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位一体”发展路径 提升人产协同水平
2023-11-17彭悦
文/彭悦
成都市金堂县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并探索相关路径,提高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提升人产协同水平。
为进一步帮助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提升人产协同水平,成都市金堂县人社局近期开展了行业青年人才需求摸底调研。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依托成都国际职教城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三位一体”发展路径,为加快建设“133”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全面贯通。
调研情况
调研发现,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业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产业与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业发展人才缺口持续增大,人才不被重视、培养慢等问题降低了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技能人才培育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今年,仅通威等4 家链主企业就将新增技能就业岗位3500 余个,而今年预计培养技能人才1800 名左右,企业技能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加之员工流动性较大,企业培养人才动力不足。调研发现,仅少部分企业具备较完善的技能培训机制,大部分企业不愿组织或参与技能培训,只招不培、只用不训导致企业长期存在技能人才缺口。此外,缺乏系统高层次培训。截至2022 年底,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金堂县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9%,高技能人才规模较小。目前,金堂县技能培训主要以劳务品牌、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等培训为主,专利研发、新型材料研究等高层次培训严重匮乏,技能人才呈现“四多四少”(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新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局面。
此外,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有限导致劳动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优化举措
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立足新能源产业企业用工需求,鼓励职业院校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探索与通威等链主企业建立光伏产业学院,在校企分别设立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建设精准化的职教体系。以成都国际职教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把握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以缺口行业为专业设置导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强高水平的技能队伍。充分发挥“金堂焊工”省级劳务品牌优势,鼓励技工院校进一步扩大紧缺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焊接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人才输送,持续做大做强金堂劳务品牌。
优化创业政策保障。擦亮企业服务品牌。做强淮州新城服务站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等服务功能,联动赵镇、竹篙服务站,形成涵盖“县级人社服务大厅—片区人社服务站—镇(街道)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点”的人社系统四级服务体系,打造服务企业、群众零距离的窗口单位,持续擦亮“服务优+”人社品牌,为助企纾困解难提供坚实保障。加大政策宣传。深化“人社企业服务专员”联系制度,创新按需供给、分类服务等政策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联合多部门开展企业人才政策宣传,打造多形式协同和多部门联动的就业创业惠企政策宣传模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就业用工保障。搭建企业用工平台。结合金堂县产业发展分区域、行业、类别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发布、岗位推荐“全链条”的公共就业服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合理规划高校专业设置,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实际需求,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对接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对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对接机制,促进就业资源精准对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让企业员工“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