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3-11-17许盛瑜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精神

邓 可,许盛瑜

(四川传媒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阐释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兴国之魂,对物质生产实践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中国精神孕育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带领之下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历程,发展于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所孕育的精神积淀和价值追求,同时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扩展内涵,详实内容,实现了传承与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中国精神是从古代社会起就逐渐形成并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大团结、大无畏、爱好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革命年代民族意识和革命意志的觉醒,是和平时期不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精神。中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形势和局面下,都能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气派。

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培育良好道德情操、塑造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国精神的教育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首先要对其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输最高效的载体,所以利用好思政课教学,将中国精神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知其理,践其行,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党培养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思政课教学要求大学生们基本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同时,思政课也需要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还需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能够较好地带动学生将党史与新中国史相结合,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巨变,尤其是近代以来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感悟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敢于斗争、艰苦奋斗、不畏强敌的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觉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入脑入心,就需要将枯燥的知识点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展示出来,而良好的课程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质量需要依靠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丰富的课程内容。所以我们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土壤,结合中国实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中国精神代代相传,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达到提升思政课课堂质量和课程效果的目的。

(四)有利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境外反华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攻击,其在网络上散播“洗脑”式的反华、辱华言论,大肆歪曲抹杀事实,通过钱财利益等诱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对这样的形势,怎样提升大学生的定力,增强其对于反动势力的甄别,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让大学生们更有深度和温度地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感悟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断超越自我,舍身忘我的英雄意志,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系列时代课题,做到知党史、感党恩,理性爱国,从而坚定正确的立场,维护好国家安全。

三、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一)教师个人素养参差不齐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高校思政教师学科背景、科研水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各具差异。尤其青年教师既要忙于教学,又要顾及科研以满足职称评审需要,工作压力较大,导致部分教师轻教学、重科研,无法把过多精力和时间投入课堂教学。其次,由于学科背景等差异,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和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无法将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生动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与教师自身素养紧密相关。

(二)教师课堂掌控能力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学习接收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对思政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对于中国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阅,但课堂的整体掌控就需要教师下足功夫。课堂教学要既有深度又不乏温度,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细致,这样才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需要依靠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被理解与实践。思政课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思政课要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社会资源与家庭资源相整合。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目前普遍缺乏系统的安排与计划。我们要做到让高校与各种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相对接,与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和影响的人士相合作,以及利用好家庭教育,通过隐性与显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手段,让大学生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感悟并践行中国精神。

四、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注重教学内容编排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整合,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要符合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结合各高校实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中国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精髓,是需要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首先需要正确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可以用案例等形式嵌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知识传输和价值引领的相统一。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教师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形成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寓意;再比如探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时,教师亦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与发展历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样学生既获得真理,又陶冶情操、升华情感。思政课不仅要讲好理论内容,还应实施好实践教学。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把控,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民族的复兴大业,为国家的发展前途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或者让学生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智慧,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以此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觉践行中国精神。

(二)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运用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比如,通过让学生讲英雄人物故事或者对比分析当今国际社会对待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使学生明辨是非,保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情景演绎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体。再比如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让学生提前整理所学专业领域的先进人物事迹,在思政课上通过表演、朗诵、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展示介绍,将中国精神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悟透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筑牢学生的精神长城。

(三)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实施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运用于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打开学生视野,扩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智慧课堂、互联网进行教学。学生可通过慕课、网课等学习软件进行知识拓展。师生可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软件进行交流互动。中国精神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具体化、形象化,才能被感知与实践。首先,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理论讲述。如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历史影像、新闻报道、摄影作品等,同时利用智慧课堂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感想,阐述观点。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反映历史事实的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历史真相,之后让学生们分享一些抗战英雄事迹,同时启用智慧课堂,开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弹幕展示在课堂上,使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达到高潮,最后教师做课堂小结,要求学生们秉承“抗战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其次,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时事热点,撰写心得体会或者在教学群里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关注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数第一的新闻事件,继而追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从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最终引导学生为把我国建成体育强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四)加强课堂管理与把控

教师是课堂的掌舵者,其对课堂的掌控和管理考验其教学综合能力和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语言专业化,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需要当好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班纪班规,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遵守规则,并充分调动班干部参与课堂秩序的维护。最后,教师需要调节课堂氛围,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知识与情感双向互动,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吸收新信息。教师课堂讲授要注意语气、语调的控制,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五)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的局面。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彰显中国精神的内涵。校训、校风、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大学校园内的艺术作品与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进行中国精神的宣讲与弘扬,如纪念碑、雕塑、文化走廊等物质载体以及文艺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种校内实践活动。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2]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资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加深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最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学校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密切联系,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让家长熟知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家访让学生家庭也参与到思政教育中,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六)注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思政教师的个人素养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开展起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3]首先,要鼓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且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不断挖掘中国精神,使其融入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染在教学中。其次,要开展常规化的教师培训及教师校外实践锻炼。教师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网络培训、教学观摩、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多组织教师挂职锻炼、田野调查等校外实践,以增强教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最后,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为人师表,其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远。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加强对教师队伍纯洁性的考查,严惩违纪乱章者。只有思政教师做中国精神的践行者,方能引导学生争做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总之,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高校思政课中要融入中国精神,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管理、资源整合、教师个人修养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地开展相关工作,以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