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的路径研究
2023-11-17冯玲玲张建军
冯玲玲 张建军
[摘要]文化认同是共同体建构并持续存在的核心基底,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增进文化认同为重要目标,着力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要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构建共建共享的多元主体协同格局;优化纵横贯通的整体布局,巩固“全国一盘棋”运作模式;要健全系统运行机制,通过重点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高社区自治的综合效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切实促进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
[关键词]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5—0128—09
[作者简介]冯玲玲,女,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建军,男,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文化认同强调了文化在个体自我建构中的位置,促使个体消除群体差异性造成的自我怀疑,帮助人们通过确定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共同体构建自我内容。[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增进文化认同为核心要义,在差异性中构建共识性认知,全面增进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坚持增进文化认同,推动各族人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自我认同的核心逻辑,促使共同体意识成为新疆地区具有最高归属感的统一意识。
一、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量
领导核心是紧密团结各族群众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经验揭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强大的领导核心力量。氏族部落时期,人们分散栖居,人们的交往停留在简单的物质交换层面,缺乏深入的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秦朝与汉朝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政治基础与文化基础。强大的中央王朝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推动政府制定的政策能有效推行扩散至全国各地。秦汉为加强中央集权,施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削弱了社会文化风俗上的根本差异,推动各地区人们的国家观、文化观在底层逻辑上基本保持一致,孕育形成了大一统思想,促进了各族群众交融凝聚。历朝历代的中央政权都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为首要的政治目标,颁布制定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行统一群众思想意志的文化政策,逐步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华文化立场。至近代中国,国内外局势的动荡变化推动了中华儿女共同体意识的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文明再次拥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前进,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与不懈探索,昂首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民族工作最突出的优势就体现在有一个坚强稳固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共济、排除万难,胜利取得新疆的和平解放。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充分彰显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极大调动与激发了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团结奋斗的积極性。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心系全体中华儿女,秉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领导各族群众建设繁荣富强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在新疆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优越性,才能最大增量地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疆民族工作事业前进的最显著优势,是新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始终被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民族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果的根本保障,是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立足树立和高扬的思想旗帜。[4]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贯穿于新疆民族工作全过程,要始终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基底,驱动新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工作的统筹推进。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铸牢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战略工作,要高度重视指导思想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新疆民族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纲领,把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疆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新疆历史文化环境相结合。
(二)贯彻落实党的战略部署
党的领导是新疆民族工作稳定推进、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总结过去经验、分析当前情况、展望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把握新疆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方向,领导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和调研新疆具体情况,作出重大战略决断,全面部署新疆工作,推进新疆改革建设、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6]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工作总目标。[7]面对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新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线方针、重点任务等,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新疆民族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把握治疆方略的战略规划、目标要求、主线任务等内涵,结合地区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措施。
(三)加强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政治纲领、决策部署的前沿阵地,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民群众的重要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8]增加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加强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培育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担当作为精神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坚强的干部队伍是新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党,根本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9]党的干部队伍是国家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骨干力量,是党“到群众中去”的直接形象代表者。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既要强化正向教育,又要加快制定措施解决阻碍干部担当使命、主动作为的消极因素。其次,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各族群众的有效桥梁。1949年11月,毛泽东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10]新疆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力度,健全选拔机制、培育机制、管理机制和任用机制,并把统一思想意志放在核心位置。
(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新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恩格斯明确阐述了专业人才对无产阶级革命与工人阶级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生中应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协助体力劳动无产阶级共同推进革命的发展。[11]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仅是在政治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掌握国家政权,更重要的是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资料。掌握专业知识的无产阶级要积极投身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专门人才。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人才政策,增强干部担当作为本领,通过提升干部队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党和国家在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的领导力、组织力与影响力。
二、构建共建共享的多元主体协同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長远持久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力量。面对发展空间布局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疆民族工作要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12]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依靠于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四大主体”的共同参与,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保障。通过强调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共建共享模式可以有力消除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增强民族工作的多元主体合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
(一)以法律夯实多元主体存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组织机制的运行、革新都需要法律体系。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民族工作制度是新疆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力推动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繁荣发展,保障了新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随着新疆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等造成了新矛盾、新挑战,加剧了组织运行的复杂性。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优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体系,提高各组织共同建设的规范化程度。二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共建共享模式中各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共建共享模式需要各系统、各组织突破各自为政的思想藩篱,树立开放合作的战略思维,加强系统内部协作、组织外部协同,实现资源的整合有序。[13]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厘清组织架构,明晰组织运行机制。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多元主体参与民族政策的落实,需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框定权力范围和权利范围,为共同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依据,使共建共享具有合法性的客观基础。
(二)以共建发挥多元主体内在优势
多元主体共同建设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关键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深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建设主体、对象群体、阶段目标、作用范畴等存在差异。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塑造了建设主体及其职责。在地位与作用方面,第一,党委是共建的领导力量。新疆民族工作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治疆方略。第二,政府是共建的主导力量,要树立现代化治理思维模式,基于新疆的地区战略位置、历史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凝心铸魂的相关配套政策、具体实施方案;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法律法规、行政指令等正式制度中为各行各业规定发展方向、设立考核指标,明确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要积极完善非正式制度,以明文规定的正式制度为基本遵循,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行为准则、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社会化和大众化。第三,社会是共建的主要力量。增进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是社会各方主体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深化社会组织参与机制改革,明确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14]第四,公众是共建的主体力量。公众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各项工作、活动的开展成效。新疆民族工作既要把握各族人民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状况,增强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力;同时要发挥群众主体性,促进公众自觉主动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中。
(三)以共享驱动多元主体同向发力
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是激发多元主体内生动力的重要驱动。共享既是多元主体实践过程中的目标指向,也是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民族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举措。铸牢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充满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长期工作。以共享为驱动可以有力支持各项政策持续实施,提高方案落实的实际效益。一方面,要全面深化物质生产的过程共享与成果共享,确保物质生产的开端、过程、终端等各个阶段都充分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政府要实施共享设施、共享项目、共享人才等相关措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淡化各领域主体在生产建设中的界限区隔,促进各族人民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携手共进,凝聚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事业中,共享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切实发挥中华儿女大家庭同心齐力的磅礴力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精神共享广度与深度,促使新疆各族人民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具有高速泛性特征的5G技术,整合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传递与广泛传播;要坚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向不同对象精准推送和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文明财富融入至农村、校园、社区、企业等各个场域。
三、优化纵横贯通的整体布局
增进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统筹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做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1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主线,也是新时代新疆各领域、各地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要求。增进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各方面力量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建构“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通过党中央领导、中央机关指导、各省市支援、新疆推进四点共构,形成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性布局。
(一)健全纵向的组织分层治理体系
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内在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深度融合。为此,新疆工作的开展需贯彻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突破单点规划思维固态,完善纵向的组织分层治理体系。新疆民族工作涉及中央宏观层、地方中观层和基层单位微观层三个不同层级主体,已经基本形成中央统筹布局、地方协调联动、基层单位执行的分层治理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符合时代要求、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顶层设计。新疆党委和政府要在中央统筹布局的框架下,发挥地方主体作用,进行政策创新,制定切合新疆地区民族组成、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等情况的具体措施;要优化基层单位组织结构,构筑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通过开通“合规性确认”渠道,让基层单位在请示授权、确认合规性的机制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实现突破性创新。[16]
(二)优化横向的对口援疆政策与机制
整合全国各地区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质效,是文化润疆的关键支撑。当前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呈现发展不平衡态势,存在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等问题。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依托民族工作形势,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口援疆政策,重点扶持新疆改革发展。2022年,习近平考察新疆时强调,要“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17]作为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工作发展的国家战略,对口援疆对文化润疆工程具有重大支撑性作用。[18]对口援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涵盖对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多方面的支持与援建,要持续完善援疆省市与新疆之间、援疆省市之间的配合协作机制,提高资源投入、使用的质效,提升对口援疆的综合效益。首先,在援建领域方面,各援疆省市要紧扣新疆建设需求,加强文化领域的援建,开展更广泛、更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深化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对口援疆要提高资金、物质、技术等资源整合效用,对流动型资源进行精准化管理;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设施投入,更充分满足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最后,在人才援疆方面,各援疆省市要增强与对口支援地区的沟通联络,考察当地文化建设现状,精准输送更多高素质文化骨干人才。[19]
(三)深入发挥兵团的特殊作用
新疆生產建设兵团在新疆各项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独特建设优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力量。在定位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经济“生产队”、政治“突击队”和军事“战斗队”,更是建设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的“工作队”。[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稳定建设,需要全方面发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责任,也肩负着凝聚新疆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兵团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安边固疆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大熔炉、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要加快改革步伐,发挥兵地融合的新优势。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要立足于新疆现代化发展大局,增强兵团和地方的协同联动。在融合深度上,兵团要加强和地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耦合。通过挖掘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兵团精神,兵地融合既要发生在物质生产建设,也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精神风貌方面。在融合广度上,兵团要拓展工作视野,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新时代工作的主要任务。兵地融合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展文化输出的平台载体,拓宽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具象化为实体的物品、景物等,全方位提升兵地思想融合的程度和范围。
四、健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工作的系统运行机制
(一)重点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人的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理性发展等方面受到教育的深刻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融入新疆全部领域的各项工作中,促使各族人民接受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由于教育受众的组成复杂,年龄性别、职业岗位、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文化认同的建立巩固工作需要构造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体系。在广泛的教育受众中,学生是最重要的群体组成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教育的持续性、系统性影响,更容易产生建构性变化。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学生的底层思维和核心观念,新疆增进文化认同工作要关注教育领域的规划设计、政策落实,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与精准性,把重点置于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社会教育,以培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自身解放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21]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教育,不是忽视家庭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而是强调教育核心内容要在无产阶级掌控之下。新疆要加快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专业人才。
1.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阶段。学生通过义务教育,学习认识世界的语言文字工具,通过媒介载体观察世界,构建思维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义务教育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是增强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关键环节。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22]新疆义务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立足点,增强中华文化的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全方位熔铸于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和个人。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素养。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储备的建立、思想观念基础的建造。新疆要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思维。二是增加实践性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的共鸣运动。新疆义务教育要重视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五观”的内生动力,促进被动的学习者转型为主动的践行者。
2.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培育新疆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需要指引学生把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24]一是完善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历史是认知文化的基础。开展中华历史教育,要严格依照国家统编教材,指引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二是完善文化艺术教育。艺术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传递着创作者的情感、理念。文化艺术作品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象化的呈现。开展文化艺术教育,要采用形式多样、载体多元的模式,实现情操陶冶与文化教育的和谐融通,让学生全面、深入地领会中华文化。三是完善人格修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凝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人格修养教育,要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理念,推动学生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念。
3.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形势,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建设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5]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组建了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推进新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中小學思政课要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内容,纵向统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其次,要指引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青年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最后,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新疆大中小学思政课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逐级递进、逐步深化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五观”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内在思想准则。
(二)提高社区自治的综合效力
社区是城乡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是衔接微观治理与宏观调控的集聚节点。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战略决策、调控部署等推行实施的关键在于落实到微观层面。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居住生活的空间,社区是微观治理场域的关键抓手,承担政治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等职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6]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空间的人口结构、组织团体、群众需求等受区域社会环境影响,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增加了社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在新型城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治理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密切关联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是铸牢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切入点。习近平多次考察各省市社区的管理服务情况、党组织建设情况等,指出社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27]2022年,习近平到新疆考察时,深入固原巷社区进行调研,强调社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指出“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28]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社区建设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为出发点,在党的建设引领下,创新社区模式,推动基层社区适应新时代新疆发展。
1.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新疆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引领作用、组织作用须充分彰显。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29]以党的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对各类组织、各个主体、各项事务的控制力,使社区建设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30]在新疆社区独特的空间场域中,社会性、民族性、多元性、宗教性、一体性等交织融汇,加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与复杂度,更加突出了党组织引领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是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社区党组织要坚持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统筹领导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联动,凝聚社区治理体系的合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社区的各项工作,全方位、多领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功能。社区党组织要严格贯彻组织的规章制度,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党员的工作执行力、思想凝聚力;要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民群众的优势,让党员深入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服务群众的显性路径,开展隐性教育,促使各族人民切实体会和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构。多民族社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流动规模持续扩大、流动速度持续提升。[31]新疆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32]新疆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民族情况、宗教情况和文化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多民族社区建设。一是关注重点复杂区域的建设情况。新疆地域辽阔,一些地方的社区建设基础薄弱、情况复杂,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重压力。这些地方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得到重点关注、专项指导和资源倾斜,以实现政策全面有效的落实。二是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新疆要培养、发现一批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与难点问题,分析提炼具有普遍性价值的嵌入方案与融合措施,开展广泛地宣传推广。各社区要以成熟的建设模式为先导,建立、完善本社区的信息系统,全面掌握管理范围内的民族构成情况,以各民族群众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切入点,针对性制定管理策略,并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机制,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功能和作用长效发挥。
3.发挥社区服务的终端作用。新疆城乡社区要加快完善服务体系,增强、优化服务功能,提高满足居民需要的能力,使各民族群众全方位融入社区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依托。一是发挥教育服务作用,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为加快打破语言文字壁垒助力。语言文字问题是阻碍社区场域内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集中于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少数民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偏弱;客观方面,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场域环境欠缺支撑力。社区是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语言文字障碍的关键力量,可以通过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规范汉字应用能力,削弱语言文字问题对各民族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阻隔。二是发挥保障服务作用,加强维护各族群众权益,为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新疆多民族社区治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完善保障体系,及时回应各族群众的诉求,加强物质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尤其是针对特殊困难的群众,社区要通过走访慰问、座談交流等途径采集信息,了解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提供帮扶。以个人权益的实现,让各族群众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进而内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历史性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困难挑战。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环境之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要全力以赴应对新变化,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持续同民族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挑战斗争。
1.稳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宗教工作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3]新疆宗教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推进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伊斯兰教本土化、时代化和现代化。伊斯兰教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具有内在共通性,都把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核心,都推崇追求诚挚、善良、美好的人性品格。[34]历史已经证明,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在正确引导之下,必定能走向和谐共荣。[35]稳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引领力,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全方面。增强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中国化、时代化阐释,要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经典著作、文艺作品、习俗传统等,拓展抽象思维层面的互动,增强具象物质层面的交流,促使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等方面融汇到现代化建设上。
2.加快构建“民族”领域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迫切地需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范式、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阐释、理解、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的思维局限和实践桎梏。马克思指出实践的需要是理论要求成为现实的根本力量,“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6]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超越了西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狭隘视角,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现了“民族”领域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性转向,促使民族理论回归到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环境与物质生产背景之中。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符号和典型形象解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范式。中国范式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融合自洽,要把落脚点置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同构联动,让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成为基础理论范畴,也成为具有广泛共识性的社会主流表达。
3.持续强化多元文化的族际纽带。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较高。文化异质性导致群体区隔界限明显,群体固化较重且分类复杂,深刻影响着新疆各族群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削减族际差异携带的隔阂因子,需要以把握中华文化根脉、尊重各民族文化为基础,强化多元文化的族际纽带。[37]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文化做了清晰明确的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同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38]加强新疆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弘扬和创新交融,鲜明突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促使民族界限以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姿态自然地渐进淡化和模糊。强化族际纽带要加强文化内容上的双向互动和靠拢,注重把文化精神和价值嵌入到具体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中,让各族人民在现实的互动交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参考文献:
[1]俞楠著.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0.
[2][8][17][22][28]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001).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4-17.
[4]张国祚,李哲.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变”与“不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18]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01).
[7][15]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01).
[9]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01(00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6.
[12][27]张洋.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9-28(001).
[13]韦楠华,吴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障碍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9):18-26.
[14]孙杰.共建共治共享: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2021(2):139-144.
[16]文宏,林彬.合规性确认:基层政府突破性创新的纵向协同机制——对A区创建城乡融合实验区的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3(2):1-11+164.
[19]温松,刘淑慧.从干部人才到系统全方位:中国特色对口援疆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公共治理研究,2022(6):65-72.
[20]李福生主编.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下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1500.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3][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12.
[24][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5]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9]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9(004).
[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1]杨菊华,吴海平,卢逢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最新特征与变动趋势——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2(6):106-127.
[3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01).
[34]张小燕.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场域特征[J].中国穆斯林,2023(01):89-91.
[35]傅统先,中国回教史(台二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178.
[37]郝亚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J].中央民族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6-65.
[38]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责任编辑: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