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礼教化方法述论

2023-11-17陈延斌

关键词:家训家风礼仪

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 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国民礼仪教育……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①《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光明日报》2017年1月26日第1版。家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齐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在对家庭、家族成员施行家礼教化、规戒方面,采用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家训教诲、祠堂训谕、庭院濡染、仪式历练、家风陶冶、箴铭镜鉴、典范激励等。这些方式方法,仍是我国当下涵养公民礼仪文明、培育家庭美德和优秀家风的丰富滋养,值得梳理挖掘,吸纳借鉴。

一、家训教诲:礼义训导促进认同内化

家训,既是家礼文化的载体,也是家礼教诫的路径方法。家庭礼仪和个人仪礼修养,是中国历代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明代官吏姚舜牧针对当时社会上迷信风水、随意迁移祖先坟茔的现象,在其家训名篇《药言》中予以严厉抨击,他告诫子孙和族人:

今人酷信风水,将祖先坟莹迁移改葬,以求福泽之速效。不知富贵利达自有天数,生者不努力进修,而专责死者之荫庇,理有是乎?甚有贪图风水,至倾其身家者,曷不反而求之天理也,可谓惑已。看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节,说到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安可不觅善地以比化者?但善地是藏风敛气,可荫庇后人耳。必觅发达之地,多费心力以求谋,甚至损人而利己,此最是伤天理事,切不可为。若所葬埋处,苟无水无蚁,亦可自惬矣。②[明]姚舜牧:《药言》,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43-244页。

姚舜牧家训还强调,如果听信堪舆家言“别迁移以求利达,是大不孝事”③[明]姚舜牧:《药言》,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三,第244页。,也是违背葬礼礼仪的不当之举,要求后人和族众切切为戒!

中国传统家训文献在对后世子孙修身处世、治家教子的训诫中,几乎都涉及冠婚丧祭礼仪和“有家日用之常礼,不可一日而不修者”①[宋]朱熹:《家礼》卷一《通礼》,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75页。的通礼。譬如,浙江浦江郑氏义门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对子孙进入祠堂做了如下关于衣冠、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仪礼规定:

子孙入祠堂者,当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对语、疾步,晨昏皆当致恭而退。②[元]郑文融等:《郑氏规范》,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18-319页。

《颜氏家训》论及兄弟之道时,颜之推从情和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兄友弟恭的相处之道,他说: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一“兄弟第三”,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一“兄弟第三”,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一,第30页。

上述所引两篇家训显示了家训文献中家礼教育的一个突出特色,那就是将规范要求与道德训谕结合起来。《郑氏规范》中对家族成员遵守的礼仪规范除了作出“正衣冠”“不得嬉笑、对语、疾步”“致恭而退”的规定外,还从“礼义”上阐明了这样做的道理,即“如祖考在上”,这在极为重视尊祖敬宗的封建社会,的确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约束力。《颜氏家训》论述兄友弟恭的常礼规范,则是建立在兄弟血脉相连、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的亲情基础上。这样,在进行家礼教化的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较之单纯礼仪条文冷冰冰的规定,更易于被接受、认同和践行。

二、祠堂训谕:仪节规约助力礼仪养成

目前流传下来的家礼、家训、族规等文献中,有不少都将祠堂作为训诲子孙和族人的“课堂”,在祠堂里不仅进行家庭礼仪教育,举行尊祖敬宗的仪式,而且利用祠堂劝善惩恶。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同居共爨。该家族不仅以其家训族规《郑氏规范》教化子孙,还专门订立了家庭礼仪《郑氏家仪》,并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为义门,《宋史》《元史》《明史》的“孝义传”中也都收录了其事迹。

郑氏家族每天早上击钟为号,众人起床盥漱后,到祠堂“有序堂”集中,令未冠子弟朗诵男女训戒之辞,训词中都是做人的规则与家礼的仪节要求。比如,其中的女训为:

家之不和,皆系妇人之贤否。何谓贤?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何谓不贤?淫狎妒忌,恃强凌弱,摇鼓是非,纵意徇私,如此之类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⑤[元]郑文融等:《郑氏规范》,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二,第325页。

未冠子弟朗诵完男女训戒之辞以后,先向家长作揖行礼,然后相互揖拜而退。《郑氏家仪》规定,每月朔望必参祠堂,清明、端午等俗节则献以时物,上元、端午、重阳、冬至等都要摆设供品,祭祀参拜。更重要的是,每次祭拜祠堂后,还有读家训、行家礼的环节。

礼毕,家长出坐有序堂,男女左右坐定。子弟一人鸣鼓(二十四声),未冠子弟二人,于家长前揖,分立家长左右,众子妇向家长立定,唱云:“揖,平身,举明家训。”已冠子弟一人,立于家长左,读家训,见《家规》。⑥[明]郑泳:《义门郑氏家仪·通礼第一》,《丛书集成续编》第6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第504页。

郑氏子弟朗读的家训就是《郑氏规范》中的训词:

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麴蘖以乱厥性。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允,眷兹祖训,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听、听!①[元]郑文融等:《郑氏规范》,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二,第323页。

训词的这些内容,显然是要求家族成员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正是因为郑氏家族成员天天读男训、女训,朔望及各大节日合族学习家规族训,其孝亲敬长、夫义妇顺、兄友弟悌的家礼准则才能深植人心,使得这个义门世家能从南宋初年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历经九世凡300余年而合族义居,兴盛不衰。

姚舜牧《药言》规定:

族有孝友节义贤行可称者,会祀祖祠,当举其善告之祖宗,激示来裔。其有过恶宜惩者,亦于是日训戒之,使知省改。②[明]姚舜牧:《药言》,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三,第210页。

在祖宗“面前”、在族人面前,表彰“孝友节义贤行可称者”,训戒“过恶”者,为族人树立正面效法的榜样,同时吸取“过恶宜惩者”的教训,可以收到抑恶扬善的良好效果。

传统家礼文献中,子女在举行冠礼笄礼之前和之后,都要到祠堂告于祖先。例如,明代官吏张一栋《居家仪礼》规定,子弟举行冠礼之前,家长要先告于祠堂;三加冠服以后,家长还要带领加冠者见于祠堂,告祖先曰:“某之子某,今日冠毕,敢见。”然后,再拜见家族尊长。该家礼还规定,“凡冠,必须春秋祭日,乃便于告祠堂。”③[明]张一栋:《居家仪礼·冠礼考》,读书坊藏版明刻本《居家必备》卷一。举行冠礼之所以必须在春秋家族举行祠堂大祭活动之日,是因为可使此仪式更加庄严神圣,使受到教育的族众更多。

明代官吏李廷机的《李文节公家礼》等家礼还规定,举行冠笄仪式后,家长带领孩子到祠堂祭拜祖先,祠堂中的活动除了告庙给尊长行礼之外,还有听从训词、揖拜兄长以及接受弟侄辈揖拜等仪式。

加冠毕,服本家服,主人率入祠堂,立于左。立定,引过堂中,跪。主人致词,云:“某第几子某今日某时冠巾毕,谨告。”俯伏,叩三头。兴,一躬,退于左。然后冠者俯伏,兴,四拜一躬,退,同出。是日,冠者拜父母四拜,坐受,拜毕,跪听训。父出训词,命之曰云云。训毕,冠者应云:“谨受父教。”俯伏,叩三头。次拜兄长,再拜,立受还揖。次受弟侄辈拜,还揖。候父母起身而退。

训词:“丈夫之冠,是为成人。去尔幼志,务敬尔身。谨言修行,执礼敦仁。孝于父母,友于弟昆。推及亲故,以至乡邻。必厚必谦,蔼蔼恂恂。交游须慎,勤俭为珍。毋隳绳检,毋负冠巾。敬之勉之,夙夜惟寅。”④[明]李廷机:《李文节公家礼·冠礼》,《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三、仪式历练:养成、积淀家礼素质

一般而言,礼文化包含礼仪、礼义、礼乐、礼制等,家礼亦然。庄严的仪式使人深刻地体验到相应的家礼礼仪文化的内涵。这里,我们以男孩的冠礼仪式为例,探讨家礼仪式所起到的重要教化作用。

古代社会的冠礼仪式是个人人生经历中第一项仪式感最为强烈的典礼,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教化价值,因为冠礼仪式的礼义在于告诉加冠者的“成人之道”,使其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司马温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成人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⑤[清]张文嘉:《重订齐家宝要》,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28页。

古代社会一般士人的冠礼仪式,为三加冠,每次加冠都要换相应的服装。三次加冠都有不同的礼义(见图1)。首先加缁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表示不忘本(或说表示从此可以治人、治家)。其次加皮弁冠,即用几块白鹿皮缀合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冠,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这种冠一般宽0.8尺,长1.2尺,前小后大,其色红中带黑,多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古代酒器),爵又似雀,故又名雀弁冠。这种冠是士助君祭祀时的服饰,加此冠表示从此就有了参加祭祀的权力。①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图1 明吴继仕编《七经图·礼记图·冠冕》中的冠冕图片

为了增强仪式的严肃性,主持冠礼的礼宾是经过主人慎重选择的,一般聘请具有深厚礼仪修养的贤者担任。为了强化受冠者“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责任意识,每次加冠都有不同的祝词。另外,加冠仪式除了主持的礼宾之外,一般还有四人参与:“一为赞,一为傧,一为唱礼生,一为执事者。赞佐宾以行冠事;宾自择子弟之知礼者为之,或主人自择傧以接宾及为冠者布席;唱礼生所以相导行礼者;执事者守冠服。皆主人自择。”②[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之三《冠礼仪节》,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2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176页。不仅如此,仪式还有受冠者的长辈、兄弟姊妹、同辈好友和亲戚参加,仪式十分隆重。冠礼仪式上还要授予受冠者“字”,此后受冠者不仅有出生时父亲起的“名”,还有宾给的“字”。这都昭示着受冠者已经长大成人,应开始履行“成人之道”。加冠也意味着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准备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出仕做官或从事职业活动。这套仪式,加上冠礼前后都要举行告庙仪式,再加上冠礼结束以后还要拜见尊长、父亲挚友以及辞官或退休居乡的官员,这些只有长大成人才能做的事情,更增进了受冠者的成人感。

冠礼仪式与婚礼、丧礼、祭礼、通礼一样,固然当事人因直接经历和体验仪式而对相应家礼的感受更为深刻,而那些参与者、观礼者也会受到教育,对相关家礼礼义、礼仪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再如史称“三陆”的南宋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的家族,是一个“累世义居”的大家族。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陆氏家族“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四库全书》本。。为了加强对家人子弟的教育,陆九韶还将训诫之辞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要子弟击鼓朗诵。史书记载:

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④《宋史》卷四三四《陆九韶传》,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陆氏家族的家长每天清晨都要率领子弟到宗族祠堂向祖先“致恭”,家人之间相互“聚揖”或“道万福”。这种礼仪仪式的经常化,再加之相应的惩戒措施,使得子弟、家人深受教化,受到家礼仪式文化的熏陶而逐渐积淀、养成礼仪素质。

四、庭院濡染:生活熏陶利于日用而不觉

传统社会民居中建筑文化是家礼传承的载体之一,这种民居建筑文化与庭院文化也是对家人进行家礼教育和传承的方式。这里我们以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的庭院文化为例。

王家大院是由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构成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是王氏家族几代人历经明清两朝300余年先后建成的,123座院落、1118间房屋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尤其是装饰典雅、内涵丰富的庭院建筑和装饰文化,更是匠心独具,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

王家虽然没有自家专门的家训和家礼文献,但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窗棂等建筑物上的雕塑、雕刻等,都写满了家训、家礼、家规、家风,营造了浓郁的家文化氛围。如王家大院一处院落大门上的“雍肃家风”匾,时刻提醒家人恪守和睦庄重的家风(见图2)。到王家第十六世王廷璋时,王家结合家族文化和自家立身处世奉行的行为规范,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作为家族成员的日常礼仪规范和处世之道:

图2 王家大院一处院落大门上的“雍肃家风”匾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①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中国家规》,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第149页。

这块墙基石上精美的石雕名曰“乳姑奉亲”(见图3),是“二十四孝”之一,讲述的是唐代官吏崔管祖母唐夫人的故事。崔管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因年高无齿,无法进食,其祖母唐夫人便每天起床盥洗后,到婆婆屋里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她,如此数年,婆婆不吃其他饭食而身体依然康健。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老幼召集在一起说:“我无法报答儿媳之恩,惟愿儿媳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石雕正是展示的这个故事。画面上唐夫人正在用乳汁奉养婆母,庭院里高大的广玉兰树花朵簇簇,厅内牡丹、荷花盛开,旁边幼儿嬉戏,阶前猫儿在捉弄家雀,一派祥和气象。石雕彰显了妻贤子孝、家庭和美、玉堂富贵的主题,旨在教育子孙恪守孝道礼仪,尊老敬长,亲睦家齐。

图3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墙基石上“乳姑奉亲”石雕

王家大院“凝瑞居”院中出入大门的一侧墙壁上,嵌有一副石雕,画面上清清的池水中生长着一丛盛开的莲花,莲花丛中立着两只白鹭。石雕曰“鹭鹭清莲”,寓意是“路路清廉”(见图4),目的是教化家人和子孙后代无论居家还是在外经商、为官,都要保持清廉、廉洁的品性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

图4 王家大院墙壁上的“鹭鹭清莲”石雕

据统计,王家大院楹联80多副,匾额120多块,几乎院院有楹联,门门有匾额。这些楹联、匾额都有教化家人遵德守礼、恪守门风、积善累德的意义。楹联如“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要勿忘祖德;务忠务孝务廉务节,庶几克振家声”“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后世后学幼当教养老当敬,首在言行”“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等。匾额如“孝义”“敦厚”“尊祖合族”“孝思不匮”“诗礼传家”“为善最乐”“三省四勿”“澡身浴德”等。

像这样的石雕、砖雕、木雕、楹联、匾额,王家大院数不胜数,王氏家族一代代人生活在这样的庭院文化氛围中,天天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无疑有利于提升家人的家庭礼仪文明和为人处世的道德素养。王氏家族3000族人和睦相处,300余年人才辈出、兴盛不衰,不能不说这样的庭院文化是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的。

五、情法并用:教育诱导与家法规戒结合易收相互为用之效

情法并用、奖惩结合也是传统社会家礼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家族的宗长、家长们都认为立家之道和遵行家礼必须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被宋元明三代朝廷旌表的郑氏义门家族规定,为了规范家人、子弟行为,专门设立了类似于今天的监察职位——“监视”。该监视需经家族成员选举产生,监视的任职资格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家族成员,被家族公认为为人正派、可以服众。监视的职责是“纠正一家之是非”,他的监督权力很大,上可以对家长犯颜直谏,下可以教化、惩罚族众。“在上者,必将犯颜直谏,谏若不从,悦则复谏;在下者,当教以人伦大义,不从则责,又不从则挞。”①参见[元]郑文融等:《郑氏规范》,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二,第334页。监视还负责掌管家族的《劝惩簿》,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的是非功过。同时,还负责管理两块劝惩牌,“劝牌”上刻“劝”字,用于记录家族成员所行善举好事;“过牌”上刻“过”字,用于记录家族的坏人坏事。牌子悬挂于族众聚集日常“会揖”之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这种彰善惩恶的做法,显然有利于激励族人师法先进,更好地遵守家礼、家规。

据明初著名学者、理学家曹端《家规辑略》记载,浦江郑氏义门还设有考核制度,将家众遵行家礼家规的善恶实迹,分明籍记,每三个月一考定,分为九等,以此为凭加以赏罚。比如“子妇能孝义,又勤俭而无过者,考上上;能孝义而勤俭不足,亦无过者,考上中;孝义不足,而勤俭有余,亦无过者,考上下……”②[明]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76页。对于考核为“上上者”的家族成员,奖励是:

簪花告祠,男则邀亲宾享于祠堂,以谕荣之;妇则各一,绢布履材各一,针三十,线五色各十条,燕粉共三两,更与假三日,俾归宁父母,以彰其善。③[明]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册,第277页。

即男性插花于冠,告于祠堂祖先牌位;女性不仅“会茶于祠堂,赏纱绫手帕”,还给三天假回娘家看望父母,这该是多大荣光,其榜样示范作用显而易见。郑氏家族规定,考核层次低下而被惩罚者,如果能迁善改过、立有异行可以显亲扬名者,则免于处罚。

古代众多家礼文献中,大多都有对违背家礼的惩罚规定。惩罚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如罚拜、鞭挞、免胙、免祀、削谱、送官究治等。曹端的《家规辑略》就在参考《郑氏家仪》的基础上,新增了罚拜、痛箠、送官、削谱的规定: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家长度不可容,会众罚拜以愧之。但长一年者,受三十拜。又不悛,则会众而痛箠之。又不悛,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图上削其名。三年能改者,复之。

置劝惩文簿,将家众所为善恶实迹分明附记,昭于后昆,使为善者知所显荣而愈加为善,为恶者知所羞辱而不敢为恶,又将使后世子孙以善为法,以恶为戒,慎毋徇偏,妄肆威福。天地祖宗,实共临之。①[明]曹端:《家规辑略·劝惩第八》,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册,第275页。

由于宗法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家规、族法不仅具有道德的劝谕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家庭道德的教育和实施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②陈延斌:《论传统家训文化与我国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5期。

有些家族还以类似于“负面清单”的形式,对违反家礼家规者做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譬如,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湖北麻城鲍氏家族制订的48条《鲍氏户规》,都是惩罚性规定。如:“祖宗丘墓、祠宇,无故毁坏者,免祀,杖一百”“服尽尊长以他物殴卑幼成伤者,杖二十”“服尽卑幼以手足殴尊长不成伤者,笞三十”“纵容妻妾骂祖父母、父母者,送官治罪”。③夏家善主编:《古代家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00-202页。这些奖惩结合、情法兼施的做法,在家礼家德教化方面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家风陶冶:“无言之教”对家礼文化赓续产生深远影响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风,又称“门风”“家声”“父风”“兄风”等,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风气、风尚,这种风气风尚是在累世同居、繁衍生息的历史中形成的。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世风民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呈现于各个阶层,包括

礼贤下士、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风,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门显宦家风,淳风厚俗、仁德范世的义门世家家风,士魂商才、仁心义路的商界翘楚家风,以身示范、睦族善邻的庶族百姓家风,救亡图存、济世经邦的志士英烈家风等等。④陈延斌:《序:中华民族禔身范俗的历史镜鉴》,陈延斌、杨威主编:《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这些家风典范构成中国优秀传统家文化的核心,发挥了轨物范世、禔身范俗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家礼文化在优良家风培育和传承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礼文化与家风文化相辅相成,彼此为用。当然,家礼最早传承于贵族世家,也是这些贵族世家区别于其他阶层的重要标志。这些贵族世家极为重视家庭礼教,并且在家族传承中逐渐形成富有家族特色的家族风尚。⑤参见陈延斌、王伟:《传统家礼文化:载体、地位与价值》,《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1期。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格与风范,是该家庭或家族“在累世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立身处世之道、道德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⑥陈延斌:《培塑新时代家风的丰厚文化滋养》,《红旗文稿》2020年6期。。颜之推曾谈到家教家风对其家礼修养的重要影响,他说: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一“序致”,陈延斌主编:《中华十大家训》卷一,第10页。

这里,颜之推直言颜氏家族整密的家风家教,使其自幼得到蒙以养正,温凊定省,言谈举止,莫不谨守家礼。

前面提及的郑义门家族,世代生活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该家族以孝义治家,注意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家族中出仕为官者多达173人,但无一人因贪墨被罢官或处理,明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见图5),并邀请该家族的族长为皇子皇孙讲授孝义雍睦家风。

图5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义门宗祠

宋代以降,民间家礼普及之后,人们对家风培育愈加重视。因此,历史上上至达官显宦、世家大族,下至农夫商贾、庶民百姓,都在家训家礼文献中一再告诫子弟勿作非为,不坠家风门声。如陆游就在不少教子诗中告诫子孙无论种田还是为官,均须恪守祖先传承下来的遵守礼法、清白做人的家风,其中一首《示子孙》诗中写道:“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①王晓祥编:《陆游示儿诗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3页。纯朴、正派的家风对于子弟、家人遵行家庭礼仪、养成良好道德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箴铭镜鉴:朝夕诵思便于对照反省

箴铭镜鉴也是传统家礼教化的一种方式。历史上,不少为家长族长者,注意以格言警语、箴铭歌诀的形式对子弟进行礼仪教育。这些家礼规范,有的被刻在祠堂的墙壁上或石碑上,有的写在家里的屏风上,有的则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诀让幼儿朗读诵唱。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礼仪规范教育,便于让受教育者作为镜鉴,时时提醒他们对照反省。

明代官吏吕坤夙重风教,尤其是子弟和族人的教育。他撰写的《孝睦房训辞》就是居家做人的简明家德和家礼准则。吕坤让人将训辞刻在祠堂的石碑上,目的就是时刻提醒族人“戒石具在,朝夕诵思”②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35页。。

明代陈继儒非常重视子孙的礼仪教育,他撰写的《安得长者言》,是结合平日见闻、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的格言、警句体家训和家礼文献。他在导言中说:“余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辄掌录之。已复死心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时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③[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袁朝译注:《格言四种》,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6页。陈继儒十分注重从小事、小的礼节入手给予子弟以美德和礼仪文明的教育。比如,他告诫子孙如果穿着丧服途遇人家有娶媳等吉祥事,要主动避让。他说:“有穿麻服白衣者,道遇吉祥善事,相与牵而避之,勿使相值。其事虽小,其心则厚。”④[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袁朝译注:《格言四种》,第24页。该家训还提醒子孙,“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他以极富哲理的语言特别强调,对富贵人的礼仪尤其要注重“体”,对穷人尤其要讲究“礼”,即“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穷人不难有恩,而又难有礼”⑤[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袁朝译注:《格言四种》,第47页。。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要顺从儿童天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品行和礼仪教育。他提倡吟诵诗歌要放声歌唱,称作“歌诗”,使孩子们在学习礼仪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他创作的家训歌诀《训儿篇》既是教育子孙的,也是训诲年幼学童的。

幼儿曹,听训教: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嬉。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毋责人,须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吾教汝,须谛听:尊父母,敬兄弟。师必严,父要厉。听好言,习好仪。勿纵容,毋闲戏。稽功过,考日记。交好友,学好技。书不成,精一艺。可养身,方成器。①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这种三字一句的韵语,把尊敬父母师长、友爱兄弟朋友、谦恭待人、循礼行事等常礼规范,简明通俗地告知幼儿,且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中附有其教育女孩的歌诀《女诫》,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

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妯娌交欢,毋相鱼肉。婢仆多恩,毋生荼毒。夜绩忘劳,徐吾合烛。家累千金,毋轻半菽。妇顺母仪,能回薄俗。嗟彼狡徒,豺声蜂目。长舌厉阶,画地成狱。妒悍相残,身攒百镞。天道好还,有如转毂。持诵斯言,蓝田种玉。②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72页。

尽管这篇歌诀中包含有男尊女卑、因果报应的糟粕,但歌诀告诫家族女孩遵守爱敬公婆、和睦妯娌、善待婢仆、治家教子、勤劳节俭的家礼和家德,教诲她们注意女性修养的基本内容是应该肯定的。

八、典范激励:榜样引导增强遵行家礼动力

不论哪个时代,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典范人物的事迹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有利于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感,引导人们自觉地将自己与榜样相对照,从而增强向上向善、提升修养的动力。这种典范激励方式在家礼教化中亦然,传统家礼的作者们都很注意采用该种方式。这种典范激励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家长族长的率先垂范,为家人族众做出遵行家礼的示范。

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强调尊卑关系和纲常礼教,但大多数家训、家礼的作者在论及家庭治理和家庭成员关系调适时,几乎都要求家长以身作则,遵德循礼。例如,司马光的《书仪》中的《居家杂仪》,对家庭日常礼仪作了规定,并强调家长在遵行家礼上要起自律和带头作用。

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谓使之掌仓廪、厩库、庖厨、舍业、田园之类。授之以事,谓朝夕所干及非常之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壹。③[宋]司马光:《司马氏居家杂仪》,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80-881页。

再如明代曹端的《家规辑略》,也要求做家长的首先自己要“躬行仁义,谨守礼法”,然后才能教化家人子弟。而且家人子弟有不遵教化时,家长要“反躬自责”,反思自己的做法当否。对犯了错误的家庭家族成员,还是要以教育为主;受到惩罚的家族成员,即便是送官、削谱、免祀这样的严重处分,如果能幡然悔改,还可以撤销对他们的惩罚。

为家长者,必先躬行仁义,谨守礼法,以率其下。其下有不从化者,不可遽生暴怒,恐伤和气,但当反躬自责,或效缪彤掩户以自挝,或效石奋对案而不食,其下悔改,即止,不治;如果愚顽,终化不省,然后责罚之,责罚不从,度不可容,陈之于官而放绝之,仍于宗图上削其名,死生不许入祠堂,三年能改者,复之。④[明]曹端:《家规辑略·家长第二》,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1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46页。

第二类,采辑典范人物或典型事迹以供子弟家人师法仿效。

司马光的《家范》在全面论述封建家庭各种伦理关系、道德仪礼规范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先杂采先贤著作,节录了不少儒家经典中的格言警语,再掺以自己的论说,并在此基础上大量采辑“自卿士以至匹夫”的“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的典型事迹,以供家人和子孙师法。

譬如,《家范》在论及子弟奉养父母的为子之道时,除了提出鸡初鸣而起,到父母休息之所问安、侍奉父母盥漱、饮食的日常家礼规范外,又对父母生病时的礼节参照《仪礼》作了如下规定: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忧不为荣也。言不惰,忧不在私好。琴瑟不御。忧不在乐。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忧不在味。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忧在心难变也。齿本曰矧,大笑则见。疾止复故。①[宋]司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2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114页。

这里,司马光对子弟侍奉生病的父母的言语、举止、饮食甚至喜怒表情都作了具体规定。此后,司马光一口气列举了七个孝子故事予以典型示范,这些故事是:周文王一日三次到父亲季历住处问安,关怀备至;周武王照顾有疾的文王,“不脱冠带而养”;汉文帝侍候生病的母亲薄太后,三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晋代范乔父范粲佯狂不言,范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南齐庾黔娄弃官归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屡尝其粪便甘苦以了解病情进展;后魏孝文帝四岁时就亲自为患痈的父亲吮脓;北齐孝昭帝母亲生病,他“行不正履,容色贬悴,衣不解带”“食饮药物,尽皆躬亲”。②[宋]司马光:《家范》卷之四《子上》,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2册,第114-117页。

再如,《家范》在论述妇事舅姑礼仪时,首先明确了为媳妇者应该遵行的家礼规范:“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事舅姑者也。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不敢专行。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③[宋]司马光:《家范》卷之十《妇》,陈延斌主编:《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辑刊》第2册,第259页。然后,引用班昭《女诫》曲从舅姑、毋争曲直的告诫。接着司马光罗列了汉广汉姜诗妻事婆婆至孝,河南乐羊子妻泣谏有过婆母,后魏乐部郎胡长命妻张氏为疗婆婆王氏疾患私自违法酿酒,唐郑义宗妻庐氏大义凛然、不惧强盗利刃护卫婆母等五个故事。在明确家礼条文的基础上,又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事迹,这些感人的美德懿行,为家人和族众树立了可学可鉴的榜样。

如何对待非亲生子女,如何与他们相处,既是传统社会女德的重要体现,也一直是衡量女性家礼修养的重要标准。明代学者姚儒编的《教家要略》,广采世家大族、历代名贤关于冠婚丧祭和日常家庭生活规范,参以己意,为规范家庭成员、整齐门内提供了参考。例如在论述夫妇礼节的《夫妇》篇,姚儒摘引《礼记》《中庸》和浦江郑氏家族等所论夫妇礼仪之后,又引用了宋代刘廷式、冯文简、程遵彦,龙游的徐孺人、元代秦闰夫继室柴氏等遵行夫妇道德、践行诺言等故事,教育后人遵行夫妇之礼仪道德。其中柴氏的故事如下:

秦母柴氏,秦闰夫继室也。生一子,与前妻一子俱幼。闰夫病且死,以前妻子嘱之。柴氏鞠育无异心,辛勤纺绩,遣二子就学。至正中,有恶少杀张福家属者,福诉于官,连柴氏长子,法当诛。柴氏引次子诣官泣诉曰:“杀人者,吾次子,非长子也。”次子曰:“我之罪可加于兄乎?”鞠之,至死不易辞。官反疑次子非柴氏所出,讯之他凶,始得其情。官义柴氏之行,叹曰:“妻割爱以从夫言,子趋死以成母志,此天理人情之至也!”遂并二子俱释之,有司上其事,旌其门而复其家。④[明]姚儒:《教家要略·夫妇七》,沈节甫辑:《由醇录》,明万历二十四年忠恕堂刻本。

柴氏受丈夫秦闰夫临死所托,照顾其前妻之子。柴氏视同己出,靠着辛勤纺织供养丈夫前妻儿子和自己亲生儿子求学。当秦闰夫前妻之子因犯法牵连定了死罪后,柴氏就领了自己亲生儿子到官府里去诉告,表示让自己儿子代兄长去死,而柴氏的儿子也深明大义,将哥哥的罪过揽了过来。这种“妻割爱以从夫言,子趋死以成母志”的义举生动感人,很有教育意义。

古代典籍中,像上述以典范人物践行家礼的事迹,引导、激励家人子孙仿效的家礼文献数量很多。

九、结 语

一切文化的核心是其信仰部分,家文化和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信仰体系的两大价值坐标。以冠、婚、丧、祭、通“五礼”为内涵的家礼,作为家文化与礼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家礼文化也因而成为传统国学、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淀为“礼义之邦”的泱泱中华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基因,是民族复兴尤其是华夏礼仪文化复兴的需要。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家礼文化的礼义、礼仪、礼制等内蕴不可避免有其二重性,家礼教化方式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男主女从、片面强调卑幼服从尊长等封建糟粕。但整体来看,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在家礼教化中探索形成的上述方式方法,卓有成效地促进了传统社会的家礼文化培育,甚至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礼仪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资源,仍然是一笔丰厚的礼仪文明遗产。依据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扬弃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家礼文化,是提升家庭礼仪文明水平、培塑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助力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强调“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第1版。对于传统家礼文化这笔遗产,如何结合今天的时代特点和礼仪文明建设要求,在教化内容和途径方法上去芜存菁、披沙拣金,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提升家庭礼仪和社会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学界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仁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仅为引玉之砖。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礼仪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