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16于尊芳郭成珑张艳敏袁海滨李天月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族史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于尊芳 郭成珑 张艳敏 袁海滨 李天月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 滨州 256603

骨量减少(osteopenia,OST)是指骨密度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其发病隐匿,群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临床症状不明显[1]。骨量减少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可能发展为易骨折、高致残、高花费的骨质疏松症[2],进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骨量减少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病率高达46.4%,除不可控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2-3]。以往的研究缺乏对此类人群骨健康的关注,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骨密度值、了解其骨量减少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6月在滨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850例。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减少组296例与骨量正常组554例。

1.1.1 纳入标准 常规体检人员;年龄≥45岁;意识清楚,能积极合作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次调研者。

1.1.2 排除标准 罹患骨折、骨肿瘤、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的患者;患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者,患有严重肝肾疾病、各种癌症及胃肠道慢性疾病者,行甲状腺或妇科手术等可能影响骨密度者;曾进行过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应用影响骨密度药物者;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

1.1.3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骨量减少诊断标准,骨密度值(T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的1~2.5个标准差,即-1≥T值≥-2.5。

2.1研究方法

2.1.1 研究工具 骨量减少调查表结合以往文献资料,依据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咨询相关专家意见,拟定了体检高危人群骨量减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既往病史、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膳食种类、运动、日光照射以及睡眠情况。问卷设3个维度24个条目,调查内容有平时是否吸烟、饮酒、喝茶,喝咖啡和碳酸饮料等,从不、偶尔还是经常喝牛奶和进食豆制品,记录日光照射和睡眠的具体时间。该问卷的α信度系数为0.83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骨密度检测仪(Bone densitometer,美国GE公司)型号为DPX-MD+。X光源为高频高压,扇形束准直器。X光探测器为双能X射线探测器。测量时间<5秒,测量准确度的误差<1%。最大功率为600 VA。焦点尺寸为0.5 mm。测量健康成人椎体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检测前,采用标准骨模型进行校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美国Hologic公司)测定调查对象正位脊柱L1-L4骨密度值。

2.1.2 骨密度检测法 由经过系统培训的1名影像科医师和1名健康管理部专科护士,使用美国GELUAN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调查对象的腰椎L1-L4正位脊柱骨密度。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将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绝经年龄(女性)输入计算机中。协助调查对象平躺于检查床,帮助其摆放体位,使用软垫将其双腿尽量垫起,随后拉伸腰椎,将镭射灯置于测试者肚脐上方(根据患者胖瘦决定,如果患者较瘦,可对准肚脐下缘;如果患者较胖,可对准肚脐上缘)。点击开始,6 min后计算机分析测量结果数值,随后将数据导入体检系统。

2.1.3 资料收集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一对一、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员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健康管理部专科护士担任,调查员现场为调查对象阅读每道题题目,逐条进行解释,调查时耐心解释,不诱导,及时解答调查对象的相关问题,以保证调查对象的配合度、问卷应答率和有效率。问卷填写完毕由质控员及时检查,如有疑问及时询问纠正,发现遗漏及时填补,尽可能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合格性。总计发放879份。共回收问卷861份,回收率为97.9%,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850份,问卷有效率为98.7%。

2 结果

2.1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调查了骨质疏松高危人群850例,其中男性475(55.9%),女性375(41.1%),年龄在45~82岁之间,平均为63.8岁(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一般资料及骨量减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850,名(百分比,%)]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2.2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患病现状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34.8%,其中男性为31.6%,女性为38.9%。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患病率分布呈中部高两端低的趋势分布,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55~65岁(40%)。体重指数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呈负相关,体重指数越大,骨量减少患病率越低。体重指数偏低者患病率高达80%。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家族史、喝牛奶、久坐时间、日光照射、参与运动、睡眠时间、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P<0.05;饮食种类、吸烟、饮酒、喝茶、喝咖啡、喝碳酸饮料、进食豆制品及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3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年龄、既往病史、烟酒史、喝咖啡、喝碳酸饮料、进食豆制品、饮食种类及高脂血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家族史、喝牛奶、久坐时间、日光照射时间、参与运动、睡眠时间、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4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多因素分析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将骨密度值作为因变量,体重指数、家族史、喝牛奶、久坐时间、日光照射时间、运动次数、睡眠时间等指标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大、家族史、喝牛奶、多参与运动和睡眠时间长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保护因素(P<0.05)(表3)。

表3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患病现状 “健康骨骼”专项行动倡导要重点加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控,提升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能力和水平,降低高危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据调查显示[3],我国40-49岁人群骨量减少患病率是32.9%,50岁以上人群是46.4%,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本研究提示,体检高危人群中45~55岁骨量减少的患病率是32.5%,55~65岁是40%,65岁以上是32.7%,且男性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与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有显著差异。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大多为退休女职工有关,女性50岁以后随雌激素分泌减少,月经逐渐停止,绝经后女性骨量快速减少,绝经时间越早,骨量减少的速度越快[4]。另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年龄分层细化有关,本研究按照10岁一个年龄段进一步分层,得出各年龄段患病率呈中部高两端低的趋势分布。

3.2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 家族性疾病是指某种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患有同一种疾病,医学上称之为家族史[5]。本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家族史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胡俊[6]研究结论一致。ChoiHS等[7]调查发现子代骨密度与父母双方骨密度独立相关,可见,家族遗传基因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通过骨密度家族史可以显著预测后代的骨量情况,骨密度检测前询问体检者的家族史,对早期排查骨量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3.3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本研究发现,肥胖、牛奶、运动和睡眠是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的保护因素。骨质疏松高危人群体重指数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呈负相关,体重指数越大,骨量减少患病率越低,与Naila[8]的研究结果一致。牛奶含钙丰富,和骨转换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与骨矿物的含量呈正相关[9-11],牛奶与骨量减少呈负相关,与IshikawaK等[10]研究结果一致。多喝牛奶有益于骨健康。运动与骨量减少呈负相关,与王晶晶等[12]研究结论一致。最有争议的研究是睡眠时间与骨量减少的相关性。Morgan等[13]调查显示,每天睡眠≥8 h者骨质疏松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每天睡眠≤7 h不会增加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年龄大于50岁的女性,每天睡眠不足5 h时间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增加[14-15],Sajjad等[16]利用计量-反应的方法分析发现睡眠时长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呈U型关系,认为睡眠不足和过多都易诱发骨质疏松。本研究发现,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量减少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睡眠时间越少,骨量减少患病率越高,与Lee等[15]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是疾病家族史,降低骨量减少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肥胖、牛奶、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建议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特别是绝经期女性,每年一次骨密度检测,避免体重过轻,多进食牛奶,增加运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骨骼健康。另外,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采取多样化健康管理措施,定期随访,加大疾病知识的科普宣传,延缓骨量进一步减少,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家族史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