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先秦儒墨人性论的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

2023-11-17

图书馆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性哲学图书馆

郭 瑛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引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哲学真正渗入图书馆学领域。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五定律中的每一个定律都与“人”相关,人是图书馆最核心的因素[1]。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从而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哲学包含着丰富的重人思想。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基于以人为本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观,且两家存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对于人的后天教育。图书馆学虽然源于西方,但与中国先秦儒墨人性论思想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在倡导图书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儒墨两家的人性论思想中,汲取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哲学方法论,解决我国当前图书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从以人为中心的法则建构、以“仁”“义”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和经验重于天性的原则建构3个维度,探寻图书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支撑和方法遵循,促进图书馆哲学本土化。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始于2015年的“股灾”还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间的相依性问题,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金融监管以及对投资者投资策略构建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设骨干网 DDoS 防护系统。建设流量清洗系统,各省根据网络覆盖情况配置一台或两台引流路由器,用于策略集中配置及流量汇聚。完善流量封堵功能,实现攻击流量分区域封堵。

2 图书馆哲学理论基础

图书馆哲学的使命在于揭示并解释图书馆现象的本质。那么,图书馆到底是什么?学界业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谓莫衷一是,社会大脑说、继承创造说、自由使用说等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蒋永福等人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认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是组织客观知识的社会组织,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2]。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公共记忆所需的产物,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这也是图书馆产生的依据。鉴于此,从读者的视角出发,图书馆就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公共场所,是组织客观知识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图书馆本着为人类提供知识记忆服务的宗旨,应当成为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这也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体现。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图书馆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拓展,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场所,也是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始终以人为中心,注重保障读者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这也是图书馆的目标和追求。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吸取中国先秦儒家和墨家人性思想的精髓,建构中国图书馆哲学形态,是对既有图书馆哲学相关理论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从哲学层面为我国图书馆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方法,进而实现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圣地的终极目标。

3 人性论视角下中国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3.1 自然人精神诉求日益多元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价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曾对自然人的人格力量如是感叹:“人在永恒地追求着终极的人的状态,但无论如何,这种状态本身可能是一种不同的形成和成长。我们仿佛要永远力求达到终极人的状态,但这却是一种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状态[4]。”马斯洛也认为自然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需要是无止境的,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自然人的精神诉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图书馆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自然人的精神诉求。中国图书馆哲学也应在信息化的当代就此方面做出科学的指导。鉴于此,中国图书馆哲学可尝试寻根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哲学人性论思想中吸取精髓,推动自然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达到终极人的状态”[4]。

3.2 图书馆教育仍需进一步均等化

4.2.2 以“仁”“义”为核心的人文关怀

3.3 智慧时代图书馆教育职能更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教育不再局限于实体的馆藏空间,而是逐步由线下转为线上,由实体转向“云端”。数字化、“互联网+”“元宇宙”等信息技术与理念的提出,为图书馆教育职能带来了新助力,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马克思认为,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8]。互联网时代,自然人的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主流。图书馆教育服务也面临着在智慧时代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服务效益的问题。智慧图书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明确教育方向,为自然人提供便捷、多元的教育,如何尽快走出传统图书馆的围墙,进一步发挥教育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研究中心的职能和作用,为自然人提供理性、开放、平等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满足自然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是业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3.4 图书馆哲学相关理论仍待丰富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赵玥、许亮在研究诸多大家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哲学是研究图书馆现象与图书馆实践的本质属性、普遍规律、基本原理的学科,是哲学方法论在图书馆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是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9]。”专家学者对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22年6月13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图书馆哲学”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记录394条。但以主题词“SU=′图书馆哲学′and′以人为本′”为表达式进行检索,只搜索到7条记录。夏有根、潘继进、徐一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诠释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金秋萍、蓝倩玲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寻了图书馆人才培育的思路。论者多以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研究图书馆哲学,但鲜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思想的角度,为我国图书馆哲学寻根,图书馆哲学理论仍需进一步丰富。

4 基于先秦儒墨人性论的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

4.1 先秦“性”概念含原初特性之意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先秦儒家和墨家作为当时的两大学派也坚持以人为本,就人性问题展开了探讨,而两家人性论思想确也存有相通之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坚持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宋代学者以确立孔孟正统为目的,都喜以孟子的性善论解释孔子的人性观,而在宋代以前最流行的《论语》注疏本皇《疏》认为,孔子意在强调人性生而有之,是先天的;习属后天,指人出生之后“行习之事”[14]。也就是说,人性并非先天为善,其最终是善是恶全由后天之“习”而定。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秉持“性朴论”,提出“性者,本始材朴也”[16]。“朴”是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是指一种最初的、本然的、未受任何人为影响的状态,为“文朴”之意[17]。《性恶》应是由荀子后学所作[18]。墨家鼻祖墨子的人性论主要呈现于《所染》中,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即人生来就如同素丝一般,谈不上是善的,也谈不上是恶的。人性的原初状态也如同素丝一般,“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19]。告子继承了墨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含自然欲望、无善无恶,指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15]。儒墨两家均通过对人性论的阐释,表现了对“人”的关注,凸显以人为本、以人为重的思想。“性朴论”“性善论”“性无善无不善论”等都在启示图书馆应以人为中心,“人”才是图书馆的核心内容。

早在1921年,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就提出“将注重对象由书籍而变为其所服务之人,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之中心”的观点。杜定友先生也指出“书、法、人”为图书馆学的三要素,图书馆的理论重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第一时期以“书”为重心,第二时期以“法”为重心,第三时期是以“人”为重心,并提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20]。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越来越浓,在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贯穿了以人为中心的宗旨,侧重于满足自然人的精神诉求,推动实现自然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创造美与和谐。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是对先秦儒墨两家重人思想的发扬,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2 基于先秦儒墨人性论的图书馆哲学形态建构

近年来,人文关怀思潮在图书馆界方兴日盛,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饱含人本关怀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使命,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自然人群体渴望之事。笔者认为,图书馆自然人维护文化秩序、进行日常行为的思想起点应是“仁”“义”。图书馆应将先秦儒墨两家所提的“仁”“义”转化为图书馆文化秩序的“仁”“义”,多关注自然人不断变化且日益多元化的精神诉求,“兴天下之利”,为群体中的他者实现自身终极价值提供帮助,从而让自然人在“仁”“义”的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促使人性向善。以“仁”“义”为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有助于图书馆为自然人群体提供更加开放、平等的服务。“仁”“义”含公正、平等之意,是指面向群体的平等,即在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智慧时代,平等使用资源、平等利用平台、平等享受服务,进而使自然人个体的生活更加具有幸福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2]。”自然人个体人性向善,生活幸福,则自然人群体才有可能集体向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文明和谐。

人性问题是先秦时期的热议话题,儒墨两家作为当时的大学派,不可避免地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先秦之人如何讲“性”,细阅先秦典籍不难发现,春秋战国人士喜以原初特性阐释“性”概念,如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的“生之谓性”等。提及“性”字,清代阮元说,“性”字由“生”字分化而出[10]。傅斯年亦认为,先秦遗留文章中鲜有独立的“性”字,基本上都是“生”字,“性”字的字义自《论语》始有之,与“生”字之义很近[11]。随着近年来更多楚简的出土,高华平考证先秦时期并无“性”字,只有“眚”字,是整理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才将所有的“眚”换成“性”,这说明先秦己有对“性”概念的探讨[12]。先秦“性”概念含义众多,学界对此历来都是各呈己见,但在“性”概念有原初特性意思方面,论者则几乎达成共识。原初特性就是指“未接物的状态”[13],而“性”概念在内涵上与“生”,即“生命”“性命”相通,则是先秦时人“对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自身)生命特征的一种体认”[12]。于人而言,人性就是人的原初特性,指人生来的“未接物状态”,人的初生情态,也就是未被习染的状态。《论语·阳货》中记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4]。’”人生来的情态是相近的,后天环境之“习”使人日渐不同。《孟子》曰:“形色,天性也[15]。”形色是天生的。告子也讲“生之谓性”[15]。荀子亦云:“性者,本始材朴[16]。”人初生的情态为“朴”。

儒墨两家基于各自的人性观,认为人性在后天可能为不良的欲利所害,故希望通过“仁”“义”使人在后天实现人性向善。“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墨子则极重“义”“利”。据统计,“利”在“十论”中共出现246次[21]。墨子主张“义利合一”“兴天下之利”。儒墨两家关于“仁”“义”最精彩的阐释当属儒家后学孟子和墨家后学告子之辩。《孟子·告子上》记载了两者的辩论内容,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应“仁内义外”,做到“兼爱”。“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仁内”就是爱吾弟而不爱秦人之弟,“义外”是将“长楚人之长”看作“长吾之长”,“楚人之长”和“吾之长”如同“左目”和“右目”,要一视同仁,“彼长而我长之”[15]。孟子坚持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皆在心内,故反驳道:“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15]”喜欢吃秦国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有什么不同?喜欢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吗?孟子进而提出“四心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仁义礼智这“四端”,认为人皆有此德性[15]。仁义皆于心内和仁内义外都是儒墨人文关怀思想的体现。

这家代表消费者团体的组织评价说:“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获得新型健康食用油,公众食用这种含有较少反式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健康将得到改善和提升。”

由上可见,在春秋战国人性思想领域中,“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用“生”解释得通。“性”概念有原初特性的涵义,对人类来说,人性则为人初生的情态,是人未接物时的原初特性。

杜定友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1925年1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其《图书馆通论》一书,书中第一章便首先谈到“图书馆教育”这一问题。杜定友指出:“盖图书馆教育之方法,其目的有二,一以养成图书馆管理专门人才,一以养成一般读者,使直接受图书馆之利益[5]。”社会教育家马宗荣发表《现代图书馆经营论》《现代图书馆事务论》《大学图书馆经营之实际》等文章,主张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6]。教育公平是图书馆教育的价值诉求。平等原则也是图书馆教育的重要遵循。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配程度不尽相同,教育资源的稀缺及分配不均阻碍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进程[7]。图书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再分配的过程,我国图书馆教育仍然亟需进一步均等化,以教育公平体现服务公平。

一人多高的钢铁棘球,在高速的旋转下,中心化作一团漆黑的月,外圈则是一环白色的晕。它携着一股金风,所过之处,砂石崩飞,在它身下的地面,留下了一道半尺多深的沟。

4.2.1 以人为中心的法则建构

4.2.3 经验重于天性的原则建构

儒墨两家均认为人性具有受环境影响的可变性,认同后天教育是使人性向善的重要途径,因此都极其重视对人的后天教育。孔子重“习”轻“性”,提出“有教无类”,主张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等;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观也主张重“伪”轻“性”,认为人性的原生状态为“朴”,其完备状态需经“伪”之作用方可得以呈现,主张“化性起伪”,并撰写闻名于后世的《劝学》;孟子不同于孔子给人性做了善的先天预设,但也担心人在后天环境中无法保持善的本性,主张通过教育促使人扩充“善性”,保留天性。墨家也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无善无恶,最终之善恶全由后天环境“所染”而成,强调人性之塑造关键在于“所染”,而且要慎于“染”,这也是墨家人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给人性呈现完备之善创造良好条件,墨者劝人学习。《墨子·大取》提到,圣人、仁人与平常人在初生时并无二致,是因为修习才拉开了距离[19]。《墨子·经说下》也指明学习有益,所有认为“学无益”的说法都是荒谬的[19]。

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能,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李大钊指出:“图书馆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想使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并强调要想使各种完美的教育方针得以实现,“非依赖图书馆不可”[23]。在图书馆教育仍需进一步均等化的今天,“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原则在现代图书馆教育中依然适用,为所有自然人群体提供教育资源,让每一个自然人个体在后天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并且长期利用图书馆进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使图书馆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有效发挥,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人互学互“染”,从而为人性实现“所染当”提供有利条件,最大限度驱性向善,完善群体人性,保天下之利。图书馆教育不仅要遵循平等原则还要遵循差异原则,即“因材施教”,“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19]。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自然人群体的特征,开展个性、精准的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自然人的精神诉求。此外,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崇尚科技的门派,墨者基于其人性观,提出通过“兴利去害”实现“义”的技术教育思想。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变革范围不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看待这场变革,迎接挑战,更是每一个当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24]。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需秉持“义利合一”的至善原则,以自然人群体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教育平台,为自然人提供便捷、多元的教育,进一步发挥教育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研究中心的职能,“兴天下之利”,在智慧时代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拍照很容易,但是用照片讲故事就没那么容易了。从自己的内心探寻,是创造视觉叙事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什么能让你振奋?你的世界中什么是重要的?

5 结语

叶秀山曾说过:“哲学是一门通学……哲学的通,不仅仅是指哲学内部各个部门、大类之间的互通,而且还指它能够在各门学科之间走得通。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都是可以贯通的。不管这些学科多复杂、有多硬,哲学都可以进去,都应该没有阻隔才对[25]。”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自古以来就是智慧之学。先秦儒墨两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人性论思想可为当前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提升图书馆教育质量提供思路。向中国哲学思想的回归,是紧跟学术化和智慧化世界图书馆潮流并结合我国现实馆情所进行的哲学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学理论描述不足的短板,对图书馆哲学理论的丰富有所裨益。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图书馆哲学本土化,是图书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中国化的图书馆哲学形态在未来也必将成为中国图书馆群体在全球的精神集中表述,成为中国图书馆人对世界图书馆学术发展和精神文明演进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人性哲学图书馆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菱的哲学
人性的偏见地图
图书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功能与人性
去图书馆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