校治理的数字化理论基础和模型设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如何为职业院校治理进行数字化变革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从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理论出发,对职业院校治理全局体系进行探索,推动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更高质量的发展。
2.1 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基于职业院校治理中数字化路径研究,借助协同治理、公共管理和数字治理等相关理论,在结合实践的基础方案上设计关于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一方面让职业院校治理在数字化赋能场景下更有效运行,另一方面让全校师生员工工作生活更为高效便捷。
2.1.1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是指多元化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职业院校管理和数字信息链紧密耦合化下有序、合理的治理结构,从而达到互动、公平和双赢的最优化局面。协同治理强调的是“以‘群赢’和互利为前提条件”[10],包含主体多元性、信息动态性、管理有序性、服务系统性、数据共享性和各部门之间协同性等特征,并从时间、质量和成本因素上,把协同治理理论运用到职业院校治理中,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协调性,实现职业院校各部门之间资源协作共享化、系统管理高效化、信息交流连续化、打破碎片化的运行操作模式。
2.1.2 公共管理理论
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阵地,属于公共管理场域,理应满足更多公共服务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公共管理理论检验的标准和基本宗旨,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研究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复合型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下的公共管理,其具体体现在:第一,以客观现实为根基,以职业院校治理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和数字技术互嵌实现公共管理下的协同工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实践围绕理论展开探究,在职业院校治理构建中进行全领域、系统化、类型化的公共管理,并同时为其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1.3 数字治理理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的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机制深刻影响和改造着社会治理。数字治理是“由重新整合、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和数字化三个部分构成,是对传统政府形态和治理技术的超越”[11]。“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治理理念在基层治理中运用、促进基层公共服务效率提高、实现公共事务有效治理的过程。”[12]在协同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论下,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倡导利用新信息技术来实现数字治理理念、数字技术和相关机制流程的变革创新,从而形成校内外人员需求服务型智慧职业院校。
2.2 模型设计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治理在数字化模式上存在部分不协同问题。如何有效在职业院校治理过程中进行数字化嵌入,使其系统智能化、技术现代化、处理高效化,这需要一个迭代升级的创新方案。
根据职业院校各部门之间协同治理、公共管理和数字治理理路,制作出关于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图。根据图1所示,主要强调在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多元主体互利群赢条件协同下,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在数字化教学应用、数字化院校集成构架、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和数字化校园公共服务四个部分,更完备地构建出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结合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三个特点,在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政策与规范、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和数字化运维管理体系四个部分中,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体验,从而在动态管理下展现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治理路径上的完善过程。
图1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
2.2.1 信息化
数字信息技术是推动职业院校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信息化在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技术属性看,职业院校治理数字信息化的特征是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化;从流通属性看,职业院校治理数字信息化的特征是共享性、交互性和开放性。如在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中(如图1所示),数字信息化的普及,促使职业院校间各项资源流通领域更广阔,更好地推进职业院校内一体化连接,从而建设数字智慧型校园。如图1所示,一方面,将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信息化贯穿整个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利用信息化进行个性精准、科学丰富以及化静为动的管理与服务,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与职业院校治理进行融合发展,让校内外人员、学校和社会多元主体更好地互动、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的信息化优势,保留相关数据作为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相关成绩考核证明,让考核做到有据可查,全面发挥职业院校治理信息化的价值,增强其透明度和公开度,提高治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2.2 整体化
协同治理主张多元化主体共同协调合作,并同时强调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全领域、全流程和全要素的整体推进。如图1所示,整体性作为职业院校治理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主体间的整体性,还表现多元协同下的资源平台共享性、过程协同性和规则同一性。鉴于职业院校治理中大部分运营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在传递信息数据的路径上易形成“数据烟囱”和“信息茧房”等现象。由图1所示,将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整体协同合作,形成数字化全覆盖新模式,让在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下的多元主体可以信息互联互通,从而优化组织结构,减少多程序的传递,提高工作效率,让数字化运维管理体系更高效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性整体合作关系。
2.2.3 高效化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造高质量校园环境,高效便捷是其鲜明特征之一。在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信息化和整体化的特点,让职业院校治理后的工作更高效化,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落实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过程中,通过构建智慧职业院校环境、优化各类资源,实施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推送,让职业院校信息化从1.0迈进2.0时代,使其管理结构更加一体化,质量和总体实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依托职业院校各部门间、校内外合作机构、院校师生等多元化主体协同,组织结构与体系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数字技术以及全新思维模式过渡,使职业院校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让工作任务完成度更加质量化、高效化。
3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路径的现实困境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速猛发展,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虽有成效,但在其相融合的创新背景下,现实问题却日益显现,并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
3.1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现象
从创新和应用层面出发,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建设存在两个层面的滞后现象。纵向上,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技术在管理应用中实践水平较低,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同时职业院校治理数字标准化建设的滞后限制了公众服务性和信息共享性,导致职业院校治理未能在数字化路径中发挥真正的效益。横向上,职业院校治理领域在数字化意识、内容和方式维度上存在滞后,数字化建设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在数字化转换升级上缺乏有效运营,与智慧校园脱节,使职业院校治理和数字化实践耦合关系出现矛盾化和瓶颈化。
3.2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隐私存在的隐忧
数字化作为工具,其概念和应用在职业院校治理中被重构,随之隐私风险也暗藏其中。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治理在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由于“技术失序、关系失衡、制度缺位”[13],“个人信息数据容易受到攻击,面临着被盗用、窃取、泄露等风险,带来数据泄露和数据伦理失范等隐患”[14]。其次,在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路径中,因其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致使院校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又容易落入海量的隐私陷阱中。
3.3 由“信息孤岛”转向“数据孤岛”
“信息孤岛”是在职业院校治理中因不同部门管理的分化和信息差,在多功能领域下编码和传播中产生的数据偏差,从而阻塞良性数据信息的共享、互通的现象。随着数字技术的嬗变,多场景数据技术赋能下产生的“信息落差”“知识分割”,因缺乏宏观管控和科学设计,由“信息壁垒”建立的“信息孤岛”逐步演变为“数据孤岛”“数字鸿沟”“数据烟囱”和“信息茧房”等问题。因数字信息传播多样化模式产生多元化内容,并定向投送到通过数据透视下不同极化的群体中,让网络数据中群众的信息选择被定式化、程序化和固定化,让不同群体在被选择投送信息的限定中获取到割裂的数据,最终形成“数据孤岛”。
4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路径研究的实践转向
基于协同理论和公共管理下的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从协同和整合逻辑分析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危机中的实践转向,从而形成良性的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生态轨道。
4.1 协同逻辑:数字化为职业院校治理提供支撑
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建设是一项业务技术强、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宽广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因此在多元主体协同逻辑下亟待优化组织结构,并通过信息技术、顶层设计以及完善机制为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规划。
4.1.1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以信息技术为规划
“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15],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发展更是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然趋势。一是有效利用数字化赋能的信息技术建立应用型职业院校治理工作与数字技术信息化2.0 融合创新的机制,扬弃扁平化、线条化、单一化的传统职业院校治理模式,灵活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职业院校治理中发现的问题、破解在治理过程中的障碍和瓶颈。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和职业院校治理有机融合实现从“线下跑”到“网上办”的演变,以此提高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
4.1.2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以顶层设计为统筹
在数字化赋能下的职业院校治理历程中,顶层设计发挥着秉轴持钧的重要作用。首先,为统筹制定符合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的最佳方案,其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6]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法律规范以及中央文件精神,以顶层设计为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提供明确的方向,使之符合学校内部治理的需求。其次,根据职业院校治理规律开展顶层设计,在治理范围内兼顾多元化主体协同合作,促进政府、社会、学校多方互动,均衡划分职业院校各部门间的权责。最后,以顶层设计为基点,严格依据国家规范开展内部治理建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展开,坚持服务师生的价值导向,提升治理结构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4.1.3 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以完善机制为保障
在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路径中,亟需完善相关机制保障推进其发展。一是应建立网络数据安全监管和追责机制,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人员的数字化素养,以便其更好地应用和掌握制度规范原则,同时又高度重视数据信息安全,严惩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违法违纪、有驳道德的行为;二是应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在对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和共享等流程上使用安全预警管理机制,“微小化”划分网络区域,“网格化”统筹管理安全,“精准化”提供服务保障,加强特殊和应急事件的管辖力度,形成行之有效、严之可行的治理机制。
4.2 整合逻辑:数字化为职业院校治理筛选管理
职业院校应培养全局意识,强调在其治理的整体层面去统筹协调,提高数据质量、保持数据连续性,从宏观上化静为动实现数据共享。
4.2.1 系统前端把控,提高数据质量
在数字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为助力院校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系统前端亟需“进行通盘规划、合理分析和科学整合,使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或部分实现的功能尽量在这个阶段实现”[17]。首先,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下的数据流动,后台管理员应在数据信息形成质量之前提前介入审查;其次,应在系统前端完成对院校中相关管理职权的划分、工作流程的重构、多平台言论上的发言等都进行严格的监查;最后,为提高数据的高质量化,对相关内容提出的范围进行规定,促进其结构的科学性,凸显数字化在职业院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4.2.2 发挥数字化优势,保持数据连续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革命已对职业院校治理产生全领域的影响。首先,许多职业院校治理数字化建设在从采集、收集和处理的实践过程中,融入学校学生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下职业院校治理的优势。其次,从学工系统、教务办公室和智慧校园等模块积极融入创新协同合作,对各类流动信息随时把控,让各部门都能保持信息数据的全流程、全方位、动态化的掌握。最后,在全过程职业院校治理中进行数字资源重构和灵活组织重塑,改进教学、优化管理、保持数据连续性,让现实生活和数字世界全域贯通,使职业院校治理的信息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4.2.3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化
“信息孤岛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各自为阵,互相不合作。”[18]首先,在职业院校治理平台上,减少直线式垂直管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通过资料内容的整合、组织结构的优化,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孤岛”,以此实现数据的交换共享。其次,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职业院校治理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信息库,强化内控和网络管理,嵌入规范内的价值规律,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化及一体化检索平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院校治理信息化建设体系,使职业院校治理日益科学化和精细化。
5 结束语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密集出台了多个文件,其指明了数字化发展对学校革命性的影响,数字信息化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应“统筹推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去形成符合治理数字化的可行路径,推动常态化、生态化和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做好大数据应用,推广数字信息化技术,最终实现数字化赋能驱动下的信息化、高效化和现代化的职业院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