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 *
2023-11-17李煜阳龙艳喜王华伟
徐 丽 李煜阳 龙艳喜 王华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昆明 云南 650032)
当前中医人才不足限制了中医学科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师承人才培养是其有效补充[1]。在中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并能将上述思想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此外,还要求中医本科人才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遗憾的是,当前中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设置相对割裂、分科较细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整体思维;同时,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辨证思维。中医学内容相对复杂,且深奥晦涩,如若学生缺乏中医整体和辨证思维,则无法正确地分析四诊合参得来的临床资料,严重影响后期对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等[2],造成大批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常用大处方,用药不精简、不自信,治疗效果差等问题。此外,中医是传承和发展的学科,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等,不断完善、发展及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1 中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1)学科划分过细,限制了中医整体思维的培养。为适应大规模人才培养需求,当前本科教学多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典选读等内容分科讲授,各科教学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缺乏完整和系统性。此外,当多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且不同教师讲授思路存在较大差异时,容易造成学生很难将知识串联起来的问题,尤其是刚入门的中医学生,很难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导致他们本科毕业后仍不具备整体思维。(2)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比例失调。本科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以实践操作课程为辅,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望闻问切成为纸上谈兵、临床技能较差等问题。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纯理论知识,使本科生缺乏实战经验,导致他们缺乏中医辨证思维,不利于其毕业后开展临床诊疗工作[3]。(3)课程以中医为主而忽略西医的优势[4]。
1.2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1.2.1 教师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一方面,中医讲究经验的积累。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重视临床经验,容易忽略书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年轻授课教师是当前中医本科生授课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理论体系相对较系统、完整,但往往存在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也有部分课程由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兼任。上述教师因临床工作紧张而无太多精力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等,多数情况下只是基于传统模式,简单进行书本和PPT 讲授,与学生课后交流甚少,甚至很少关注课后的教学效果反馈,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内容一知半解,基础不扎实,难以形成缜密的临床思维,不能快速开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
1.2.2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依赖教师教授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以讲授PPT为主,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在网络的冲击下,容易在视觉、听觉上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疲倦感,缺乏学习积极性。阴阳五行、藏象、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中医基础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只能凭空想象,降低了学习的兴趣,难以深刻体会到中医的魅力。
1.3 过度重视传承经典学生思想容易墨守成规经典传承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辨证纲要、治疗方案等的基础,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至今仍然具有研究价值,但易造成学生信奉经典传承而忽略创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医名家及中医经典名著是学生了解中医的前提,对学生影响深远,使学生尊崇经典和迷信权威名医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经典教育内容泥古,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教育形式单调,学生对于经典内容的学习只停留于诵读和释义,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定式思维缺乏思辨,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想禁锢和僵化[6]。另一方面,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出,使大众更加重视经典理论和个人经验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1.4 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中医本科阶段学习以专业知识积累为主,常忽略科研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造成中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的问题。中医人才培养重视经典的传承,却忽略了创新。虽然当前中医本科院校也开展多种如学术讲座、学生大课堂等形式的活动,用于学术的交流和推广。然而,大部分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很难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兼之学生对学术交流的态度不端正、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科研是硕士和博士需要掌握的技能,对于本科阶段的中医学习没有帮助,不愿意深入研究和探索等因素,导致自身科研能力仍欠缺[7]。此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开放式科研创新和实践平台少,多数只是停留在比赛等层面,这也是造成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2 针对中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重视中医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合理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以社会和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设立适合大众健康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1 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应将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形成疾病的系统化辨证、诊治及康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非进行中医基础、方剂学、诊断学及其他各专科的割裂式教学。
2.1.2 加强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比例临床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联系起来的重要媒介,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提升临床实践能力[8]。
2.1.3 加强中医名家在大学生中医思想传承和医德培养中的影响力根据学习需求适当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加强和重视中医的学术思想,学习古代医家的医德医术,不断修正自身的学医动机,培养出术德兼备的中医药专业人才[9]。如开展名老中医系列讲座等,不仅可以直接向中医学子传授医学经验,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的动力,不忘初心,对自己的未来有更美好的憧憬[10]。
2.1.4 重视中西医的融合中医和西医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重视辨证论治,而西医重视化验和影像学证据,但二者在疾病治疗效果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中医传统和经典外,还要适当地引入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实现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融会贯通和两种诊疗方法的并重,有效拓宽中医本科人才的医学知识广度[11]。
2.2 探索适合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2.2.1 加强中医教学模式的探索授课方式好坏直接影响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填鸭式教学和简单PPT 讲解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堂授课内容的质量。针对当前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需重视不同梯队人才的带教和帮扶,对其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通过听课、评课、组织教师去其他优秀高等院校进行交流与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畅通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渠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2]。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重视中医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同时要将中医基础、辨证论治、用药及康复等作为整体来教学。因此可通过授课教师统一备课、统一教授及点评,提高课程整体质量。
其次,加强中医学生的自学能力。医学是终身性的学习,需与时俱进,中医学生亦是如此。中医本科学校教育的内容相对有限,而课外自学内容较为丰富。在掌握学校授课内容基础后,更需要提高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中医学教学中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2 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新系统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建设系统,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将科技前沿知识和优秀成果融入教学过程[13]。
(1)重视和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授课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授课,并与临床病症有机结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经典的自信和兴趣[14]。(2)建立开放式课堂。针对临床医学难点,学生可在课下自行搜索文献或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3)将课堂学习和门诊实习相融合。直接将学生带到门诊,既能让学生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较好地运用所需专业理论,同时也能基于相关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中医思辨能力。(4)建立高质量的导师带教制度。学生可以门诊跟师学习如何望闻问切并定期书写典型医案、读书心得等,有利于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快速提高临床能力,掌握导师的学术精髓,促进医学流派的传承;同时,在近距离接触中,导师的一言一行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1,15]。
2.3 经典传承和创新并重推动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中医经典构成了中医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和理论基础,并指导医疗卫生临床和实践工作。然而,中医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均会根据社会、经济及民众需求而不断地吸收、融合与创新。这就要求中医经典传承不仅要诵读熟记,更需要富有创造力和贴近现代实际需求的解读。
教师应将中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中医理论相结合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经典的由来。同时,还要重视中医经典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民众健康需求的结合,将理论用于指导当前的健康需求,才能真正让学生毕业后具备应用经典理论指导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疾病诊治的能力。中医经典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传承的意识,也要有创新意识,需要将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继承中医经典[16]。
2.4 加强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医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创新意识不足、科研意识薄弱及临床实践能力差等现状,严重限制了中医的发展[6]。要改善这个现状,就要求中医本科人才不但要具备优良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而且能机动灵活地应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同时也对中医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为此,需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宣传,高度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增设相关课程,普及科研理论知识;重视科研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研素质培训,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如举办全校创新科研竞赛、设立奖励机制等。同时,要开展科研训练、重视实验教学,以科研创新思维与实践相融合为出发点,推动中医学与时俱进,为中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此外,也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和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高质量导师带教模式,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仅如此,还可以创立开放式科研创新和实践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科研资源,使其发散科研创新思维,增强科研信心与科研创新能力。
3 小结
要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中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造和建设高质量师资团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中医传承,但不泥古;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如此方能培养出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能积极主动学习且具有创新和发展理念的医德兼备的高质量中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