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17许贵家李恩娜
许贵家,王 菲,李恩娜
(长春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关于留守儿童,以前泛指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而今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革新,留守儿童在城镇的数量也日渐增多。这部分儿童因缺少父母陪伴和引导,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究体育活动对于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问题的影响。由于城镇和农村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留守儿童体育发展问题上,两者主旋律一致,但其中情况各有千秋。下文只分析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现状,探究影响其课内外体育活动因素,寻求发展路径。
一、发展留守儿童体育课内外活动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及身心健康情况
根据《2020年中国儿童健康状况分析报告》对过去十年儿童健康问题进行的考察显示:十年间,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率上升8.7%,且男生指标高于女生;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上升10.5%,龋齿率上升6.4%,均未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指出,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1小时率不足50%。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17岁以下儿童中约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从其2019年报告中可进一步看出,在14-18岁青少年中,每100名儿童就有8名存在抑郁高风险,有5名存在重度焦虑情况。2000年以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约为18.4%,至2016年发生率已经达到26.3%,数据逐年上升。[1]《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活动状况》中显示,文化课课后班占比上升。60%的儿童参与文化课课外班,上学日平均每天一小时课后班,周末平均每天2-3小时。平均每年上课外班的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12.84%。应试教育对课后班有较大影响,将近一半的儿童或家长是为了应对考试,三成是为了“掌握知识”,二成是为了“掌握学习法”,极个别是为了“培养学习习惯”等。[2]根据儿童身心健康和校外活动情况、留守儿童从身体到心理,以及从校外生活到家长思想都可看出,目前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现状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体育活动需给予更多关注。
2.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
众所周知,体育活动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然而,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性易被忽视,体育活动受到多方因素限制,因此,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稳定公平的体育教育制度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到:“一方面,要让孩子们跑起来;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做好保护和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3]体育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身体健康,改善心血管系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维稳和增强学生身体机能,又可以培养个人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让学生有健康心理,能够适应多方因素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社会交流,促进国家交流,成为社会、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体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以体育人,助力强国。
二、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
1.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现状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在地理位置上偏离城市经济发展区域,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在经济上多依靠外出父母或隔辈农耕收入,家庭经济相对短缺,体育消费水平低。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对体育存在片面的认知,认为体育就是走跑跳活动等,对于体育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很少有留守儿童家庭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且,留守儿童大多由隔辈照顾,有较大年龄差,日常沟通话题较少,沟通主要以长辈问答式,大多只停留在生活方面。这些儿童此时身心发展处于敏感期,由于缺乏长辈引导与疏通,很容易出现自卑,偏激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外部信息渠道受限,接受消息大多来自隔代传递,与外界沟通少,获得体育消息能力有限,并且校内外体育活动举行频率低,有些学校一学期举行一次,有些学校甚至好几年举行一次,再加上自身对体育课的参与兴致不高,而对课外体育活动更是避而远之。
2.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1)学校体育工作体系是影响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留守儿童的体育培养方面,学校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经济方面,留守儿童所在区域作为人力流出地,一般相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方政府或财政拨款不足,或财政支出多用于建设,而对教育方面重视较弱,普遍存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和场地条件差及器材缺乏等问题,进而导致学校整体体育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方面,学校的上级监管部门对留守儿童所在地区教学水平监管宽松,学校对体育发展缺乏重视,导致校内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学校对体育技能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课后没有作业复习与规范指导,未能与家校、社会形成一体化的体育培养体系。体育被列为规定考试科目,学校体育教学多出于应试目的,为学生取得成绩而练习,甚至有些学校只教授考试科目,难以达到“新课标”对学生体育技能要求的效果,学生无法通过校内体育课程掌握完整的运动技能或学习更多的运动项目。
(2)社会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企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亦对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要求,我国体育场地人均面积应达到2.6平方米/人,但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中归村委会管理的面积为5.85亿平方米,又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在乡村生活的人口为50 979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乡村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仅为1.15平方米/人,远低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数据要求。[4]可见,由于留守儿童所在区域总体经济相对落后,故课外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缺乏,课外体育活动可供选择性少。有一些农村地方虽然具备体育活动的条件,但社会对留守儿童体育发展认识不足,且没有相应的体适能机构指导留守儿童体育发展。社会组织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出于商业价值,而为乡村提供体育服务盈利性小,所以,乡村体育活动多缺少社会支持。
(3)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的核心因素。城镇家庭由于经济水平提高,隔辈监护人经过文化教育,但他们有些依然停留在知识改变命运中,唯成绩论对于文化课成绩存在执念,认为孩子学习好才能有发展进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虽然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经济条件和体育环境受限,社区体育设备简陋并且设备不全面,甚至有些地方无体育场馆,使得儿童体育发展具有局限性。有些家庭在思想上对体育活动有一定认识,但由于课后时间不足或者课后作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导致无法进行体育活动。还有些城镇留守儿童父母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产生亏欠心理,进而过度溺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容易出现自卑、自傲、自满、争强好胜等心理问题,这也是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留守儿童家、校、社一体化发展路径
1.校内体育活动发展路径
(1)留守儿童校内体育课程建设。留守儿童校内体育活动课程建设,应全面、切实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思想,要让留守儿童体育政策落地,使举措不流于表面,完善体育课程建设。例如:开展实地考察,对学校教学现状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把控整体;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主要从学校体育课课时、体育活动情况、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参与度及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以达成对学校体育活动的硬性指标要求,促使学校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培养;定期举行赛事等活动,对成绩好的个人进行表彰,对成绩特别优异的个人进行奖励,形成以优促劣、以优促优的局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校、家长、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体育的育人作用,从而构建留守儿童校内体育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校内体育活动。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门人员对留守儿童体育心理、体育能力、体育状态进行调查、疏导和鼓励,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有信心,不掉队,并积极修建与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保证每周体育时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校本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应着重提升体育教师职业水平,定期组织进修培训,使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要求其对“新课标”了如指掌且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3)构建留守儿童校内学练赛体系。农村和城镇学校位置不同,学练赛体系可以具备地方特色。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小场地但内容全面的学练赛环境,例如:在有河流的地区设置游泳比赛,在山区设置山路铁人三项,在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设置模拟求生比赛。城市地区的学校可以针对“新课标”要求的项目进行相对完整的体育教学,按照“新课标”要求发展基本技能、体能、专项技能、健康技能。同时可与新兴媒体融合,在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如通过观看电视体育频道的比赛,让学生分享总结看到的技术要领、比赛方法、评分标准,学会裁判和运用,还可以在教学中应用AR技术等,构建学练赛一体化体系。
2.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发展路径
(1)从学校角度发展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体育作业,以复习课上内容为主,培养并促进学生体育作业习惯的养成。还可设置专门的课外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管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给予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具体实施时,可实行轮岗制,并给予课外教师适当补贴。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需对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定期走访,多询问,多关怀,多沟通,鼓励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定期召开班级会议,通过家长间相互交流改变监护人的落后思想。学校还应进一步建立评价机制,制定鼓励措施,对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随着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学校应执行相关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留出较多的空白时间让留守儿童开展课外体育运动。
(2)从社会角度发展留守儿童课外体育活动。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多举办体育赛事,定期在农村、城市开展公益活动指导,发展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应在社区配备体育指导员、医护人员,确保体育活动安全开展,让一些经济条件受限的留守儿童都能参与其中。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地区特色的体育宣传活动,以提升儿童的参与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通过招商引资筹集体育活动经费,为留守儿童创造体育场所及器械条件,联合学校和社区,建立社区体育项目团体组织,如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设置专门的场地和人员,帮助提高留守儿童运动技能,鼓励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激发热情。有些地方虽然具备课外培训班,但还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对课外体育机构严格管理,对培训教师开展考核,要求持证上岗,以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同时,对体育培训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竞争,从而发展留守儿童校外体育活动。
3.家、校、社一体化协同发展
留守儿童大多由隔代看护或亲属照看,监护人普遍对儿童重视程度不够,思想停留在孩子不出意外、学习成绩好即可,尽量规避无意义风险,使留守儿童对于体育活动认知不足,兴趣低不愿参加,有些监护人甚至消极对待或阻拦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重成绩、社会重利益等现实因素也导致家校社配合不充分。家庭应有体育意识,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场所,让孩子能够有时间有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有些监护人对于体育认识比较充分,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安全意识薄弱,易出现身体受伤情况,在体育活动时监护人就更应注意安全,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强身健体,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校社统一思想、统一目标,互相认可、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尤为重要,构建稳定的环境支撑,以提高留守儿童校内体育活动参与热情。
四、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既是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是体育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契机。而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体育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社会方面可通过举行赛事,完善基础设施,成立体育协会激发儿童体育活动热情,家庭方面要改变思想,养成安全意识,学校方面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构建学练赛体系。以此对留守儿童的校内外体育活动进行全方位关注,形成家、校、社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健康习惯,共同营造良好体育发展氛围,可为留守儿童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同时能够显露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公平与进步,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也可为国家扶贫工作的落实提供建议与咨询,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