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3-11-17李可心
彭 磊,李可心
(1.北京市通州区 贡院小学,北京 100000;2.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劳动教育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近几十年来,小学劳动教育一直采用劳动课、社区综合实践课程及学校清洁卫生课程等形式进行。小学有关劳动力基本素质的培养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少年儿童中普遍反映出轻视劳动成果、不愿动手干活、对一些基本的劳动规律不愿了解的现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社会现实中,漠视或者忽略基本的劳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愈演愈烈,少年儿童普遍对劳动缺乏科学的认知。从2015年开始,我国一直在努力振兴劳动教育,然而大多数学校却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实施劳动教育。2021年开始,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孩子们从考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学生为考试留出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是进行劳动力培养的基础。近期,我国各地的小学也就如何开展劳务培训的新模式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劳动教育必须有学校课程体系的大力推动,才能保证劳动教育持续化和经常性地开展。国家《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劳动教育纲要》)中明确,劳动教育既应立足于学校生活与成长中的实际需求,也应当基于学生真实人生与生活,借助学校校内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积极正向的“价值认同”,培养积极正确的做事方式、行为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形成基本的劳动技巧。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工作的品质,能够承载工作的精神,崇高的工作,懂得工作是最伟大的。新时期的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问题定位。社会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在变,对学历的要求也在变。现在我们也急需思考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劳动教育的回归。
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其根本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小学生虽然身心尚未成熟,但也必须接受劳动培训。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劳动能力很差,因此,劳动教育必须有适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可以从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必备的劳动技能等三个方面入手。小学期间的劳动教育是孩子们今后成长的基础,从小拥有初步的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能力,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将这一基础夯实。工作上要老老实实做事,不能偷懒,不能偷工减料;要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工作,逐步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他们必须明白工作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明白幸福是通过奋斗获得的。让小学生明白工作没有好坏、没有高低、没有阶级之分,只是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但是劳动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我们更要尊重生活中的劳动者,劳动面前人人平等。
二、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薄弱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家长、老师唯分数论,并没有把劳动教育当作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劳动观念淡薄。因为十分注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和结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以主要科目的训练和学习为主,集中在文化课的成绩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给学生设置错误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劳动时间和正确的劳动教育,导致学生欠缺劳动意识。
(二)缺乏多元的劳动教育形式
其实,很多学生自称参加过日常劳动教育,进行过劳动,但是这类劳动只是简单的家务活,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体验性的劳动活动。在学校也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劳动为辅,甚至没有实践环节,缺少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再加之家务活形式单一,没有任何创新思维的发展。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未来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形式的劳动教育模式只会僵化整个教育体系,难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劳动体验。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
《纲要》明确,小学劳动教育要打好基础,形成以学生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社会为保障的合作推进制度。工作教育常态化需要课程体系的推动。课程是劳动教育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过程和结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基本框架。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具有跨领域、跨校园、跨时空的特点,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即多学科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落实统一要求,兼顾各层次个体发展需要,积极开设学校性质的选修科目。必修课是课程基本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包括基础理论课、课堂策划、技能辅导、练习、汇报交流等,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必修课与主流社区课程、学校课程等统筹安排,《纲要》要求学校以必修课为基础,确保全体小学生实现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求学校“注重科技发展、产业发展转变和新型经济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地组织地方课程培训。地方课程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地理环境、学校的特点为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为导向,使劳动者可以选择或改进劳动培训的内容,实现学习目标的动态过程。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营造全员培训氛围。劳动教育需要在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发展中长期持续实施,需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培养内容。支持开展全校学徒制,分为以教学形式开展的显性课程和以培训形式开展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具有明显任务性质和特点的开放课程,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基础理论课或实验课。隐性课程是指一种隐蔽和间接的教育形式,指的是学生在公开教育之外获得的某种类型的经验,而不是获得特定学位或资格的先决条件。隐性教育可分为观念隐性教育、物质隐性教育、制度隐性教育和心理隐性教育。隐性课程论暗示教师要进行全面、整体的管理教育,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是教育性的。因此,劳动培训必须有隐性课程,以消除显性课程无法填补的空白,实现全面教育。隐性劳动教育项目贯穿于学校教育氛围和劳动力教育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包括学校设备设置、学校服务与管理等。
(三)科学利用
通过收集不同学科项目相关的资源,用科学和完整的方式开展劳动力培养。教育工作可分为内容丰富多彩、参与性较强的工作相关训练、劳动力培训的工作训练等,也可在学习者本人所开设的班上,或在相关班级内开展。劳动教育的不同学科实施,不仅需要将劳动教学的“四育”融入课堂教学,更需要将承载“四育”教育目的的课外劳动教育项目和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工作训练和不同学科的劳动训练不能完全混为一谈。既要发掘马克思主义教学现有的内涵,又要发现马克思主义工作理论与社会主义工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思考总结,促进心灵成长,体验工作的乐趣。
(四)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价值教育,只有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创造适宜的劳动教育发展环境。目前,由于追求高成果,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淡化。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认为高分很重要,但很少关注劳动教育。综上所述,学校正处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基础时期,一方面,要努力为劳动教育提供最好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广泛宣传劳动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更加热爱劳动、更加重视劳动的价值,让他们明白劳动最光荣、最高贵、最伟大。此外,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孩子的评分观念和方式。学校通过家庭委员会、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领域的教育工作,为家长与时俱进、改变孩子教育方式搭建教育平台。
(五)开设劳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从一开始,当孩子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就应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意识。第一,建立多功能、有选择性的员工培训计划。按照文件要求,保证每周一节劳动课,杜绝其他学科占用学习时间的现象,积极组织校内劳动竞赛,做到不流于形式,实有成效。第二,邀请劳动模范或先进人士分享。培养劳动意识和培养专业技能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经验,需要合格的技术人员投入,学校为校园和班级招募合格的家长,每天为学校提供1小时的现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们现身课堂,畅谈劳动价值和员工礼仪,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热情,也促进了劳动质量的发展。第三,以提高劳动质量为重点,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引导家长参与子女劳动教育实施,打造家校通的劳动教育资源。
(六)搭建劳动平台,推进劳动教育广泛落实
首先,开展多才多艺的劳动培养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可以经常组织“模范明星”等各种评选活动,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文化奖励,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优秀学生也会激发更高的劳动热情。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担负着维护学校卫生的工作,进行洒水、施肥、除草工作,让他们形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在学校中形成志愿团体,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以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为前提,组织志愿者走访需要志愿服务的不同部门或机构,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感受服务社会的职责之美。再次,选择每学期的主要时间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在一年的早春前后学雷锋,或是在植树节,进行劳动教育活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最后,把劳动教育理念和各门课程的教师理念相结合,积极寻找匹配。各门课程的教师可针对课程,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寻找切入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他们立足思考和体验。获取信息,用孩子的头脑以自己的方法思考和体验。比如,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栽培、养花、种植,学生可以体会播种、浇水、施肥的乐趣。
(七)开发校外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的“密封圈”
在分析劳动教育的现实因素时,大部分内容必须由家庭和社区来传递,这是由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如果从小没有劳动教育的思想导向,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很难积极开展工作和生活。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基础,将劳动教育学校制延伸到家庭,实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现代劳动教育基础学校制度的重点任务。在实践中,我们将通过“正向育儿课堂”来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家长重视和培养孩子自主完成家庭作业,给予孩子正确、合理的训练。在家庭中,通过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鼓励孩子们参与,从而提高生存技能。教师的正确引导、家长对劳动教育发展的积极帮助、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积极参与,都有助于孩子基本技能的发展。为了增加孩子的就业机会,学校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还可以创建劳动力教育培训基地,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生活,培养孩子热爱工作和生活,懂得工作的重要。
(八)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供劳动育人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体系。一要认真领会学校主管部门劳动教育评估制度方案的精神,引导学校根据时代特点,积极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对推动教育工作在该校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有力的科学评估与考核。二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劳动能力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实施计划与考核办法,严格控制工作生活课堂教学行为,成立“评价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个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评价,建立多学科、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也促进学生从他们的工作中有所得并取得一些成就,最终了解劳动培训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仍有许多挑战有待解决。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逐步将各自独立的三个教育主体转变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确保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打造社会主义中国式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彰显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