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我们不要说“节哀”

2023-11-16罗芊

青年文摘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丧亲葬礼孤儿

罗芊

哀伤是每一个丧亲者的个体权利,它需要被正视、被重视,而不是被节制。

关于父母的离世,冰清心至今都记得一个细节,那是在妈妈的葬礼上,她很伤心,和表妹倾诉,“我现在成孤儿了”。当时,可能是为了安慰她,有人说,“你都五十几岁才成孤儿”。言外之意是,人都是会死的,人家还有两三岁就失去父母的,你这点痛苦算什么。

当时,她就感受到了被冒犯和不被理解,痛苦是可以比较的吗?别人的父母什么时候离世,跟自己失去父母有什么必然关系呢,“我的父母100岁走我都会痛苦”。

哀伤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疗愈,除了来自专业人士的支持,局外人也是照拂丧亲者的重要一环。对丧亲者的关爱仅凭热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关爱的技巧。

不恰当的话语就是一种二次伤害。除了“节哀”“坚强”,“我理解你的感受”也是被批评得很多的“安慰”。因为,没有“身受”就很难“感同”。

如何界定一句话恰不恰当,医生给出的标准是:“只要哀伤者感觉到那些话听着不舒服了,都是不合适的,都是一种伤害。”

善意的口吻也可能说出让人伤心的话。比如,宽慰人“葬礼办得很好,风风光光的”,劝人要“好起来”,每次见面都问对方“走出來了没有”,这些话都会让对方不知如何回答,说走出来了,显然是假的,说没走出来,气氛又会很沉重。

“走出来了吗”,这句提问还会给丧亲者一种无形的压力,暗示对方,哀伤需要停止。但事实上,哀伤是一个长期的、非线性的、起伏反复的过程。

那么,好的安慰方式是什么样的?

如果想要用话语安慰对方,最好使用开放式问话,了解对方的需要。比如:最近吃得好不好?今天三餐都吃的什么?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采买的?我每天都惦记着你,想跟我聊的时候,随时打给我。要不要去外面走走?

当身边人陷入哀伤,比起言语,行动才是有力的安慰。协助对方处理丧葬相关事宜,去照顾对方,端茶倒水,整理房间内务,或是默默陪在他身边,即便什么都不说,也是很温暖的。

(摘自《人物》2023年第5期,本刊有删节,王果图)

猜你喜欢

丧亲葬礼孤儿
《葬礼》(海报)
《葬礼》(海报)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寻找夜晚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
失去亲人的伤痛该如何抚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应激干预策略探讨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女性丧亲者丧亲事件反应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