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之表达——廖芳炎艺术作品探析

2023-11-16冯丹青

河北画报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三原色艺术家创作

冯丹青

(南京艺术学院)

一、关于廖芳炎

廖芳炎出生于1961年,是一位新加坡艺术家。1987年毕业于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1991年在美国获得美术硕士学位,200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麻省理工学院(R MIT, Melbourne, Australia)获得美术博士学位。他曾任教于拉萨尔艺术学院,1992年至1996年担任雕塑系主任,2003年至2007年担任美术硕士课程高级讲师。2008年至2013年,他在阿联酋沙迦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教授。目前,廖芳炎在艺术学院(SOTA)任教。廖芳炎活跃于艺术家村(TAV),这是一个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新加坡引领概念和实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团体。十年后,他参与创立了“变形虫”(Plastique Kinetic Worms,即PKW)团队,并在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展览和项目中担任艺术总监。

廖芳炎为自己作品的命名十分具有新意,如《watchdog+P看门狗》《X mas》(图1)《Dangerous dogs》等,以此传达作品主题。其中,作品《X mas》使人眼前一亮,给予人强烈触动,他的作品之所以会吸引人并产生共鸣,正是来源于艺术家本身的“无秩序性”和“叛逆性”。以上拥有着个性名字的三幅作品全部是廖芳炎于2007-2013年间在阿联酋所作的作品。画中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也门与叙利亚战争中所发生的暴行。反战主题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艺术家讨论和创作的热点问题。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到廖芳炎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虽在形式、风格上不同,但其作品内涵是一致的—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在接受《海峡时报》记者T.K.Sabapathy的采访时,廖芳炎说道:“艺术的语境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并没有去探索方方面面,拓展界限,因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没有必要局限于或狭隘地遵循任何一条特定的道路。绘画或雕塑也不需要遵循学术规范。我们必须去探索其他的道路或方向。是的,我们想创作具有挑衅性的作品。”以上的这一段话,也是对廖芳炎艺术态度的肺腑之言。

图1 《X MAS》 Vincent Leow

二、关于作品《X mas》

X mas表示圣诞节,同时也是廖芳炎作品的名称。这就不难看出,为何图中男子的形象上会重叠出现一棵圣诞树。如若没有战争,也许画面中的男子会与家人一起,欢度圣诞。可因为战争(也门内乱、叙利亚战争),导致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儿童早早就丧失了童年的欢乐,终日躲避枪林弹雨以及没完没了的空袭。这一切在画中通过轰炸机、灰色的天空、男子光着的脚及轰炸所产生的灰烬所揭露。男子的脚下,是他祖国的土地,而他祖国的土地,已被战争摧毁得“体无完肤”。

廖芳炎在《X mas》中运用色彩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可联系到梵高的《星月夜》及蒙德里安红黄蓝三原色的运用,静谧的蓝色与明亮的黄色交织在一起,调和出了一种浓烈的悲伤感。这种悲伤感,是即使画家使用了明亮的颜色(梵高《星月夜》中的繁星及廖芳炎画中男子的衣服)也掩盖不住的。画家似乎使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方式,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

三、廖芳炎早晚期作品之比较

在观看并对比了廖芳炎作品的早晚期绘画作品之后,发现其在绘画创作时的几个特点。虽然廖芳炎在后期的画风有往具象风格的转变。但事实上,即使有所转变,但其仍然没有丧失超强的作品辨识度。在这里不再多赘述他因1992年的事件所引发的争议。单纯看他的绘画作品,这些“反叛性”与“挑衅性”一直伴随着他的作品创作的过程。

(一)大量使用动物及人类形象、几何符号及各种特殊夸张造型的叠加运用

首先,将他于1991年创作的绘画作品《dumbo》(图2)及于1993创作的作品《Big Sweep》(图3)与2012年创作的作品《X mas》(图1)对比发现,这三幅作品中都存在着实心圆点的运用。这些圆点虽颜色大小不同,但同样地都是覆盖叠加在画面主体形象之上。画面的主体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类,虽覆盖了圆点,但整体画面却不显杂乱,反而有廖芳炎所构建的“无秩序性的秩序”(如在《Big Sweep》上覆盖的实心圆形就可以理解为鱼吐出的气泡),颇有波普艺术的意味。另一方面,廖芳炎是一位极其注重视觉冲击性的艺术家。这也是为何有艺术家会将他的实践来描述为“后现代”视觉策略的范例的原因之一。

图二 《dumbo》

图三 《Big Sweep》

从《dumbo》及《Big Sweep》都是十分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观看时仿佛阅读推理小说一般需要去解密。这种将与主体相关的意象再叠加到主体上的手法(如《Big Sweep》)也同样地在他于1994年创作的《Buddha’s hands》(图四)中出现。

图四《Buddha’s hands》

Buddha’s hands恰巧对应了佛陀之手。看到这幅画作脑海中闪现出《西游记》中五指山的形象。佛陀之手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认识,而画家运用了非常具有趣味的方式将“手”作为意象与佛祖结合在一起,是相当成功的解构。除此之外,廖芳炎的画作中还常用人类的形象叠加在画面上(如《Dinner Date》2004),方法与以上所述作品如出一辙,不再过多叙述。

(二)三原色的使用及融合

除了大量使用叠加形象外,廖芳炎的作品还呈现出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与他喜爱使用明亮鲜艳的颜色有很大的关系。在观察他偏早期作品时,发现他在那时就已十分喜爱运用红黄蓝三色,这点在《X mas》中也有所呈现。如他在1989年创作的两幅作品《Yellow Circle》(图五)及《Poultry Shop》(图六)中可以看到这三种色彩的大量使用,这三种颜色正是我们熟知的“三原色”。大量使用“三原色”,使画作产生返璞归真的效果,且具有孩童的天真感。在看到《Yellow Circle》时,仿佛看到了那片“星月夜”。

图五《Yellow Circle》

图六《Poultry Shop》

在《X mas》中反映悲伤情绪时,廖芳炎有意降低色彩饱和度,于是将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灰色的阴霾感,它可以是战后产生灰尘;可以是阴雨连绵的天空;也可是作者的情绪。

作品《Poultry Shop》(肉市场)除三原色使用之外,在构图上也需要观者“解密”。整体来看肉类食品的摆放位置,如同一头瞪大眼睛的牛,整个牛头暴露在画面之上;细微处看,两根悬挂着的火腿与倒吊着的鸡构成了“牛头”。这些元素呼应了家禽肉市场这一个主题。虽然使用了明亮的颜色,但却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诡谲。

(三)曲折线条的重复使用

廖芳炎喜爱使用线条传递信息。他在1990年创作的作品《Friends》(图七),既使用了红黄两色,使作品整体风格较为轻快活泼,同时又使用了大量的线条描绘出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头发)与背景,画面背景依旧采纳了重叠使用的方法,花朵占据了背景中的主要位置。这种线条的使用也可以在《Blue Dog》等作品中看到。暂且不论内容,这些作品就算仅仅只看外在形式就够吸引人的眼球。看到这,就不难想象他会在1992年为何会做出如此大胆的举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廖芳炎骨子里所存在的“叛逆”特点,他的作品注重创意且并不流于表面,不屑墨守陈规,喜好挑战,因此作品才能散发出他高度的人格魅力。

图七《Friends》

廖芳炎本身虽然是具有争议的画家(这些争议大都是来自其曾经在公众认知里算是出格的行为),且中国自古有“画品与人品”的说法。但我们到画廊、展览馆或者任何一个可以欣赏到艺术家作品的地方,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而不是画家在真实生活中的人品被“钉”在墙上被大众欣赏。对待艺术作品,在我看来一定不要存在偏激的想法、定性思维或者有色眼镜,好的艺术值得我们去欣赏并赞扬。

猜你喜欢

三原色艺术家创作
三原色
三原色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三原色
创作随笔
自制光的三原色合成演示仪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