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应用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2023-11-16吴玉梅付莹莹杨彩燕邵方飞陈志慧
吴玉梅 付莹莹 杨彩燕 赵 静 邵方飞 陈志慧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山东 滨州 256603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1]。2019年柳叶刀全球健康发文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为10.6%,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为6.9%[2]。早产儿生后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往往需要前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进行治疗和护理[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仍持续流行,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4]。通常在人群密集场所,导致聚集性疫情爆发[5],因此各地出台了减少人员聚集、医院减少陪同人员、限制探视等防疫政策,加之,NICU特殊物理环境和早产儿复杂的护理需求,家长很难参与到早产儿护理过程中,导致其缺乏早产儿相关照护知识[6]。而早产儿的护理不仅是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后续家庭的良好护理和支持也至关重要。早产儿照护者常常因为缺乏正确的照护知识、照护技能、异常状况判断力及心理准备等,导致早产儿出院后未能得到有效护理[7],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能发育落后等情况,进而导致照护者产生焦虑、无力的负性情绪,不利于开展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8-10]。
早产儿出院准备度(discharge readiness)[11]指早产儿家庭的主要照护者在出院时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出院后的早产儿充满信心,影响早产儿是否顺利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照护。在全民防疫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将通过自行编制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对照护者进行评估,依据我院的疫情防控措施,结合现代的网络条件,针对照护者知识薄弱环节进行宣教,以期为疫情期间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的顺利过渡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280例,研究对象为早产儿主要照护者,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0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早产儿28周≤胎龄<37周,体重<2.5 Kg,生后评分Apgar>7分,无严重畸形、代谢性疾病;家庭照护者为:①家庭主要照护者成员包括早产儿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了照料早产儿的主要任务;②22岁<照护者<70岁,初中及以上文化,且精神语言交流正常;③可理解并自行完成问卷填写内容;④自愿参加,无医疗纠纷。排除标准:先天性疾病者;照护者患有精神疾病和其他认知障碍者。剔除标准:放弃治疗、转院、死亡者;照护者中途退出研究者;问卷填写不完整或不正确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课题组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的成立课题组,包括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主治医师2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6人。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次研究的整体策划、任务分配、组织协调等工作;2名主治医师负责制定本研究的培训方案及宣教内容;8名主管护师负责制定本研究的宣教内容及培训方案,参加早产儿出院宣教的规范化管理,对早产儿照护者进行照护知识和照护技能的培训及考查,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督查和指导,定期检查相关疾病知识的及时推送和使用情况,并评估护理宣教的效果。
1.2.2 对照组 对家庭照护者应用口头讲解和书面宣传进行常规宣教,患儿入院、出院时进行宣教。
1.2.3 观察组 除给予常规宣教外,入院两天内发放“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自评表”,了解照护者居家照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心理准备程度,根据早产儿照护者评估结果,定制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方案。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3.1 编制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 课题组成员根据文献分析和半结构访谈方法,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评价指标,编制初始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314例早产儿家庭照护者参加,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Cronbach′sα)和测试重测信度分析,最终形成包括10维度、51个条目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内容包括居家照护基本知识、居家照护基本技能、症状体征观察、喂养和营养、急救技能、康复技能、自信心、求知欲、依从性、社会支持10方面。问卷采用自评模式,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知道到完全知道,分别计分1~5分,总分51~255分,得分越高表明早产儿照护者的家庭准备度越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5、折半信度为0.903;量表整体内容效度(S-CVI)为0.950。
1.2.3.2 确定健康宣教内容 基于《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内容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包含居家照护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喂养营养、病情观察、急救及康复技能等。健康教育的内容配以图片或视频,内容通俗易懂。通过现场指导、视频讲座、相关知识推送进行健康宣教,根据早产儿照护者自评结果联合早产儿的需求(如喂养、营养、病情观察等)实施个体化宣教。课题组成员建立微信群每周在微信群中推送3篇早产儿相关知识,内容形式多样,不单纯局限于相关文字知识,亦可采取视频、录播、情景模拟视频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讨论及解答疑惑。在出院前两天内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对其掌握的知识查缺补漏。
1.2.3.3 实施健康教育 ①准备实施阶段:入院当天,课题组成员提供给早产儿主要照护者“早产儿微信群”的二维码,让其扫描进群。本阶段的重点是:做好早产儿照护者的心理护理,同情和理解照护者对早产儿的入院所承受的压力,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鼓励其积极参加早产儿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的学习,分享早产儿顺利出院的案例,建立救治的信心;我院NICU实行无陪护制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取消探视。课题组成员拍摄视频介绍NICU病房环境、早产儿居住环境、医护人员相关工作等,减少家长对NICU病房的恐惧,焦虑情绪;住院后两天内发放“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了解照护者对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心理准备程度,根据早产儿照护者自我评估结果,定制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②强化阶段:入院第3天起,课题组成员根据照护者自我评估的情况,将健康教育内容微信推送给早产儿主要照顾者,促进其学习,如有疑问可以微信咨询。录制新生儿护理技术演示视频如更换尿裤、脐部护理、沐浴、正确喂药方法等,分为4期轮流在微信群中推送,每周推送1期。相比足月儿,早产儿因其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12],易患各种疾病,发生病情变化。因此,课题组成员更加注重早产儿病情观察、急救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例如,早产儿呛奶的处理,早产儿呼吸暂停及窒息的处理,早产儿异常表现的识别等。同时课题组成员根据早产儿照护者自我评估反馈,通过电话、视频通话或相关知识的推送,给予针对性指导。课题组成员不仅对早产儿照护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还关注照护者的需求,与管床医生沟通了解早产儿的病情,评估照护者的家庭情况,帮助照护者尽快适应角色,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每周两次电话或视频通话,了解照护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帮助其掌握照护早产儿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照护自信心,使照护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③出院前实施阶段:与管床医生沟通,获取早产儿准备出院的时间,在出院前2天,电话通知早产儿主要照护者,持规定时间内的核酸检测结果,出示健康码及行程码,在病区接待室,由课题组成员对其进行现场指导。为了避免增加照护者的心理负担以及相互之间的横向比较,每次邀请1~2名早产儿照护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每次时间为30 min~1 h,上、下午轮流依次进行。使早产儿照护者熟悉并掌握早产儿居家照护基本技能以及增加实战经验是本阶段的重点。在接待室内,课题组成员手把手教会主要照护者喂奶、拍嗝、更换尿裤、脐部护理、抚触、喂药等操作,并对操作的步骤、要领、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在早产儿状况的观察方面,指导如何观察早产儿的肤色、呼吸频率、腹部情况、大小便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表现,指导如何应对呼吸暂停,如何应对呛奶窒息等。出院当天再次发放“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对照护者进行评估。课题组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指导。④出院后实施阶段:早产儿出院后3个月内,在出院后第7、15、30、60、90天进行电话或新生儿门诊回访,了解和收集早产儿延续护理情况,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帮助。
1.3 观察指标 ①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②两组早产儿出院后7、15、30、60、90 d体重的增长情况。③回访两组早产儿出院后7、15、30、60、90 d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的情况。
1.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课题组成员在早产儿住院后两天内以及出院当天发放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言,确保调查的同质化。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由数据收集人员检查问卷质量,剔除不完整或不正确的问卷,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两名课题组成员输入数据,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重复测量数据应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及照护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本研究对问卷填写不完整及依从性差的照护者进行排除,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73例,其中对照组135名,观察组138名。两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院体重、出院身长、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两组主要照护者的家庭角色、育儿经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居住地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早产儿的资料比较
2.2 两组早产儿照护者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的比较 两组早产儿照护者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观察组的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在居家照护基本知识、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营养、症状体征的观察、急救技能、康复技能、自信心、依从性、求知欲9个维度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社会支持维度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照护者的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得分比较分)
2.3 两组早产儿出院后体重增长速度比较 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在出院7、15、30 d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出院60、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体重增长速度比较
2.4 出院后两组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 出院后7、15、30、60、90 d回访早产儿喂养方式,观察组纯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出院后两组早产儿喂养方式比较
3 讨论
新冠疫情环境下应用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实施健康教育可提升早产儿家庭准备度。早产儿从NICU出院回家对照护者来说是既令人兴奋但又具有压力的经历,为了让早产儿顺利出院,照护者和早产儿两方面的因素都需要解决,除早产儿相关的生理指标外,照护者具备的出院照护能力、自信心和意愿,都需作为出院准备的标志[12]。相比足月儿,早产儿更容易受到各种健康问题的影响[13]。促进早产儿出院后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照护者具备良好的照护知识和技能,因此,提高早产儿照护者照护知识和技能对改善早产儿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4]。新冠疫情环境下,限制人群互动,本课题组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提供适合疫情环境下切实可行的健康宣教。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的健康宣教方式以口头讲解为主,宣教内容以书面方式为主,容易受护理沟通能力、照护者知识水平及宣教时间等因素影响,并缺乏相关知识的评估,难以满足照护者的需求[3]。通过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评估内容可了解照护者所具备的照护知识和技能,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指导薄弱环节,在出院时进行再次评估,进行巩固性的指导。课题组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期间通过微信、美篇、视频将照护知识技能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发送给照护者,照护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进行学习。出院后在微信群中有专人负责答疑解惑,保证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此外照护者在微信群中进行提问,有助于其他照护者对该问题的认识,使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早产儿照护者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育儿经验,相互鼓励,减少其焦虑无助的负面情绪,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加照护信心。
应用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出院1月内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早产儿具有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如器官发育不成熟,生长发育迅速、出生后营养需求高,胃肠耐受能力弱与营养能量需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如果营养缺乏,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疾病的风险增加[15]。相比身长和头围,体重更能反映早产儿的营养发育状况,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特征性指标[16],早产儿出生后理想体重增长速率应达到10~20 g/(Kg·d)的宫内生长速度[17]。本研究结果显示,体重增长速度观察组在出院7、15、30 d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观察组使用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量表进行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能更早地评估出早产儿照护者在喂养和营养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住院期间的相关知识的推送及出院前现场操作指导的形式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及强化;出院后微信沟通及电话回访,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喂养方式及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体重增长不理想者,帮助其查找原因,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案可增加照护者的应对能力,更早的建立亲子关系,使早产儿更快适应居家照护环境,从而促进体重增长。梁修云[16]等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出院后的体重增长速率受胎龄、性别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应用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物,它含有多种重要的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能增强免疫力、抗炎、保护胃肠道粘膜和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早产儿,能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15]。目前国内多数NICU实行无陪护制度,导致母婴分离、喂养方式的改变,使早产儿出院后习惯橡胶奶嘴喂养,加之母亲不能及时哺乳,导致泌乳量减少,失去母乳喂养的信心[18-19]。课题组成员根据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中评估照护者母乳喂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微信群中发送母乳喂养的方法及好处,提高照护者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对照护者的家庭背景、能够寻求的帮助和支持进行评估,帮助照护者尽快适应角色,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每周两次电话或视频通话,关注母亲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疏导不良情绪,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综上,本课题组应用早产儿家庭准备度量表,借助网络环境的便利可提高早产儿照护者的家庭准备度,在出院1月内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