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人工智能专业,抓住风口了吗

2023-11-16邬宇琛

青年文摘 2023年14期

邬宇琛

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专业也被视为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2018年,国内35所高校率先获得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截至目前,国内已有498所高校成功申报人工智能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在去年新增了71个专业点。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具有一定前瞻性,但作为一个全新且精深的专业,很多普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正在感到迷茫。

一半是火热,一半是迷茫

张甜的寝室里会习惯性聊起最近的烦恼。有一次,大家聊到后不后悔选择了“人工智能专业”,四个人都毫不犹豫地说:“后悔。”

张甜在西安一所工科院校读到大二下学期,没有项目、没有实习,能力也不够,感觉有点慌乱。最近学习的数据结构她开始听不懂了——几个数字做对比,从小到大排序,人类一眼就能看出来,要教给计算机。但计算机“特别笨”,要教它两个数字两个数字地看,两个数字之间先对比大小,比大小之后要不断去换位置,一串数字最后才能排出顺序。

从2020年入学到现在,老师们会说“人工智能专业好就业”,但好就业到底是就什么业?具体是什么方向?什么岗位?老师没有说。张甜至今也不清楚。

大二的时候,在沈阳一所大学读人工智能的李万妮投出实习简历后,只收到一场笔试邀请。大三时学校组织双选会,大部分企业招收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工资只有4000~5000元——这跟想象中的高薪相差甚远。有一次面试,公司要求会“卷积、锐化和畸形”的图形算法,但她只在课上“浅浅”地学过卷积。“当我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公司要你做的跟老师教的不是一个东西。”

在北京一所偏文科类的“211”大学,被调剂到人工智能专业的王小芬从大一开始就在为转专业而努力。今年ChatGPT大火之后,有亲戚找王小芬聊AI的发展,她只能草草应付。事实上,关于“人工智能”要做的是什么,大三的她对此还是很模糊。

“换了个名字学计算机”

人工智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每个选择它的学生都要切身面对这个问题。

对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没有学长学姐的专业。要上什么课,用哪本教材,怎么找实习,毕业选择考研还是就业,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全靠自己摸索。

而对学校来说,怎么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从学院和专业名称设置开始,就充满“悬念”。在湖南工商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最初被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到了第二年,人工智能专业重新分入前沿交叉学院。而在王小芬所在的这所以文科类为主的“211”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被设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之下。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人工智能专业目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或出于此,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选择将人工智能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下,或者将它视为计算机专业延伸出来的一个专业。

也因此,许多普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也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十分类似。大一,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都会学习基础的编程语言,到了大二开始接触网页设计、前端、数据结构等课程,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智能语音、图像识别这类有人工智能专业“烙印”的课程。

因为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人工智能的课业繁重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王小芬回忆自己最忙的一个学期,周一到周四要每天早上8点上到晚上10点,晚上是选修课或者实验课,周五则是早上8点上到下午3点。疲惫之下,王小芬放弃了社团活动,也没有时间实习。

繁多的课程也时常占满张甜一整周的时间。她对C语言这样的课程不算有兴趣,但还是认真地听讲、练习,像个货真价实的程序员一样改代码到凌晨一两点。但等后面的课越上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她索性实在听不懂就放弃。

由于代码基础只学习了一年多,等到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课程真正出现时,很多学生就跟不上了。

而和竞争激烈的计算机专业相比,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占优。他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长学姐们编的程序要比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成熟和复杂得多,“我们只会一点皮毛,学得杂而不精”。

老师边学边教

面对人工智能专业,应对起来不够自如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对于跟随首批35所高校后的大部分“双非”本科高校来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除了思路和设计层面的问题,资源的欠缺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普通院校里,真正具有人工智能专业研究背景的教师资源并不多,许多专业课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授。

重庆工商大学计信学院副教授郭智威,是参与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教师之一。他不否认人工智能专业在建立阶段面临的挑战。2019年,他所在的计信学院开始组建人工智能专业,请他着手准备教授《深度学习》,“因为同期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大多也都是初次开始实践,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对郭智威而言,《深度学习》困难不少,高阶的知识要自己去学。郭智威参加了百度组织的培训,历时不到一个月,后来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他自己先学了大半年,2021年上半年,才开始教授《深度学习》的课程。对他而言,最困难的学习和本科生一样,是程序编写,“深度学习的模型容易出各种错误,发现错误怎么去解决,同样是挑战”。

因为专业太过新鲜,郭智威发现《深度学习》还没有系统和标准的教材,一些已有的教材都偏理论且滞后于发展,于是他要自己制作讲义,他甚至准备自己编写一本教材。

同时,人工智能专业需要足够强大的硬件资源让学生们参与实践课程。这其中关键的硬件是GPU,即图像处理单元,一台GPU的采购价格在10万元左右,对于学校而言数目不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而对人工智能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今年ChatGPT爆火以后,老师自己也会矛盾,课堂是往容易讲还是往难讲?而且这门火热的技术背后是高阶的模型,老師自己也不太摸得透。

人工智能也不知道的事

最迷茫的时候,李万妮在网上发帖询问:“学点什么或者有哪些毕业方向?”

一名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和从业者,强烈建议她换方向,“这个方向不是顶级学历最好不要深耕,换成开发更好就业”。

李万妮也记得学院的一名副院长说过,“人工智能专业就是要读到硕博,否则学习的知识都停留在很浅薄的阶段。”

此刻,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们和其他专业本科生在处境上并没有太大不同。正在读大二的张甜决定“随大流”,早早加入考研队伍,并且要转考计算机专业。

作为最早几批踏入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尽管有时会陷入疲累和迷茫,但还是有机会更早去触碰这个技术的惊奇一面。王小芬在实习时第一次用ChatGPT,那时这个语言模型还没火。她在团队负责给ChatGPT提问,不断调整询问的话术和关键词来获取有价值的答案。她相信即便将来跨专业,这段人工智能的学习经历,会在未来对她有益。

夏天已至,人工智能专业的热度还在持续。第一批普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已经毕业。未来的路是否好走,AI不会回答,时间才会。

(应受访者要求,张甜、李万妮、王小芬为化名)

(摘自“人物”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图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