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学中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2023-11-17韦宏飞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9期
关键词:幼小阶段幼儿园

韦宏飞

(贵州省正安县杨兴镇幼儿园,贵州 遵义 563412)

一、引言

由于幼小衔接的目标是加强儿童适应小学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因此在采取适当措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幼儿和大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到了能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因此该阶段是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一环。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比小学简单,这种比较轻松的环境适合幼儿的身心成长。因此,本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点是如何确保学生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过程中继续保持相同的行为方式,在继续接受教育过程中使身心不断发展。

二、幼小衔接不当导致的幼儿教育问题

1.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龄前儿童仍处于身心发育起步阶段,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比较幼儿化。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正在学习静坐的孩子”。家长提前小学教育会使幼儿大脑疲劳和过度运转,这可能导致学生的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迟缓,不利于学生以后身体发育。一些小学在招生时要求新学生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加之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导致一些幼儿园领导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则,但这样做不符合教育规律,也并不是真正为孩子的利益考虑,幼儿阶段超长时间的学习和精神压力有损儿童身体健康。

2.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或者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阶段,在小学开学前设置所谓的“小学”是不明智的。首先,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超出了幼儿现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平,幼儿在参与超前“小学”教育阶段身心疲惫。这种教育不在幼儿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小学教育变成在超自然、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继续上幼儿园,也将无益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长时间的休息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不良影响,而且会是不恰当的和具有欺骗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发现小学教育是有一定压力的,这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3.损害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教育”,是一种超前教育。它忽略了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即保证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幼小衔接阶段的超前教育即使是“智力”教育也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持续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严重干扰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极大地损害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超前教育对幼儿的有益影响甚微。

三、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及片面化的倾向

目前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随着政策的发布正在逐渐转变。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师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幼儿教育者普遍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成绩是最重要的,并将其视为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方式。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阶段的教育存在错误理解,认为该阶段应当“教小学的课程内容”。大多数幼儿园在传授知识时,尤其是幼儿园大班,其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如,大多数的幼儿园大班会教学生学习语文词汇、造句,口语表达等内容,甚至开设英语课程,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基础。但这种方式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外在的教育,却忽略了幼儿的年龄和内心需求,没有考虑到幼儿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一味地学习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乐趣,对教学产生抗拒心理,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幼儿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从而终身学习的阶段。小学化的幼儿教学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些幼儿园过早讲授小学的知识内容,甚至要求幼儿进行掌握,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小学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在进入小学后便沾沾自喜,不爱学习,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自控力下降。

2.忽视小学教育衔接,幼小衔接过于单向化

有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对此开展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幼儿心理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逐渐向小学靠拢等。但是,反观小学,很少有学校关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在小学也没有开展与之有关的辅导。这种反差就造成幼儿园一方过度关注,而小学完全不重视,双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幼儿园无法了解小学教育的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区别,只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单纯的模仿。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不了解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幼儿即使在幼小衔接阶段很出色,但步入小学后仍感到无所适从,对于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影响学习状态。

3.家长教育理念陈旧,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孩子学到的东西越多、学得越快代表着孩子越聪明。因此,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幼儿期就开始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如跳舞、钢琴、书法等。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学得才艺足够多,才不会落后于人。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家长不再满足于让孩子学习才艺,将关注点转向孩子的学习成绩,每次放学后,将孩子送往一个又一个补习班;每次考试后,过度关注孩子的排名。这种轻视德育、注重智育的传统观念,对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教学阻力。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不仅不利于学习上的提高进步,更严重的是这些无形的压力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家长只关注智育发展,忽视了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会导致幼儿无法适应小学教育环境。

四、优化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探究

1.加强生活管理,促使幼儿自立

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就是让幼儿变得自立自强。幼儿年龄较小,还没有能力去照顾好自己,学习、生活都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但是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依靠别人的帮助,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个人能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幼儿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培养这种能力,这样幼儿才能在步入小学等更高教育阶段时能照顾好自己,在学习上也会更加刻苦努力。若想达到这一目的,幼儿教师应该从一些日常小事开始培养幼儿,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等日常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依靠别人完成事情的习惯,并且教师应该在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任务时予以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如幼儿在完成任务时,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让幼儿充满荣誉感,从而产生兴趣,真正热爱上独立完成任务。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如幼儿在学习思考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等。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幼儿园的大扫除中,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布置合适的任务,如擦黑板,倒垃圾等简单的任务,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协商,让幼儿在学校和家里都能得到自立自强方面的充分引导,为进入小学等更高阶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重视情商发展,增强交流能力

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双商”,即智商和情商。在培养幼儿情商之前,幼儿园应当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并教育幼儿以正确行为感到骄傲、以错误行为感到羞耻。同时,幼儿教师要让幼儿学会考虑并照顾他人的情绪,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人平等独立,在做出行动时,要注意到他人的情绪,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为他人着想,这是培养幼儿情商的关键。

3.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增强思维能力

幼儿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很薄弱,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有自己的选择,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会对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游戏教学法、身临其境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这样既能营造课堂活跃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在无形中使幼儿的思维得到锻炼。例如,在教学《看!春天》这一课文时,学生们看到的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个汉字,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本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有关春天的视频,这样幼儿们在学习课文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生硬的文字,还有破土而出的小草,翩翩起舞的蝴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幼儿专注听课,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紧跟教师的思路,锻炼思维。

4.培养倾听能力,促进幼小衔接

个人能力的培养要从幼儿阶段抓起,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和各种能力能让人终身受益。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幼儿日后的成长期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都必须善于倾听。具备倾听能力,是学生学习好各种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培养倾听能力的时机,抓住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初可能一些幼儿做不到认真倾听他人,他们看起来做得很正经,但实际上可能早已经走神。倾听需要用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耐心和锻炼来发展这类能力。倾听是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人在班级内都渴望被尊重,当自己说话被别人倾听时,心灵也会变得愉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不断渗透这种思想,使其学会倾听他人的说话,并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明白倾听的作用。在学习“拼音”这节课时,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不免感到陌生。为此,教师可以将拼音字母比喻成各种小动物,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幼儿仔细倾听的能力,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幼儿,反复提醒他们倾听的重要作用,培养幼儿认真听课的习惯。

5.培养任务意识,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授日常的学习内容,还应该注意幼儿性格的形成、兴趣爱好的发掘,三观的培养等。幼儿上小学后,老师会按班级上课,教学内容也更加深奥,教师无法照顾到学生的日常,平时交流就是课堂上的互动。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充分的性格培养,则会逐渐以自我为中心。在小组活动中,缺乏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愿意或选择延迟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会导致小组的其他成员心生不满,不愿再与其合作,严重的则会导致被同学孤立,学生也因此会变得自卑,敏感。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引导,使其具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知道到自己是团队里的成员,应该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幼儿教师可以组织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如“三二一木头人”,在游戏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安慰,使学生们在游戏活动中形成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等。

6.培养观察习惯,激发幼儿好奇心

幼小衔接课程不一定非要讲授书本上的文字知识,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自然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和自然相融合。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用生活中的物品,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幼儿只有学会知识,他们才能真正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也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否则,他们学习再多也只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对“古诗”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如果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本,他们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考方法,根据古诗的大体意思,从现实中找到原型。例如,在学习《咏鹅》时,教师可让学生走出去,仔细观察公园中的大鹅,努力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了哪些内容。通过联系周围事物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这将有利于促进幼小衔接。

7.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的家庭也应配合学校完成幼小衔接阶段对孩子的培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过渡期。例如,在过渡期,教师会告诉幼儿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独立完成,此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但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或者其他长辈会心疼孩子,导致本该幼儿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统统由长辈代劳,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出色,一回到家中却又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教师在幼儿园做出的努力完全是无效的。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与家长沟通,甚至可以采取定期家访的形式了解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家校相互配合,逐步完成幼小阶段对幼儿各方面的综合培养,幼儿才能在步入小学后轻松面对新环境。

五、结语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园和幼儿家长都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建立小学“三通”沟通机制,引导孩子逐渐转变思维,注意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减少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无障碍幼小衔接,自然高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幼小阶段幼儿园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